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百兴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选项
侵华战争名称
战败后当时中国的回应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举起了“民主”、“科学”的大旗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出“自强”、“求富”的呐喊
C
甲午中日战争
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开始提出“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的主张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天津条约》 ④《虎门条约》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第一,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第二,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 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法等国急于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他们片面地认为,商品难以在中国打开销路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1854年和1856年,英、法等国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由于此时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心怀疑惧,又认为外国公使进京有损“天朝尊严”,因此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就决定用战争手段迫使清王朝屈服,达到重新“修约”、扩大侵略的目的。
材料三 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的景象却是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不分青红皂白地抢掠被认可……每个房间都被洗劫一空。清国制或外国制的艺术品有的被带走,有的体积太大无法搬走就把它砸毁掉……
——摘编自《纽约日报》1860年10月9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