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线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迄今为止,己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二:我国建国初期,国家为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浏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动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经调查,从2015-2017年,我国的研学旅行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立人中学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到永定土楼开展“探究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九年级(1)的成龙同学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在参观和听讲解的过程中,他拍摄了许多有关楹联(对联)的图片。研学总结阶段,他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研学成果,把所拍的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其中一张在衍香楼拍的楹联照片,上联是“不因富贵求佳地”,而下联只能看到“但愿儿孙     ”, 最后三个字刚巧被一位游客的头部挡住了,对此他感到非常的可惜,并猜想,那会是什么字呢?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已经积累了有益经验。 B、以单向教育为主的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兴起于二十一世纪。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的营地教育是教育旅行的前身。 D、立人中学全体学生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
(2)、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3)、请你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如上下联要内容相关,词性、结构相对,仄起平收等),

帮助成龙同学补齐下联内容“不因富贵求佳地;但愿儿孙    ”。下面这几个选项中,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有福享 B、添财运 C、好做人 D、做好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经典短文,回答后面题目。
       ①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②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族,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 位当过大学校长,有100 多位教授、80 多位文学家,60 多位是医生,还有1 人当过副总统,1 人当过大使,20 多人当过议员。这个家族给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中有300 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 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 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 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美国政府为了拯救这个家族共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的巨款。两个家族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     
       ③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翻开历史,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      ”;孔子的“     ,无以立” ;诸葛亮的“ 淡泊以明志,    ”;朱伯庐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以及周总理的10 条家规等均是。④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读书“索道于世”

    ①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有了书香的浸润,人的精神世界才能丰盈起来。

    ②十六年前,我从海军某雷达旅政治部调往一海岛雷达站任指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政治教育课讲好、讲生动,让大家有所收获。胸无点墨,何以感染他人?于是,伴着小岛的婆娑树影,听着隐约涛声,每晚在那盏微黄的灯光下,我循前人之迹、探历史之幽、思古今之变,在收获一份恬静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备足了养料。有了书香的浸润,所讲的课程,很快便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也扭转了大家对政治教育课的刻板印象。

    ③从那时起,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不管是穿军装还是着税服,读书慢慢成了自己八小时之外的生活主色调。这样一份习惯,可谓受益终身。因为,自己在书香中,能体味到读书之美、读书之获、读书之乐。

    ④读书之美,美在润泽心灵。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确实,读一部好书,尤其读一部经典,就是为灵魂打开一扇窗户。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思想光芒的经典,不仅能让我们与先哲对话,聆听教诲,更能涵养心灵,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片洁净之所。如今,碎片化阅读渐趋流行,人们往往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疼,殊不知,“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从我自身的经验看,啃下一部厚重的书卷,虽然路程漫漫,却能磨练心性,让人撇去浮躁,收获宁静。等攻克后,掩卷沉思,往往仍有回甘。

    ⑤读书之获,获在提升本领。如今,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有一条流行的“知识折旧律”说的是,一年不学习,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致使不少人都有本领恐慌。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对手机和搜索引擎的依赖:一旦碰到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开搜索引擎找答案;而一旦手机电量不足时,又开始到处找插座,给手机充电。其实,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即便搜索出来了答案,我们又是否有辨别答案真伪的能力呢?要想克服本领恐慌,要想让自己有两把刷子,不读书、不学习,恐怕是不行的。书中或许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却有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而这,恰恰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不可或缺的本领。

    ⑥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晚唐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从一个侧面告诫我们,自律是一场终身修行。在我看来,读书正是增强自律的最好方法。“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怡然自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廉洁意识,这些都是精神生命的营养剂。工作之余,少些觥筹交错,多些手不释卷,于字里行间潜心思考,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才能不断增强心有所畏、言有所止、行有所戒的定力,在精读、深思、笃行中描摹出人的精神底色。

    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以书为伴,含英咀华,我们才能洗涤心灵、涵养浩然之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