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知识点月考检测试卷 (一)

【活动四:读书有道】

【材料一】

    世界读书日!碎片化时代,我们提供优质阅读!

2019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7本。只要你一年看书5本以上,就轻松超越了半数以上的人。全民短视频、直播的时代,做一个“逆行”的阅读者是件很酷的事。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认真筛选出这12个优质阅读类公号。它们坚持为你发现好书、解读文化热点,带你进入深阅读的桃源。

(点击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材料二】

    ①疫情之下,与中国书店安静的网络展销相比,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抖音平台不断推出的直播活动,“吆喝声”要响一些。近日,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也加入直播队伍,列出《史记》《安娜·卡列尼娜》等一长串书单。“我认为,读一本书时,往往能将自己的生活代入进去,这是经典作品的力量,能给人带来很多启示。”李洱说。      

    ②为迎接世界读书日,中国出版集团组织旗下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出版社,邀请严歌苓、曹文轩等名家分享自己的创作趣闻,推介“枕边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现代出版社等单位和70余家读书会、200家书店共同发起“阅读一小时·2020”线上读书嘉年华活动,近10万名读者报名参与。

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告诉记者,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3%,高于纸质阅读59.3%的接触率。“数字化阅读的增长,是阅读的幸事。它让信息快速普及,消弭城乡之间原本巨大的鸿沟,甚至消弭了文化程度差异造成的信息接触差异。”

(光明日报)2020年4月23日

【材料三】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读书的方法最好,你还是随自己的兴趣来读。

    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换另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保有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清晨,在开始工作之前,我总要读一会书,书的内容不是科学就是哲学,因为这类书需要清新而且注意力集中的头脑,这样我的一天开始了。

    当一天的工作完毕,心情轻松,又不想再从事激烈的心智活动时,我就读历史、散文、评论与传记;晚间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预备在有读诗的心情时读之,在床头,我放一本可以随时取看,也能在任何段落停止,心情一点不受影响的书。

——英国作家毛姆

【材料四】

    若为求知,你先要明确所求的领域和程度,然后去找最合适的书,现在的书,无论是纸本还是数字化的,数量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接受能力,哪怕你有一目千行的本事也不行。学问是越分越细的,以前文史哲,数理化,现在光数学一科就分出很多支,所以读书要学会选择。

    复旦图书馆里有几位常客,其中有个九十多岁的退休干部,每天骑自行车来,门一开就到,中午吃饭时间再走,而且只坐在港台报刊附近,整天在看。美国唐研究基金会的主席罗杰伟最初是个电脑奇才,企业家,他做企业赚了大量的钱,后来退出,在芝加哥大学做讲座教授,成立了唐研究基金会,赞助很多唐研究刊物。

    为了人生的乐趣、生命的需求来看书的人越多,社会才越发达,人的进步程度也越高。随着中国进一步发展,每个人都应该用更多自由时间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人生享受。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2019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7本。只要你一年看书5本以上就轻松超越了半数以上的人。 B、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数字化阅读让信息快速普及,消弭了城乡之间原本巨大的鸿沟,并完全消弭了文化程度差异造成的信息接触差异。 C、毛姆认为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筑起一个避难所,通过阅读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D、葛剑雄举“复旦图书馆常客”以及“美国罗杰伟”的例子是想告诉读者,每个人都应该用更多的自由时间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人生享受。
(2)、根据材料二,选出最适合填补段落①、②之间的空缺内容。( )
A、李洱的直播加入,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本次活动中卖出大量好书。 B、不仅售书从线下转向线上,读书这一环节,也逐步从纸上转移到了屏上。 C、广大出版公司和出版社也在“云上”为自己开拓平台,广售好书。 D、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凸显其明显的优势。
(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做一个酷酷的“逆行”阅读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0年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今天,我们在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时,更应该牢记:                   

    (甲)

    ②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乙)

    ③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看来,我们每一个人更需要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需要更多一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敬畏母语,敬畏文字,敬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

    ④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逻辑的缜密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比如,正确使用成语,可以提高语言和文章的水平和档次,而滥用谐音、随意篡改,不仅破坏了语言规范,而且降低了语言和作品的社会效益,实在是得不偿失。

    ⑤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音、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⑥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融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佳话。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⑦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