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学业适应性检测语文试卷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漫成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①漫成:随手写成。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当时寄寓四川。②联拳:鹭鸶在睡觉时缩起一只脚,如握拳。多只鹭鸶宿成团,其状如联拳。③拨剌:鱼尾拨水声。

(1)、诗歌着力刻画一个“静”字,其中“”句,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2)、对于诗中的“静”字,有人认为静得寂寞、凄清,有人认为静得安恬、和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和诗歌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①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②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③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④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⑤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⑥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⑦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⑧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⑨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⑩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⑪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⑫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发生。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劈哩啪啦全毁了。

    ⑬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⑭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⑮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⑰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苦难这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⑱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⑲这是祖母的哲学。

    ⑳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㉑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儿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㉒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小半个天空

古诗文中有风情。请在画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并在【甲】处写上恰当的赏析。

出处

名句

手法/意境/情感

王绩  《野望》

树树皆秋色,{#blank#}1{#/blank#}。

诗人眼前所见,描写秋日树林、落日余晖色彩,给人一种萧瑟落暮之感,

吴均 答谢中书书》

{#blank#}2{#/blank#},猛浪若奔。

借比喻夸张手法,极写水势疾驰迅猛之态,抒写赞叹之情。

王维 《使至塞上》

 {#blank#}3{#/blank#},{#blank#}4{#/blank#}。

白描手法既展现了纵横千里的辽阔,又展现高耸入云的浩 瀚,完美呈现塞外雄奇风光。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blank#}5{#/blank#}。

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庭院中一棵嘉美的树,绿叶 葱茏,花儿正茂,生机勃勃。

欧阳修  《采桑子》

 {#blank#}6{#/blank#},不觉船移。

水面无风,光滑如镜; 船动不觉。诗人以比喻衬托手法展 现西湖宁静美好,抒写惬意情怀。

朱敦儒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blank#}7{#/blank#}。

夸张写夕阳、大地、长江,苍凉而沉郁,从而象征北宋国 势日渐衰微,内心无限悲慨。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blank#}8{#/blank#}。

诗人仰视写所见禽鸟,画面充满动感,表现西湖春景的生 意盎然,表达内心愉悦与热爱之情。

杜甫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甲】 {#blank#}9{#/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