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中考模拟第二次调研测试卷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圆珠笔头的制造难度有多大

任志方

    ①据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介绍,圆珠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油性圆珠笔头的圆珠由黄铜、钢或者碳化钨制成;水性圆珠笔头的圆珠则采用不锈钢、硬质合金或氧化铝等材料制成。由这些材料制成的圆珠笔,要满足在同一个角度下,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出现断线情况才算合格。

②其中,球珠用的碳化钨的硬度比钢的硬度高数倍,仅比金刚石稍微差一点。直径0.5毫米到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其制造工艺和轴承滚珠类同,主

要是采用滚珠旋压成形技术,用钢丝冲剪,或成型锻压成小方块,再磨成圆珠,需要专用的滚珠凹模座,它的精度与旋压力、转速有关。

    ③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碳化钨先被制成标准尺寸略大的小颗粒,散铺在一个带沟槽的板上,并使这些小颗粒进入圆形沟槽,仅露出其项部。然后放土一块又重又平的顶盘,压在这些小颗粒上面,在两盘之间注入研磨油,使这些小颗粒浸泡在含有粉末状金刚石的润滑混合物中。接着转动起下盘,使这些碳化钨小颗粒在圆形槽内不断地翻腾滚动,在槽壁、顶盘以及相互之间不断地接触,金刚石粉末不断地把这些小颗粒的边角研磨掉,使它们逐渐变得又圆又光。研磨过程还要停下来几次,将这些小圆珠取出洗净,进行测试,直到生产出光滑度适中,符合标准的小圆球为止。

    ④这一产品真正的设计难点在于怎样把这么小的圆球,在极大的数量下,做到相同的尺寸。这里的高精度、高互换性是基于整个工业体系的严谨才能得到的。

⑤笔头的另外一部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此前长期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关键部位的尺寸精度要求在两微米之内,表面粗糙度要求0.4微米,在笔

头最顶端的地方,也就是放小圆珠的地方,厚度仅有0.3到0.4毫米。由于后期要进行高精度的加工,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⑥加工这种球座体所用到的机床,是专用于加工镍白铜和不锈钢水性、中性圆珠笔头的自动加工机床,只要将冲成一定长度的坯料加入料斗后,机床能自动完成从进料夹紧、分多次钻削内孔、车外圆、锥面、镗珠座孔、冲气槽、装球珠、收口、压珠直至出料,加工装配全过程。

⑦圆珠笔头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极高,由于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生产加工中每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以来自瑞士公司的笔头一体化生产设备为例,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摘自《读者》2017年第7期,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⑤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圆珠笔的制作工艺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底漫步

儒勒·凡尔纳

       ①鹦鹉螺号的侧门开启,一线微弱的光照着我们,我们的双脚踏上了海底。

       ②尼摩艇长走在前头,他的同伴在我们身后紧跟。我们穿着沉甸甸的防水服。这衣服是橡胶的,不是缝制的,能经受得住强大的压力,恍如一副既柔软又坚固的甲胄。上衣有铜片支撑,构成一个护胸甲,保护胸部免受海水重压,使肺部得以顺畅呼吸。衣袖与手套连在一起,手套很柔软,手可以活动自如,与那些未经改进笨重难看的无袖外套护身衣、海洋服相比,这种潜水服的确很高端前卫。

       ③阳光一直照射到水下30尺的海底,其穿透力令我惊讶,海水颜色渐渐变淡。我们走在一片细沙上,沙地平滑,没有褶皱,犹如一面真正的反光镜,执拗地将阳光折射开去。这细沙平原仿佛无边无垠,我的足迹在水的压力下,渐渐消失。一会儿过后,远处似有何物,影影绰绰映入我的眼帘。我辨识出来,那是一些漂亮的岩石。

       ④岩石上的花草、胚芽、贝壳、珊瑚虫被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真是海中奇景,让人大开眼界。

       ⑤尼摩艇长不断地向我们打手势,催促我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儿,海底有变化,细沙平原消失,脚下踩到的是一片黏糊糊的泥沙。然后,我们又经过一片海藻地,这是一种未被海水冲走的深海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片纤维密实的草坪,踩上去软软的,堪与手工织成的最柔软的地毯相媲美。这些绿色植物不仅在我们的脚下连成一片,而且还在我们头顶飘动着,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条海生植物构成的绿廊。

       ⑥我们离开鹦鹉螺号将近一个半小时了,时近晌午,我发现阳光已经直射下来,不再折射。这时候,海底地面明显地往下斜去,我们已经下到水下100米深处,所受到的压力为10个大气压。然而,我却没有感到有巨大压力,因为潜水服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制作的。

       ⑦行到300米深处时,我仍然能见到阳光,但光已经很微弱了。在不远处突显出的一堆堆模模糊糊的身影,尼摩船长告诉我,我们来到了克雷斯波岛的森林。森林中全都是高大的巨型乔木,林间空地,寸草不见;丛里的灌木枝条既不沿地蔓延,也不向下弯垂;树枝全都不向水平方向伸展,所有的枝条都往上长,深向洋面。所有的细茎,所有的带状叶子,无论是多细多薄,全都像铁丝一般地挺直。

       ⑧过了一会儿,我便习惯了这种奇特的排列,也习惯了我周围包裹着我们的黑暗。艇长发出信号,示意大家休息。我像所有潜水者一样,感觉特别困,因此,不一会儿功夫,我的眼皮便撑不住了,无法抗拒地陷入了半睡眠状态。

                                                                                                                                                                            (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绛:书写一种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

王石川

    ①她是文学大家、翻译巨匠,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华年代,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也是千千万万读者尊敬和爱戴的偶像。她就是杨绛。

    ②杨绛,这个在钱钟书眼里“最美的妻、最才的女”,已到期颐之年 , 依然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从译著《堂吉诃德》的A.       , 从著作《洗澡》中的“脱裤子、割尾巴”,从《干校六记》的隐忍与苦难,从《我们仨》的B.         , 从《走到人生边上》的C.         ……我们认识了杨先生。“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她虽年事已高,但是仍在书写一种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

    ③她生活极其俭约。她只渴望“有个安稳的地方”。她的住所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她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一张纸,连背面还要再用一次。由于听力不行,人们拜访她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给她看,她要求朋友们在用过的纸背面给她传话。

    ④一方面是俭约,另一方面是慷慨。据三联书店总编辑透露,钱钟书和杨绛的稿费已经攒了近千万,杨绛从来不领取,“我们每次去看杨先生实际上只带一张稿费通知单,给杨先生报一个账,但这些稿费我们已经全部转到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会里去了。”

    ⑤为何要捐给“好读书”基金会?日前杨绛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心声:“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升学很方便,可是贫困人家子女尽管好读书,也有能力读好书,想上高中、读大学还是很困难。‘好读书’奖学金就是要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据悉,已经有数百名学子因此受惠。

    ⑥一方面名满天下,另一方面人淡如菊。杨绛先生成名早于钱钟书,但她不自矜;多年来,知名度越发攀升,但她偏偏不把自己当回事。有人赞扬杨绛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⑦今天,无论文学界还是学术界,浮躁已经成为了一种突兀的符号,许多人为了追名逐利放弃良知。当自吹自擂成为时尚,当研讨会成为拍马会和自我表扬会,杨绛却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所以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

    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这是杨绛译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也许这正是她的夫子之道。于此,不必过多打扰她,只远远旁观,在心里表达对她的温情和敬意、祝福与谢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哟。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⑪“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⑫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⑬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⑭“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⑯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⑰“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⑱“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⑲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漓江情韵

丛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看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他是启蒙刘慈欣科幻梦的偶像……

许旸

    凭《三体》成为首位摘得世界科幻荣誉雨果奖的亚洲作家、今年春节档爆款电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如今,刘慈欣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大IP,但你知道,启蒙大刘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什么吗?

    原来就是上世纪50年代引进出版的凡尔纳《地心游记》。读小学的刘慈欣从床底下将父亲的一箱书籍翻出来读,“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打开了窗户。也就是这些当时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闲书,一下子为我打开了广阔的世界,让我的想象飞出了乡村,飞出了中国,甚至飞出了太阳系。”刘慈欣记得,那是个很热的夏天黄昏,一口气读完《地心游记》,深受震撼;之后他又读到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科幻文学作品……

    后来的故事你们也都知道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青少年时期对于经典科幻作品的大量汲取,就没有大刘日后科幻创作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源泉。

    说到大刘科幻启蒙第一人,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出自他手。

    当然,高产并不是他唯一的标签,既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一是可怕的想象力。并不仅仅是天马行空,更在于对未来的精准预估。

    回头去看凡尔纳所在的150年前的欧洲,进化论刚刚被提出,元素表还在门捷列夫的脑子里,诺贝尔还在玩火,电还没有进入工业取代蒸汽动力,更不要说各种基于电能的技术了。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啥都没有。中国那个时候在进行太平天国运动和抗击第二次鸦片战争。

    但那时候凡尔纳的书里已经有了什么呢?

    有伟大的潜艇鹦鹉螺号,有罗比尔的直升飞机信天翁号,有巨大的钢铁浮岛,有磁悬浮的高速铁路,有太空旅行……有些即使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觉得不可思议。

    他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科技,大多最终成为了现实。他的小说不仅是科学的幻想,更是科学的预言。如果不是穿越者,那只能说明,凡尔纳站在1860年代,对未来百多年科技发展,有着透彻的认知。

    也难怪法国科学家奥泰胜曾说:“现代科技只不过是他的预言附之实践的过程。”

    凡尔纳另一个厉害的原因在于,他有着生动的文笔。在他的书中,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原理,这个世界也不是让人恐惧的赛博朋克。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19世纪中期科技大爆炸年代那令人无比向往的热情——到天空去、到海洋去、到地心去、到宇宙去,没有任何地方能够阻挡主人公的脚步,只要我们有想去的热情。

    在他的故事里,这个世界有苦难,有风险,甚至有死亡。但永远不缺少的,就是勇气,勇气是引领我们每个人投入科学之路,去探究这个世界的必须要素。

    (选自《文汇报》2019年03月16日,有删改)

    链接材料:

    我落后尼摩船长二十步的距离,这时我看到他突然转身向我扑来,用他强有力的手将我按倒在地。同时他的伙伴也把康塞尔扑倒。起初我不知道突然袭击是什么原因,但是我看到船长也躺在我身边一动不动,才安下心来。

    我平躺在地上,正好躲在一丛水藻后面。当我抬起头,就窥见两团庞然大物声势浩荡地从我跟前游过,闪着磷光。

    我血管里的血都凉了!我们正躺在两只可怕的鲨鱼身下。这可是大青鲨,一种致命的食人鲨,巨大的尾巴,暗淡的眼神,口鼻部周围布满圆孔,分泌出磷光物质。这种怪兽可以用它的铁颔轻易将人搅成肉酱!我不知道康塞尔是不是还惦记着分类,但是我看着他们银白的肚皮,长满尖齿的血盆大口,一点儿科学的兴致都没有——作为弱者的恐惧远压过一个自然历史学教授的专业兴趣。

    幸运的是这种食肉动物的视力不怎么样。它们径直游过,没注意到我们。棕色的鱼鳞从我们身边擦过。我们奇迹般的躲过此劫。

    在鹦鹉螺号的电灯指引下,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船边。外门已经打开,我们鱼贯而入,尼摩船长最后关上舱门。然后按下按钮,我听见水泵启动的声音在船内响起,身边的水位慢慢下降,几分钟后舱内水就排空了。里面的舱门开启,我们回到军火库中。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