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①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根据注音在文中找出汉字。

méi菌          何cháng

(2)、文中画线的两个“他们”是指:第①个“他们”指;第②个“他们”指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中的“中国人”是指:

(4)、为什么“这一声”对“我”特别刺耳?

(5)、说说“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体的色彩科学  
                                                                                                    安小宝
      ①色彩具有令人惊讶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重量”。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实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个盒子,再将一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个用红纸包封,然后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       
      ②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③色彩学还告诉我们,颜色不仅具有“重量”,而且还有“味道”。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清颜色,而且还能用其他器官分辨它们。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某一具体波长的能,我们的神经末梢,即感觉器官可以接收这种能。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许多盲人也能分辨颜色。
      ④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认为,人的皮肤吸收其喜爱的颜色,而拒绝其讨厌的颜色。例如,室内的颜色就左右着人体的状态。如果在一间没有窗户、墙纸及家具都是红色的房间度过两个小时就会感觉像过了4小时;而在全蓝色的房间则会感觉仅过了1个小时。而且,人的体温也会因室内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从红色房间移到蓝色房间,人的体温就会          。 
      ⑤更为奇异的是,专家们发现:颜色可促进人体分泌荷尔蒙,而分泌荷尔蒙的多寡,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情绪。如黄、橙、红等色有使人振奋提神的作用,能提高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进入兴奋状态;而蓝色、紫色、绿色等则有使人平心静气的特殊效用。因此前者能使工作环境产生活跃的气氛,刺激和增进生产活力;而后者则能使人镇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工作。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老母为我“扎红”   
冯骥才
①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②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A)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著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12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地连说一个字:好、好、好。
③12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72岁了。
④母亲呢?真棒!她信守诺言,98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浑浊,还能绣吗?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⑤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⑥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折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竖排的四个字,笔画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这是母亲绣的吗?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馬)字下边四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妹妹告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⑦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你的腰好粗呵。”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有一种仪式感,叫我感受到这一古老风俗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世世代代对传衍的郑重。
⑧我比母亲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B)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⑨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著、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⑩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过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
⑪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⑫我相信,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
⑬此刻,心中更有一个祈望,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⑭这想法有点神奇吗?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摘自“冯骥才博客”)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荫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着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便因此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5)题。
儿时的恶作剧
胡  适
        我十三岁的正月里,到大姊家去拜年。住了几天,到十五日早晨,才和外甥砚香同回我家去看灯。他家的一个长工挑着新年糕饼等物事,跟着我们走。
        半路上到了中屯外婆家,我们进去歇脚,吃了点心,又继续前进。中屯村口有个三门亭,供着几个神像。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茅厕里去,好吗?”
        这样突然主张毁坏神像,把我的外甥吓住了。他虽然听我说过无鬼无神的话,却不曾想到我会在这路亭里提议实行捣毁神像。他的长工忙劝阻我道:“穈舅,菩萨是不好得罪的。”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恰好村子里有人下来了,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到了家中,母亲煮面给我们吃,我刚吃了几筷子,听见门外锣鼓响,便放下面,跑出去看舞狮子了。这一天来看灯的客多,家中人都忙着照料客人,谁也不来管我吃了多少面。我陪着客人出去玩,也就忘了肚子饿了。
          晚上陪客人吃饭,我也喝了一两杯烧酒。酒到了饿肚子里,有点作怪。晚饭后,我跑出大门外,被风一吹,我有点醉了,便喊道:“月亮,月亮,下来看灯!”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喊,“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门外的喊声被屋里人听见了,我母亲叫人来唤我回去。我怕她责怪,就跑出去了。来人追上去,我跑得更快。有人对我母亲说,我今晚上喝了烧酒,怕是醉了。我母亲自己出来唤我,这时候我已被人追回来了。但跑多了,我真有点醉了,就和他们抵抗,不肯回家。母亲抱住我,我仍喊着要月亮下来看灯。许多人围拢来看,我仗着人多,嘴里仍旧乱喊。母亲把我拖进房里,一群人拥进房来看。
        这时候,那位跟我们来的章家长工走到我母亲身边,低低地说:“外婆(他跟着我的外甥称呼),穈舅今夜怕不是吃醉了罢?今天我们从中屯出来,路过三门亭,穈舅要把那几个菩萨拖下来丢到茅厕里去。他今夜嘴里乱说话,怕是得罪了神道,神道怪罪下来了。”
        这几句话,他低低地说,我靠在母亲怀里,全听见了。我心里正怕喝醉了酒,母亲要责罚我;现在我听了长工的话,忽然想出一条妙计。我想:“我胡闹,母亲要打我;菩萨胡闹,她不会责怪菩萨。”于是我就闹得更凶,说了许多疯话,好像真有鬼神附在我身上一样!
        母亲着急了,叫砚香来问,砚香也说我日里的确得罪了神道。母亲就叫别人来抱住我,她自己去洗手焚香,向空中祷告三门亭的神道:说我年小无知,触犯了神道,但求神道宽宏大量,不计较小孩的罪过,我们将来一定亲自到三门亭去烧香还愿。
        这时候,邻舍都来看我,挤满了一屋子的人,有些妇女还提着取暖的火筒,房间里闷热得很。我热得脸上发烧,真有点像喝醉了。
        忽然门外有人来报信,说:“龙灯来了,龙灯来了!”男男女女都往外跑,都想赶到十字街口去等候看灯。一会儿,一屋子的人都散完了,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房里的闷热也消除了,我也疲倦了,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母亲许的愿好像是灵应了。第二天,她教训了我一场,说我不应该瞎说,更不应该在神道面前瞎说。但她不曾责罚我,我心里高兴,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
         过了一个月,母亲同我上中屯外婆家去。她拿出钱来,在外婆家办了猪头做供献,备了香料纸钱,她请我母舅领我到三门亭里去谢神还愿。我母舅是个虔诚的人,他恭恭敬敬地摆好供献,点起香烛,陪着我跪拜谢神。我忍住笑,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心里只怪我自己当日扯谎时不曾想到这样比挨打还更难为情的责罚!
        直到我二十七岁回家时,我才敢对母亲说那一年元宵节附在我身上胡闹的不是三门亭的神道,只是我自己。母亲也笑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

开往边远山区的火车

戴 希

①你在某所重点大学上学,半年后将要毕业。他是你的同班同学。为了写好毕业论文,你们结伴前往边远山区调研。

②你们并肩坐在一列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上,一边欣赏窗外的山山水水,一边畅谈未来。

③“快看,好迷人的景致!”当火车驶入大峡谷,你指着窗外激动地说。他顺着你指的方向看过去:“哇,这儿的山又高又大,山尖直插云霄,云彩像白丝带一样缠绕在山头!”他的双眸亮了。这儿的树漫山遍野蓬勃生长,到处是墨绿色的海洋!你同样喜形于色。这儿山石嶙峋,一块连着一块,有圆形的、方形的、椭圆形的,千奇百怪!这儿的石板岩红红的,层层叠叠,俨然一本本厚厚的书!你愉快地想:“真好,大山里的自然环境真美啊!”

④火车终于到达站点,你们下车步行很长一段山路后来到一个山村,住下来后,才知道这个山村山多地薄,离县城远,交通不便;村民种的粮食,不但产量低,还得人背肩扛,徒步远行到集市去卖。

⑤一般早晨天刚亮,村民就出门赶路,晚上天擦黑才能回家。

⑥所有这一切,村民们都坦然面对,他们顽强坚守,毫无怨言。

⑦你们各自住在一户农户家。

⑧你住的那户只有奶奶和孙子留守。奶奶七十多岁,孙子七岁,奶奶和孙子穿着破旧。可他们生活从容,充满阳光。

⑨每天早晨六点前,奶奶会起床做早饭,做好饭后和孙子一块儿吃。说是做饭,其实就是煮锅稀饭,抓点儿咸菜放里面;或者煮点儿面条,舀点儿辣椒油再放点儿葱花。

⑩吃过早饭,孙子背上旧书包,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往山村小学读书。虽然学校有些简陋,可是在这里读书的孩子都专心致志。

⑪孙子上学去了,奶奶就去喂牛放羊、种菜栽树、割草砍柴……往往忙碌至夜幕降临才回家做晚饭。

⑫孙子放学回家后,如果天没完全黑,他便在屋檐下的明亮处,趴在一张高木凳上认真地写作业。

⑬不上学时,孙子会帮奶奶干活儿:要么在厨房里,有模有样地生火做饭;要么上山打柴,背着比自己还高的干柴,气喘吁吁____

⑭你住进他们家后,他们的饮食依旧,只是吃饭前,如果有鸡生蛋,他们要给你煎个鸡蛋或冲碗蛋花,而以前,他们家的鸡蛋只是用来卖钱买日用品的;他们的劳作依旧,只是不让你像他们一样干活儿。你要辅导孙子读书做作业,孙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奶奶也乐得合不拢嘴。

⑮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奶奶说可不能让你受苦;孙子说向你学文化长知识,机会难得,他打心眼里,愿意你来他家。你心里漾起粼粼的潋滟。

⑯有件事你听后眼圈红红的。孙子在学校吃午饭,比家里伙食好多了。遇到学校发物资改善生活,孙子总是把他的牛奶、面包等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攒下来,带回家给你和奶奶吃。你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吃,他回答吃过了,吃不完。你悄悄地向同村与他临近的同学打听他是否真的吃了,同学就摇头。

⑰那天你再问孙子:“为什么自己不吃呢?”孙子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孙子仰脸问:“你能留下不走吗?”你望着他渴望的眼神,落泪了。

⑱你送给奶奶和孙子每人一套新衣服,又送给孙子一个新书包,他们高兴坏了,宛如得到了人间珍宝。你问他们:“为什么新衣服不常穿,新书包不常用?”他们说:“这么好的东西,哪舍得!新衣服等过年时穿,新书包等旧书包不能用了再用。”

⑲住在另一户农户家的他,眼里也经常含着感动的泪水。

⑳一个月后,你们结束调研。要离开山村时,闻讯而至的村民把你们送到村口,久久不肯转身。望着他们,你们心潮起伏。

㉑“我打听过,山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急需学历高的老师,”并排坐在返程的绿皮火车上,你真挚而诚恳地对他说,“我们同为师范生,教书育人更有优势。不如,毕业后我们再结伴来山村支教吧?”

㉒看着你期待的目光,他情不自禁地点头。你们会心一笑。

㉓约定的时间到了。你们准备乘上开往那个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去山村学校支教。

㉔可就在火车开动之前,他止步了:“我们还是别去了,山村条件太差,日子太难熬,不如回城里找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吧?”你大吃一惊。

㉕“怎么能这样呢?”盯着他的双眼,你坚定地摇头,“不,我必须信守诺言!”

㉖就这样,你们一个临阵而退,返回大城市谋职;一个毅然前行,登上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去山村支教。

㉗时光荏苒,一晃三年过去。

㉘艳阳高照的日子,你受邀进省城参加全省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戴上大红花的那一刻,你热泪盈眶。

㉙颁奖大会结束,他迫不及待地找到你。

㉚又是火车站,当你准备乘上那趟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之前,他下意识地拉住你的手:“别再去山村受苦受累了,留在省城吧。”

㉛你轻轻抽出自己的手,上下打量他半晌,依然坚定地摇头:“不,山里的孩子更需要良好的教育,我舍不得撇下他们!”你又登上熟悉的、开往边远山区的那趟绿皮火车。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4年第1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