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山东省滨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
杨早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乡”,这句论断大概无需讨论,只是生活实践中容易健忘,就像如果不是遍地雾霾,很少有人会觉得好空气比好手机更重要。有些东西失去或即将失去时会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的母语虽然并未消亡,但当下也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个好的社会语言体系,或者说,一种母语,应当是丰富而多元的。俗语有亲切之益,雅言有出尘之美。跟方言与共同语的并存一样,雅言俗语也要能共冶一炉,才是美好的语言生态。不过近一百年来,母语的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一方面,是“雅言”有异化为“大话”“空话”“套话”之弊,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多新的世代都会在学校里、社会上习得一套高越而空洞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俗语”的重口味化与单调化也甚嚣尘上。
我并不反对语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过常常对其中某些趋向保持警惕。以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流形式来说,一是语言的重口味化,人人都滥用表面无害却含意粗俗的语言,习以为常之后,会让轻微细腻的表达变得无感;二是语言的可视化,这里不只指年轻人爱用的颜文字、表情包,还包括“挠墙”这样情感的通用表达式,虽然动态十足情感鲜明,但也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再加上流行语的滥用,既反映了现代生活反个性的模式化倾向,同时也让我们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现代社会新的“雅言”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可不赞成以所谓的“古雅”为美,尤其是用半通不通的文言书写时事。从清末到民初,很多脱胎自文言文传统的启蒙知识分子都曾惋叹自己不能写一笔流利清晰又不乏美感的白话文章,而只能是半文半白的“半大解放脚”。中国现当代文学众多作者一百年于此不懈探索,才让白话也有成为“雅言”的可能。而当书写变得过于容易,语言便容易汗漫无所依,像今天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言,日更六千或万字,有多少作者还顾得上在语言方面下功夫?在此背景下,重视语感,讲求炼字,便成为一种难得的自觉。
进入新媒体时代,前进的道路上仍然荆棘密布。上千万的微信公众号写作,如何在保持语言鲜活平易的同时,避免“文艺腔”“鸡汤腔”这种新的陈词滥调,避免“读文章变成读标题”的碎片化阅读,又变成了语言自净的重大命题。一种闻一知十,热衷套用,惊叹号满天飞的语言,无论如何称不上优美的母语。
理想中的母语,应该既有合理的分层分域,让表达得体而有效,又有着无垠的更新资源,任何语种、任何创造都可以冲击表达的习惯,同时又能拥有强大的自净能力。更重要的是,母语应该包含尽可能自由的表达,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比如在我们的母语中,一个生动的词汇或短语出现了,我们高兴,但又知道它使用时的边界,满屏“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也委实让人厌烦。能写出新鲜时尚的语句,也能转换典雅或平实的风格。
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无非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选自2017年02月21日版《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