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年(许冬林)

      ①我记忆中的年,它是雕着俗艳图案的小船,撑篙的是父亲。

      ②父亲的年里,对联是重头戏。

      ③进到腊月,头一桩神圣的事情是请老姑爹爹来家里写对联。其实,父亲也能写,但他嫌自己的字不好,只敢写些鸡笼与猪圈的对联,人丁出入的门,总要贴上老姑爹爹的字才体面。之前,父亲早已经将红纸裁好,将墨汁倒进一只小碗或小碟子里,还将陈年的毛笔尖在温水里泡开。老姑爹爹摆开架势写时,父亲端详着看,还间以牵一牵纸角,怕未干的墨汁会在纸上流,私自篡改了字形。写好了的一张,父亲双手捧着,轻放在地上,几乎要行跪拜礼的样子。那个时候的父亲,多半在一个下着雨或者落着雪的午后,忽然间仿佛是书房里的童子,谦逊地侍奉着老姑爹爹写字。他敬重老姑爹爹的字,他更敬重这一副副红灿灿的对联,大概他心里想要的如意与吉祥,都在这红纸黑字里寄托了吧。

      ④写完对联,晚上照例是有一桌薄酒招待老姑爹爹的,而老姑爹爹的一桌酒话总逃不了前朝旧事,什么曹操在江北吃了败仗于是有了“无为”这个地名啦,什么朱元璋少年穷困给人放牛啦……父亲爱听,我也爱听。老姑爹爹的桌子前,酒杯深则故事长,酒杯浅则故事短,于是父亲频频起身给老姑爹爹斟。写对联的日子之于父亲,近似节日,而这个节日,最后总要在老姑爹爹醉醺醺的故事中结束才算圆满。

      ⑤最后是贴对联,放鞭炮,写了三百六十多天的长文,到了腊月三十才算是明明白白地点了题。三十这天,奶奶和妈妈,一个锅下一个锅上地忙,父亲上午擦洗门板上的旧对联与面糊,下午贴。双扇门贴好不容易,父亲叫我和弟弟站在他身后一丈开外的地方看,“齐不齐啊?啊……右边高了?”父亲一连串地问。到底不放心,又从锅边叫来油汪汪的母亲,要她也来目测。仿佛对联贴得不象样,一年的日子怕也要不象样,所以父亲极其慎重。

      ⑥除了对联这重头戏,父亲的年,还会插入其它一些小情节。

      ⑦裁对联剩下的红纸条,父亲一片也没扔,年夜饭前,全搬出来,门前的梨树,柿子树,桃树,门后的柳树,榆树,楮树,一一都拦腰斜贴一块红纸条,迎宾似的,远看,一片的喜气,父亲喜欢日子笼罩在这样一片茫茫的喜气里。有时,墙角堆放的农具,锄,锹,木锨……也会贴一块方方的红纸片。存米的坛,储稻子的仓,堆柴的披厦,也会在一方旧红纸片上再摁上一方新的。那些农具物什,仿佛一一被加盖红章,父亲眼里,它们伴同自己一起度过辛劳的日子,都是有功的,该要敬一敬。大年初一 1  , 牛屋里牵出的生产队的牛,两支黑镰刀似的牛角上,也各贴了一张小小的红纸片,那也是父亲贴的,弄得憨厚的老水牛像个蹩脚的媒婆,两弯羞涩的喜气。

      ⑧三十的黄昏,父亲端一大盆温热的水,背大半筐上好的棉籽,去给生产队的牛置一桌除夕宴。回家后,再舀几大瓢汤,门前门后,开花结果的树和开花不结果的树,贫贱遭不屑的,尊贵受宠的,个个根边灌一点。他觉得,与我们贴近的这些植物们,也该过年喝一点汤,且是荤的汤。他与它们,饱暖两不弃。

      ⑨伺候好了牲畜和草木,父亲终于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在烟雾与磷硝香里响亮地关上门。菜已上桌,我们,围着父亲,开始过一个人间的年。彼时,头顶上的灯泡,也被蒙了一层红纸,我们刚穿的新衣服,和桌上五颜六色的菜,还有暗的墙壁和地下,都罩在一片红得毛茸茸的光里……

      ⑩多少年后,我坐在除夕的灯影里,回想少年时候跟随父亲过的那些年,蓦然懂得,父亲,作为一个中国老式农民,他对日子,是从骨子里怀着敬重之心的,以至与日子贴近的那些草木、农具、牲畜,也同样敬重。年是他表达敬重的一个神圣的仪式。这让我感动。

                                                                                                                                                                             (摘自许冬林博客)

(1)、文中“父亲的年”有哪些令我至今难忘的特殊的“戏”。

(2)、结合语境,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写好了的一张,父亲双手捧着,轻放在地上,几乎要行跪拜礼的样子。

②大年初一,牛屋里牵出的生产队的牛,两支黑镰刀似的牛角上,也各贴了一张小小的红纸片,那也是父亲贴的,弄得憨厚的老水牛像个蹩脚的媒婆,两弯羞涩的喜气。

(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有人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因此题目可换成《怀念父亲》,你赞同吗,为什么?

(5)、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意义。文中的父亲认为年是他表达敬重的一个神圣的仪式,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和你的家人过年的特殊仪式及其寓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解码汉字“行”
      ①汉字就像一台机器,能拆解成零件二三。解字好比侦探破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码汉字“行”。
      ②“行”字本来的读音应该是háng,是个名词。从甲骨、金文所画的字形来看,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它的本义是道路,是四通八达的路。《诗经》上说“置彼周行(háng)”,“周行”就是通向西周京城的大道。《诗经》上还说“遵彼微行”,“微行”就是小路。
      ③“行”的本义是道路,所以由“行”字构成的字也都和道路有关。如:“街”、“衢”这两个字,就都是道路的意思。
      ④“行”字的本义是道路,道路自然就成了人多的地方。而路的两边也正是做买卖的好地方,所以有很多人聚在路的两边做交易,路旁的店铺也就称为“行”了。比如,银行就是路边存钱的地方,粮行就是路边卖粮食的地方,商行就是路边卖东西的地方。进而又引申出“行情”“行话”等词语。“行情”就是市面上商品的一般价格。“行话”就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用语。
      ⑤路是人走的,所以从道路的“行”引申为“行走”的“行”,是很自然的事情。读音也变成了xíng,词性也变成了动词。
      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行”字解码中即可见一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漠之魂

段奇清

    ①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在电话中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炸成功?”这可问到要害,一时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指挥帐篷里一片肃静。

    ②这时,随着一阵有力而快速地脚步声,一个声音在帐篷间回响开来:“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听言,张爱萍将军喜不自胜,紧紧握住说话人的手,又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说:“你可立了大功!”人们一看,是一个面孔不太熟的年轻人。

    ③是的,他叫林俊德,时年二十六岁,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罗布泊还不到四年。

    ④核爆炸是要凭数据说话的,而冲击波的数据是最关键的。获取这样的数据需要一个记录仪,当时却没有谁研究出这个仪器。林俊德主动请缨,由他带头,记录仪很快研制成功。那是一个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没有条件,他就土法上马,一个闹钟,一截自行车轮胎,做成一个罐头盒样的东西。可不要小看它,它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仪器。这个自记仪不仅在关键时候立了关键一功,而且林俊德还因为它拿到国家发明奖。

    ⑤当有人问起他何以会想到以土办法去搞高科技时,他向人讲了一个故事。

    ⑥林俊德的家乡在福建省永春县大山深处,贫困就像荒野的老藤紧紧缠绕着当地人,林俊德的家更是一贫如洗,连念高中时他也常常打着赤脚。那还是念初中时,一次,学校组织一场运动会,那天,他总算穿去一件比较完好的白色衬衫。可早读时,胸前被人出其不意用墨水染黑了一块。他难过地对老师说,这天的运动会他不参加了。

    ⑦这时,老师拿了一支粉笔,在黑板上面上下平行着各画了两个点,要他一笔将四个点连成一条直线。他说:“老师,这个我不能。”只见老师把一整支粉笔横压在黑板上,从两个点划向另两个点,一条白色的带子出现在了黑板上。

    ⑧那天,他效仿老师,拿了一支粉笔横压在衬衫上,用力划过去,黑污看不见了,他去参加了运动会。事后他说,条件差不是理由,当你有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路时,许多不可能就变成可能了。

    ⑨在说到自己有什么遗憾时,林俊德说,自己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做人”。但人们都说,他是一门心思全放在了科研上。A林俊德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十余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林俊德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

    ⑩无论地位怎样变化,但他始终记住当年的那一支粉笔,总以饱满的激情奉献着自己的一切。B即使年近七十,一年仍只休息三天,即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他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坚持“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⑪2012年5月,林俊德不幸被诊断为胆管癌晚期,他问医生,做完手术后或者化疗期间能不能工作。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说:“我要有质量地活着,哪怕活着的日子少了许多。”他让人在病房里放了一张办公桌,病情最重的时候他的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脖子支撑不住脑袋,一边一人托着他的脸颊。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一下一下移动着鼠标。他实在太累了,虚弱得如同一张纸,似乎一丝丝风就能将他卷走。医生让他休息一会儿,他艰难却坚定地说:“不能,一躺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在医院里,林俊德凭着氧气罩,在人们的支撑下,在电脑中的几万个文件中,整理出了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

    ⑫直到该整理的都整理好了,松了一口气的他陷入昏迷之中,五个小时后,即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位七十五岁,有着五十二年军龄的坚强战士,以冲锋的姿势离开了人间。对于身后事,他只交代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他要彻底融入到浩瀚的大漠中。

    ⑬林俊德以坚定如磐石、炽烈似火焰的信念铸就了自己,即便他这支粉笔已成为烟尘,也要化作大漠之魂,如同大漠一样绵长恒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泥桶中的信

(日本)叶山嘉树

    ①松户与三弄完水泥了。他的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的水泥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他的鼻子似乎像石青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②“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无暇顾及这种东西。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子倒光了。

    ③“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④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

    ⑤“这么轻,……”

    ⑥他想。旋即,他又要倒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最后,搅拌器终于空转了,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他先在搅拌器的橡皮水管下冲洗了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在他经过的脚下,河水咆哮地吐着白沫。

    ⑦“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⑧“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他在裤子臀部擦去附在盒上的水泥。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⑨“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⑩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襄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⑪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在那儿跟钢铁弹一起,在激烈的声响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了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哪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再见。

    ⑫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⑬“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

    ⑭“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  选自《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上唯一在等你的人

刘继荣

①母亲真的老了,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我哪有时间回家。她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几次三番,我终于没了耐心,大声嚷嚷,她终于听明白,默默地挂了电话。

②隔几天,母亲又问,只是怯怯地,没有了底气,像个不甘心的孩子。我终于不忍心,说下月一定回去,母亲竟高兴得哽咽起来。可最后,我到底没回去。电话那头的母亲,仿佛没力气再说一个字,我满怀内疚:“妈,生气了吧?”母亲这回听真了,连忙说:“孩子,我不生你气,我知道你忙。”

③星期六那天,气温特别高,我不敢出门,开了空调在家。孩子嚷嚷雪糕没了,我只好下楼买。在暑气蒸熏的街头,我忽然就看见母亲。她刚下车,胳膊上挎个篮子,背上背个大袋子,弯着腰,左躲右闪,怕别人碰了她的东西。在拥挤的人流里,她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大声叫她,她急急抬起满是热汗的脸,四处寻找,看见我过来,她竟惊喜得说不出话。

④一到家,她就喜滋滋地往外捧那些东西。她的手青筋暴露,十指都裹着胶布,手背有结痂的血口子。她笑着说:“这是咱家院里的,你最爱吃的。”我这没出过远门的母亲,千里迢迢,坐最便宜、没有空调的车,车上又热又挤,但那水灵灵的葡萄和梨子都完好无损。

⑤所以,我相信,这世上,凡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奇迹。

⑥母亲只住了三天,就悄悄订票,悄悄离开,才回去一星期,又说想我,又催我回家。我苦笑:“妈,你再耐心些!”第二天,我接到姨妈电话:“你妈病了,快回来。”我急得眼前发黑,泪眼婆娑地奔到车站,赶上末班车。

⑦一路上,我默默祈祷。此时,我才知道,人活到八十也是需要母亲的。

⑧车子终于到了村口,母亲小跑着过来,满脸笑。我抱住她,责怪道:“你说什么不好,说有病,亏你想得出!”

⑨没待几天,我急着要走,母亲说要好好给我做顿饭。她精心准备的菜肴,终于端上桌,我不禁惊异,鱼鳞没有刮净……让人无法下筷。母亲年轻时那么爱干净,如今竟邋遢成这样。母亲见我不吃,心疼地送我去坐车,还不停地嘱咐我注意身体。车子开了,她急着下去,衣角被车门夹住,险些摔倒。我哽咽着,趴在车窗上大叫:“妈,你小心些!”她没听清楚,边追着车边喊:“孩子,我没有生气,我知道你忙!”

⑩这以后,母亲仿佛满足了,竟没有再催我回家,只是说些开心的事:家里添了只很乖的小牛犊;明年开春,要在院里种好多花……听着听着,我的心得到一片温暖。

⑪到年底,我又接到姨妈电话说母亲病了,赶紧回家。我哪里相信,半信半疑地往家赶,并且买了一大袋母亲爱吃的油糕。车到村头,我伸长脖子张望,母亲没来,我心里颤颤地有了不祥的预感。姨妈说,母亲已经不在了,她走得很安详。

⑫原来半年前,她被诊出癌症,没有告诉任何人,仍和平常一样乐呵呵地忙,自己安排妥当后事。姨妈还说,母亲老早就患了眼疾,看东西费劲。我把那袋油糕紧紧地抱在胸前,一颗心仿佛被人挖走。原来,母亲知道所剩时日不多,才不停打电话叫我回家:原来,我挑剔着不肯下筷的饭菜,是她视力模糊时给我做的!我走的那晚,她一个人是如何摸索到家,跌倒了几次,我永远都无从知道了。母亲,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还快乐地告诉我,牵牛花爬满了旧烟囱,扁豆花开得像我小时穿的紫衣裳。你留下所有的爱和温暖,安静地离开。

⑬我知道,你是这世上唯一不会生我气的人,唯一肯永远等我的人,也就仗着这份宠爱,我才敢让你等那么久。

⑭母亲啊,如果有来生,我会牵着你的手,我会陪你慢慢走,不会让你把爱熬成等待!

(选自《杂文选刊》2018年第09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