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①雾和霾是自然界中使能见度降低的两种不同天气现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雾肉眼可见,常呈乳白色,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高山、海滨、乡村常见,城市区域较少见。霾是大量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这些微小颗粒物的直径一般小于1微米,肉眼不可见。它们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②这些悬浮的细小颗粒物本来在各处漫无目的地飘摇散落,无意危害人类。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将它们聚集起来,终成四面“霾”伏之势,这就是雾霾的帮凶—逆温层。

        ③逆温层通常出现于对流层底层,厚度较薄,一般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于稳定,对流不易发生。因此,除随寒潮带来的逆温外,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导致地面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因此聚积,使得空气质量变得差。

        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现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污染物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在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⑤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抑制了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⑥冬季之所以更容易发生雾霾,便与逆温层有关。冬季冷空气的密度要比暖空气的大。简单来说就是,冷空气总想往下沉,而暖空气总想往上跑。在冬季的夜间,地面向外发出大量辐射,迅速降温。而由于白天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又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了近地面空气温度低,而高层空气温度高。因此,近地面的冷空气不会向高空运动,高层的暖空气也不愿意降落到地面。于是各自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垂直方向上也就减少了空气交换,这样更容易形成雾霾。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9期)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雾是由近地面空气中大量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形成。 B . 逆温层将悬浮的飘摇散落的细小颗粒物聚集起来,终成四面“霾”伏之势,成为了雾霾的帮凶。 C . 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抑制了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对城市起着保护作用。 D . 冬季冷空气的密度要比暖空气的大。冷空气总想往下沉,而暖空气总想往上跑。冬季更容易发生雾霾。
    【答案】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文体结构,分别说明了“雾”、“霾”的基本特点,以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B . 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通过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构成霾的微小颗粒的大小,以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C . 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一般”可以省略,因为“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已经准确地说明了逆温层出现于对流层底层的大致距离。 D . 文章按逻辑顺序展开。在介绍“雾”、“霾”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出逆温层对雾霾的促成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后说明冬天更容易形成雾霾的原因。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7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喇叭花的命

    早上,侯婶院子里的喇叭花开得正艳,侯婶咧着嘴笑,让我帮她给她的花拍几张照片。侯婶勤快得很,总是天还没亮就开始忙碌。忙完家里忙地里,一天到晚干不完的活,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别人劝她歇歇,她说闲不着,习惯了。

    侯婶很节俭,光知道忙活计,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毛钱。门口来了个游乡卖鞋的,看她脚上的鞋子破了,就劝她买一双,侯婶下意识摸了一下装钱的口袋,里边是刚卖废品的几十块钱,侯婶笑着拍了拍,没舍得掏出来。她说,地里干活,天天跟泥土打交道,穿新鞋怪浪费的。侯婶对家人从不小气,她只克扣自己。

    人们便有些看不惯她,背后嘀咕说她就是个喇叭花儿的命,挣的钱不花,都省给她男人了。

    过两天她告诉我,因为到沟渠边捡几个饮料瓶,把口袋里的几十块钱丢了,心疼死了。是啊,几个饮料瓶最多卖几毛钱,辛苦半天,捡几个芝麻,丢个大西瓜,的确可惜。类似这样芝麻蒜皮的事多了,不光如此,她还很喜欢占别人家小便宜。门口的几个垃圾桶天天翻几遍,翻不出点儿啥来誓不罢休的样子,人们轻看她,明里暗里都喊她喇叭花。

    在我们这里,喇叭花含着轻贱的意思。喇叭花属于一种杂草,总是长在垃圾堆旁、沟渠边不干净的地方,有时顺着沟渠爬到庄稼地里,因为生命力旺盛,怎么也铲除不了。

    侯婶说,种田人不能惜力,人的身体就像个聚宝盆,力气用完了,歇歇就又来了。

    的确如此,每次看侯婶累得不行了,躺在床上,用手拍打拍打腰身,缓一阵子,干活的劲头儿就又回来了。

    就这样一个人,有一天竟然做了一件事,把我们都给惊到了。也让我们对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那天微信群里大家都在转发一则消息,侯婶村里的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得了肾病,要透析以后还要换肾,父亲早已病重去世,哥哥也三十了没娶媳妇呢,母亲天天以泪洗面,到处看病家里的钱也花光了,无奈病人自己在网上发起了众筹,村里的乡亲们你二十他一百地奉献爱心。侯婶听说了这事,知会我们几个熟人邻里提上礼品去看病人,侯婶悄悄告诉我,她揣了六百块钱,要给那可怜的娃看病,我说你哪来的钱,侯婶说,是她这一年卖废品的钱攒起来的,每次卖了废品舍不得花,都藏在褥子里。

    我听了侯婶的话,有些惭愧,我们两口子在众筹上一人给支持了两百块,而且我们挣钱比侯婶容易得多,侯婶的六百块钱得捡多少瓶子,拾多少纸板子?这些钱是她几毛几块攒起来的,我以后不会再笑她和收废品的讨价还价了,只会佩服她精明能干。

    看着这一墙生机蓬勃的喇叭花,定是去年花开后,在风吹日晒中从裂开的果中弹出的种子,落到泥土里,无需人关照,自顾自在春天破土发芽重现生机,喇叭花蔓的头须总是向上翘着,随时触碰到什么,都会执著地向上攀登缠绕。你看它爬到了墙上、树干上,还有一楼的楼梯扶手上,它们细长的身子弯弯曲曲,努力地向上伸长。它不钻牛角尖,只管向上攀爬,藤蔓细瘦却坚韧,不惧风雨,朵朵花儿在夏日的早上绽放着,不在意观赏者的评说

    喇叭花就是这样,不讲条件,不择富贵与贫瘠,无论多恶劣的环境,它都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憨憨然开出花来。

    (作者:王瑞琴,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到灯塔去

    沈念

    ①去永兴岛。四面环海,心情有着一种隐秘的激荡。我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老冯,这位在岛上生活时间最长的渔民,是否有过相似的心情,这种激荡是否像海面上波浪的涌动,风起时,会发出呼啦啦的声响。

    ②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

    ③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随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母亲是鸟粪公司的职工,负责岛上的鸟粪收集,从1960年代起就往返于岛与万宁的老家。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的是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他建了个小水池,但没过多久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吃完了,一切都很艰难。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握一握,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所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

    ④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七米多长。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

    ⑤老冯给我讲以前出海的故事。年轻的时候,条件简陋,遇上风雨,命就悬在船舷边。过去为了争渔业资源,没少经历争执和危险,生存的一切都得靠自己。生活的智慧也是在艰难中迸发、积累的。他根据涨潮时间,提前把一些残破的瓦罐扔到浅海,里面放些饵料,待到退潮,就去捡海获。瓦罐里会趴满肥肥的海鳝,还有永远也捡不完的螺、蚌、蛤。面对大海,只要想办法,就不会空手而归。在老冯眼里,岛上的渔人天性达观,出海但凡有点收获便觉得上天厚待,心满意足。

    ⑥沿环岛主路直行,能看到两排掩映在林中的水泥砖屋。这是政府投建的安置房,在岛上落户的渔民,可以享受零租金的居住权。老冯退休后在二楼的阳台上养了十多箱蜜蜂,酿出来的是“百花蜜”。蜂蜜总是很快售罄,都是老主顾,很多岛外人喜欢,每年都要和他预订。而今,生活变了,在他内心深处,岛上的日子总是阳光和煦,海风吹来,细唤,到处都是甜蜜的气息。

    ⑦海边礁石上的那些凹凸,是时间改变的,也是海水改变的。海浪长久的冲刷与侵蚀,在岩石底部形成海蚀凹槽,有时岩石的重力过大,断裂后会变成海蚀崖。有时,海水又像个工兵,挖出一个个海蚀洞。世上最坚硬的是什么?老冯说他觉得是海水——虽然碎成一颗颗水珠,但当它们聚合在一起时,又会变成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⑧千百年前,岛就在这里了,但因为有了人,有了人间烟火,岛才有了生命的气息。他回想这些年岛上生活的颠沛与艰苦,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一幅又一幅画面: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的欢欣鼓舞……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暴风骤雨,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静,拥有力量。

    ⑨永兴岛上灯塔发出的光,是地标、指引,是召唤、吸引。又或许,岛也是灯塔,岛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像老冯一样扎根的岛民都在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照亮大海与岛屿,照亮与他们相逢的每一位登岛者。

    (刊载于 2023.12.1《光明日报》,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张伯苓的“11号车”

    周礼

    ①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曾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等学校,培养了诸如周恩来、曹禺等众多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②然而,身为多校之长的张伯苓生活十分节俭,他从不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尤其是公款消费,他是省之又省。张伯苓白手起家,创办了多所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社会募捐,由此他得了个“化缘和尚”的绰号。大家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和一腔爱国热情,纷纷慷慨解囊,一下子就募集了数百万资金。面对如此巨款,张伯苓毫不动心,从未挪用过公家的一分一厘,他把所得款项一一登记造册,账目完全透明化、公开化,他坚持钱要用在刀刃上,绝不允许铺张浪费,更不允许钱落入私人腰包。

    ③在张伯苓的苦心经营下,学校的资产迅速增长,教员的工资一涨再涨,很多教授都拿到了每月300元的工资,而作为校长的张伯苓工资一直只有100元。有人提醒他:“你为南开的发展殚精竭虑,费尽心血,即使不愿多拿,也应该与教授的工资持平啊。”张伯苓笑道:“我就是一个打杂儿的,哪能跟教授们比呀。”不仅如此,张伯苓还坚持只拿一份工资,虽然他是多所学校的校长,付出的比任何人都多,但他从不肯领双份工资,他把本属于自己的钱全部用在了学校建设和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上。

    ④张伯苓出行很少坐车,无论是上下班,还是去市里开会,他都一路步行,即便有时去外地出差,他也只坐三等车厢。当时南开大学的教授薪水极高,几乎个个都有专车(黄包车),有的甚至还拥有私家汽车,可以说,张伯苓的生活水平远不及学校的任何一个教员。对此,张伯苓毫不在乎,他总说,多走走路,对身体有好处。有一次,张伯苓去参加一个会议,散会后,服务员望着停着众多小轿车的停车场问他的车号是多少,张伯苓回答说:“11号。”服务员信以为真,谁知找来找去,始终找不到11号车。等他看到张伯苓远去的背影时,才醒悟过来,原来张伯苓的“11号车”就是步行的意思。除了开会不坐车外,张伯苓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出门必带臭虫药,这是因为他出差时总是住最便宜的旅店,而这些旅店里往往臭虫横行。

    ⑤张伯苓给南开的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而他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有一回,张学良将军乘车拜访天津的名人,转来转去却寻不到张伯苓的住所,后来几经打听,才在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陋巷中找到了张伯苓。张学良感慨万千,他怎么也想不到,功绩卓著的张伯苓竟然住在鱼龙混杂的贫民窟里,顿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⑥张伯苓退休后,连仅有的一份收入也没了,晚年全靠三个儿子赡养。当他去世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他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也没有存款,口袋中仅有六元七角钱。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校长,才有了百年名校,才有了今日之南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