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 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 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 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 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 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2)、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

(4)、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几种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l/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l/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l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_T-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住进一粒粮食(有删改)

宋长征

    ①很多人住在粮食里,村子也住在粮食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连村子里说书的四爷也这么说呢,所以更让人坚信自己就住在一粒粮食里。春天,打开胚芽那扇窗,就听见春风来了,就听见春雨近了,就萌动了情思,想要长成一棵庄稼,沉醉在静美的乡村。

    ②村里人都认得粮食,哪个春分播种,哪个芒种收割,哪个喜水耐涝,哪个又可以和鸡鸭牛羊一起分享,无不烂熟于心。一粒粮食有多重,男人女人都知道。孩子们一大清早就爬起来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子上路。很多人都说这歌子,唱得轻巧,可到底有多少人体会其中的甘苦,往往只有住在粮食里的人知道。

    ③曾经,粮食里都是秕子,日子也跟着秕。住在粮食里的人捧着一把粮食,哽咽着往前捱。说这话的是土生大伯,七几年因为偷掰了生产队的两穗子玉米,被打折了腿,一瘸一拐说着关于粮食的辛酸往事。开始我不懂,问娘,娘说人没粮食实诚,吃了大锅饭,蹲在田间地头东家长西家短。队长来了,抓起锄头挠两下,走了,屁股又沾在地上。粮食秕了,浮夸风,你敢亩产三千,我就亩产一万。最后只能在锅里照着影子吃饭。那时候的人想跳出粮食过日子,但真得出来了,再想进去才发现为时已晚。

    ④粮食有灵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给你怎么生活。

    ⑤我经历过无数次播种,譬如麦子。新翻的泥土散发着岁月的醇香,父亲领着牛拉着犁铧回家了,我抡起小小的镐头,专门对付那些巨大的土块。它们会挡住麦子生长的脚步,种子那么小,稚嫩的芽尖怎么可以突破这漫长的阻隔。所以,村里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往往说“打坷拉的”。我也是“打坷拉的”,祖祖辈辈从田野里走过,流淌着汗水,只为给粮食打开一扇生长之门。当然,粮食能懂,风雨里齐刷刷的拔节声就是向岁月发起的冲锋。

    ⑥粮食就是粮食,和草有着本质的区别。草只会牵绊着乡亲们的脚步,丰盈的粮食才是最实在的收成。这些,娘知道。从青春走到老迈,身负一只硕大的草筐,从这头到那头,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还不忘饱含深情地拂一下庄稼的叶片,将草背回家,给粮食牵来一个金黄的秋天。

    ⑦去年夏日,当我从一块田打了除草剂赶往另一块田的时候,草们躺倒一片,玉米叶子清凌凌地穿行在夏日的风里。喊娘,娘应,说还有最后一小片。我默然,喉咙哽咽将娘薅的草收拾在一起。娘趟着沙沙的玉米叶子出来了,头发散乱,汗水浸透了衣衫。娘说这庄稼好着呢,今年肯定多打粮食。粮食啊!再一次刺痛我的心房。一个人究竟为了什么对你如此倾心,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依然陶醉在一粒粮食的深处?

    ⑧每一粒粮食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用无尽的芳醇笼罩着简单的乡村。

    ⑨邻村的“二里歪”烧酒,筛选出质量上层的粮食,发酵,蒸馏,一滴一滴,滑落的是岁月的醇香。娘要做酱,西瓜酱,豆瓣酱,精选出一粒粒黄豆的金黄,让颜色沉淀,再沉淀,揭开用泥巴糊就的坛子,浓烈的香醇萦绕在每一个岁月必经的路口。回头望,娘已老去,暖暖的慈爱在心底发酵成感恩的洪流。手握一把麦穗,灶膛口飘溢的麦香风一样弥漫了一整个童年。因为粮食,我有了健硕的躯体,可以只身来去在人生的风雨之中,胸怀对一粒粮食的虔诚,执著地在乡间行走。

    ⑩这粮食,是生命必须的粮食。

    整个村庄为粮食而活,也因了粮食焕发着熠熠的光芒。有人在晒粮,烈日下赤脚在粮食里行走,一粒粒晶莹的粮食在大地上静躺。也许它们在思考,思考着生长的意义,破土于大地,昂扬走在简朴的乡村。这里没有太多的欲望和攫获,有的只是农人憨厚的脸庞,披一身霞光上路,踏一路月色归来,如至交,似生死与共的恋人,倾诉着彼此的忠诚。父亲在世时,常领着我走向自家的田地,告诉我哪块才是属于自己的田地。地界是一块青石或一跟铁钎子打出的灰橛,灌了生石灰,时过经年也不会让别人占去。粮食,要分清楚,自家有一瓢绝不贪恋他人一瓮。

    娘也很虔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粮食的深情。逢年过节,用五谷杂粮做成了面团,敬献神灵,祈风调雨顺,祈五谷丰登。有时我想这是多么简单的祈愿啊。风调雨顺,只为粮食从春到秋,又圆满了一个风雨轮回;五谷丰登,只为家道平安,围坐在粮食所营造的静谧时光,追忆往昔,憧憬着远方。

    粮食很小,每一粒粮食滚落在地,都很难找再觅到踪迹。除非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春天,等惊蛰的春雷一过,粮食便会顶着晶莹的露珠来看你。粮食很大,一粒粮食里住着整个村子和村子里所有的人,用爱的琼浆迷醉了淳朴的乡亲。

    秋来了,粮食又一次登上时光的颠峰。谷子 , 那些谷子在稻草人忠诚的守护下低垂着谦卑的头颅,它们不善于表白,流淌成村子里女人香甜的乳汁,繁衍着乡村的新生。亭亭的是玉米,队列整齐地等待着岁月的检阅,用金黄闪烁在村庄的门楣。还有那些豆类,大豆,小豆,黑豆,绿豆,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一遍遍亲吻,互诉衷肠。

    静穆的乡村在今夜无比安详,每一扇窗户都透出一种粮食的温暖。有的人故土难离,和粮食生死相依,共享着天地四时赐予的平凡岁月。有的人远离家园,今夜入梦,是否还能再回到那些住在一粒粮食时里的温暖。

    一粒粮食,囊括天地。住进去,温暖一生,辛苦一生,感恩一生,回味一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之望

文/科威特   译/十九恨

    ①七岁那年,我们全家卷入了一场宗教冲突,科罗拉多州北部伊斯兰与基督教众大打出手,我的母亲成了冲突的牺牲品。

    ②父亲带我远离家乡,来到阿拉斯加,但我万万没想到,不到一年,父亲便和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更可恶的是,她是白人,还信奉害死母亲的伊斯兰教。

    ③他们向来歧视我们黑人,但黑人也有自己的尊严,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不和这个所谓的后妈多说一句话,即便父亲再三劝告,我也决不会背叛死去的母亲。

    ④在新的家庭,除了我,其实还有个跟我同龄的妹妹,她叫安妮,是个天真的女孩,但我讨厌她,白人小孩从小就娇生惯养,凭着学校对他们的偏爱,在黑人同学面前总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⑤当然,这种心态不能被后妈发现,她对自己女儿简直爱得要命,吃喝自不必说了,更恶心的是每当安妮出去,她都会站在窗口痴痴地遥望,不就过一段马路嘛,这溺爱也太夸张了吧!

    ⑥我的青春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但我终究还是在压抑中走完了十年。十年里,为了不输给安妮,为了黑人的尊严,更为了死去的母亲,我从不敢放弃自己的努力,苦尽甘来,十八岁的那个夏天,我和安妮同时拿到大学毕业证。

    ⑦但我和她不一样,她打算去斯坦福深造,而我,我想回科罗拉多工作,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

    ⑧安妮悄悄跟我说,斯坦福那边的导师希望我也过去,这样的机会难得,可我瞥了她一眼,冷冷地说,你妈每天都在那窗口看着你离开,直到你的身影消失,你去看看,那窗下都磨出两个脚印了,但我妈在科罗拉多,上帝告诉我,她需要我回去。

    ⑨安妮一脸惊愕,一下子流下两行泪水,我不知道她是被我的风凉话说哭了,还是被她母亲的爱之望感动哭了,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可恶的家,我没心思再想这些。

    ⑩尽管全家人都热情地帮我准备行李,但在我眼里,一切都是假的,尤其是后妈,分明是一脸窃笑,她一定在庆幸瘟神终于要走了,这个家以后完全属于她了。我只能默默祈祷,愿主耶稣惩戒这些异教徒吧!

    ⑪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十年时间,我对这个新家还是有感情的,在跨出家门口那刻,我突然想起父亲,还有天真的安妮,无论如何,他们对我并不差,或许,我真的有点残忍,然而,一切都已结束。

    ⑫我是在马路口忍不住回头的 , 那个熟悉的窗口,站着熟悉的身影,白人后妈竟然会遥望着我,我心里翻江倒海,怎么会这样?包里的手机在这时也滴滴响起来,是安妮发来的短信,她说:“一直不敢跟你说,每天母亲都会在窗口望着你离开,她爱你,那两个脚印,其实有一个属于你。”

    ⑬十年了,我和安妮都以为母亲是在望对方,却不知道,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像那两个脚印,没有丝毫偏颇。 我不敢再回头 , 越过马路,直奔科罗拉多,任凭泪水被风吹落。

    ⑭当我看见母亲的坟头摆满无数凋落的鲜花,当我把这一切告诉父亲,我才完完全全明白过去的所有,那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后妈,她每年都会陪着父亲来祭奠母亲,可在学校的我,却一点也不知道。

    ⑮在母亲坟前,我对上帝起誓,我要回到阿拉斯加,用一生的时光来弥补一份没有种族、没有宗教、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译自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课本,转引自《意林》2010年24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一只青蛙,最近走红起来。

    ②这是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让一只“特立独行”的青蛙成为人们竞相争养的“宝贝”。它独自吃饭,读书,做手工,外出旅行。你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偶尔,它会为你拍一张照片寄回,让你知道它身在何处,甚至还寄来一些“土特产”,给你些小惊喜。不过,你们的联系也仅限于此,更多时候你见不到它,也不知道它在哪儿。

    ③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朴素到寡淡的游戏设置,却能让这么多人走心地投入,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的内心共鸣。

    ④养蛙,养娃。相似的读音,勾勒出的是相似的生活场景。而回看你为这只蛙所做的一切,也像极了自己的父母。傍晚归家,推开家门,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父母准备已久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奔向远方,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这份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父母辛劳半生、奔波忙碌,所希望的,也是多换得一些“三叶草”,让孩子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安稳的成长条件。这份长情的付出,这些默默的奉献,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

    ⑤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所覆盖。前一晚你还看到“蛙儿子”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已不见踪影,空无一蛙。更多的时间,是你自己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你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你离不开这座房子去陪它看外面的世界,只能守在原地等它回家。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为人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真正懂得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的体验与现实相比,终究还是浅薄了些。

    ⑥而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他们每天迎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陪伴,更多的时间是形单影只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坚强起来——报喜不报忧,不能让家人为我担心。于是寒暄和问候中,多说一些新成绩,少说一些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的各种美景,让你感到愉悦和安心。

    ⑦青蛙所到一地,便会寄来一张照片,让你知道它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正和谁在一起。生活中的你,是否也如这只青蛙一样,及时和父母分享你的生活?你未必需要每日一次的联络,哪怕几天跟他们通一次电话,发几条微信,告诉他们你最近在忙些什么。他们未必懂,也未必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在乎,参与进你的日常,知道自己没有游离于你的生活。而那些来自父母的关怀与问候,在某个寂寞夜晚,也能成为温暖身心的热汤。

    ⑧这只青蛙虽令人着迷,却总让你有种隔膜感,因为哪怕回家,它也只是低头做自己的事,默不作声。反观自己,每次回家,是不是只有在“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该起床了”这样的时刻才和父母搭上一句话?在回程的路上,和父母告别时,才想起原来这次回家也没和他们好好地说几句话?或许你已经习惯一个人每日的虚拟社交生活,但那几日的抽离,可能换来的是父母更久的快乐与温暖。哪怕是一起看看电视、一起散散步,也远比“低头看触屏,抬头摸鼠标”的“自处”要好。那种“一起”的状态,是年迈的父母最渴望的事。

    ⑨其实,所谓“空巢青年”的“孤独寂寞冷”,并非老无所依的惆怅,很多时候,恰是封闭和“懒宅”的衍生品。跳出这种慵懒的心理区,用积极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用充实的规划来填补无所事事的“无聊”时光,暖的不只是我们的“冷巢”,也是给家人一个安心的回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