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镇江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铜香炉》,完成下列小题。

铜香炉

陆苏

      ①下雨天,允许自己做点闲事。我捧出心爱的铜香炉,用柔软的细麻布拭去浮尘,放入两片檀香木片。当烟袅袅升起,空气中的褶皱似乎都被一一熨平了。香炉就如另一度空间,缓释出巨大的安静的力量。屋内没有一根琴弦,耳边却隐约听到琴音。

      ②香炉原是个暖炉,原本有个精美的网格状铜盖子,我小时候不小心将它摔坏了。前几年,我依着记忆中的样子画了草图,找铜匠配了个相似的,并将这蓄炭的暖炉做成焚香的香炉,平时舍不得用。香炉并不名贵,但有点老了,我妈妈用过,我奶奶用过,之前也应该有人用过。

      ③奶奶曾说从前家里原有大大小小整套的铜暖炉,最大的直径足有一米,平时放在八仙桌下可以取暖,最小的可纳入袖中随身带着。后来,中式老宅子没了,家具没了,人也散了,那些与精致生活相关的物件都不知所踪了。我一直记得奶奶边给我的暖炉夹炭边感慨:“好像还在眼前,却已经都过去了,一辈子好像比一场梦还短啊,能留下来的也就是这个暖炉的一点暖了……”那时,我还小,不懂奶奶为什么笑着说话眼里却有泪光。后来,我懂了,但奶奶已不在了。我能为她做的,就是好好守住这点暖。

      ④香炉上錾刻着花纹,好像有庭院、人物、树木、长廊等,不知道定格的是谁家的生活,看着像前世生活过的。许是摩挲的机会少了,那画面已被铜锈藏起。我曾想用极细的砂纸打磨,让花纹重新活过来,但一个搞收藏的朋友说那相当于光阴的包浆,是岁月沧桑的证明,人家想刻意做旧都做不上去,绝对不可以去掉。我不敢下手了,不是怕香炉贬值,是怕惊扰了用它取暖的亲人曾经留下的痕迹。

      ⑤谁曾在这香炉边做过盘扣,绣过嫁衣?谁曾手提这香炉在除夕渐近的日子一次次到路口等待亲人归来的消息?谁曾在这香炉边红袖添香?谁曾用这香炉温暖了那些苍凉孤寂?

      ⑥多少悲欣往事,被岁月的大雪覆盖,在这把铜香炉的绿锈里隐姓埋名。奶奶,好久不见。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为铜香炉做了哪些事。

(2)、结合具体内容,赏析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

我捧出心爱的铜香炉,用柔软的细麻布拭去浮尘,放入两片檀香木片。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划线的词,谈谈你对第③段划线句的理解。

我能为她做的,就是好好守住这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 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一只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地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里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难忘的体罚
[美国]兰妮·麦克穆林
①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样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30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了全镇老少的严师。
②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③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④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书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⑤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又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似乎都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⑥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到了老师的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
⑦“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⑧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⑨她吩咐我们分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⑩ 我          (A.哆哆索索   B.慢吞吞 )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⑪“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打,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⑫ “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⑬ “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样了?”
⑭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打呀!”
什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窥探”海底

       ①2005年1月8日,美国海军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严重事故:“旧金山号”核潜艇在关岛附近海面触礁,潜艇遭受重创。调查结果让人惊讶不已,潜艇上使用的竟然还是1989年的海洋地图!

       ②无论是对于军事,还是对于海底资源开发而言,掌握海底地形都显得及为重要。但是如何才能“窥探”并准确绘制出海底地形图呢?

       ③科学家研究发现 , 如果在海洋中从船底定时向海底发射声波,当它碰到海底时,就会反射回来被船上的仪器检测到,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海底的深度,连续的航行和连续的测量就可以慢慢绘制成海底地形图了。海底由许多海沟和山脉组成,结构是非常复杂的,通过声波绘制的地图看起来十分精细,但实际上图中还有很多推断内容。

       ④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钻探始终都是最直接的勘察手段。这种最直观的方法不仅可以探察到海水的深度,还可以取出海底的岩心,作进一步的地质研究,达到“见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例如1961年,美国派出“卡斯1号”钻探船,在东太平样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深海钻探,之后的几年里,国际上纷纷开展类似活动。1968年8月开始,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实施深海钻探计划,截至1983年11月,“格罗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624个站位上钻井1092口,取得岩心累计长达97000米,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海底地形资料,还验证了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成为海洋地质科学史上的一大功臣。

       ⑤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深潜器,勘测地形,进行探测绘图。深潜器是一种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活动深潜水装置,通常由母船沉放到海底进行观测和取样。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可以对海底小范围地形、地貌进行测量,还可以获取岩石样品,通过水下摄像、照相等方法进行直接观测海底沉积物及其动态。

       ⑥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了能更好地开发海底资源,减少海洋灾难,准确勘测地形、修正和完善海底地形图仍然有大量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选自《少年科学》2014年第7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件毛衣的温度

       ①19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北京,为了挽救濒临死亡的爱情。事情终究还是发展到了那一步。任我在他校门口一直等着,他始终没有出现。深秋的夜静得出奇,寂寞的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流着泪,无奈地准备打道回府。

       ②等我到火车站,去南京的火车已走了。幸运的是,去上海的还有一班,半夜的时候,我坐上了去上海的列车。车厢里人很少,也很冷。心急来寻男友的我,竟忘记带件外套,只穿了件薄薄的长袖。一会儿的工夫,身上的鸡皮疙瘩像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出来。我把长袖拉得紧紧的,希望能将自己尽可能多地装进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鼻子开始发痒了,喷嚏一个接着一个地喷涌而出,还带着黏黏的液体。

       ③我四下寻看着,抱着一丝希望看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来御寒。当头转到左前方的时候,我发现45o角处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生在看着我。当我俩眼神交汇的时候,他赶忙将头低下,我没再理会,继续寻找着。再看到他的时候,发现他还在看着我,眉目微蹙着,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觉得奇怪,便仔细打量起他来。这是个长相不错的男孩儿,挺拔的身材,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因为瘦,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显得空荡荡的。

       ④可能感觉到我一直看着他,他微微抬起头盯着我,嘴微微蠕动了一下,又没了声响。随即,又低下头去。顺着他的眼睛看下去,我发现他一直盯着手中的袋子看,从我的位置处,可以辨别出袋子里装的是衣服。是衣服又怎么样呢?难道我要向别人借衣服吗?可是,寒冷一阵阵袭来,我越来越觉得冷,身上的温度越发的低了。心里的两个念头在不停地打架,“借”还是“不借”,抗争越来越激烈。最后,还是“不借”败了!

       ⑤打定主意后,我借着去厕所的名义,回来的途中,经过他的位置前,小心地问他一句:“袋子里的衣服可以借我穿下吗?等下车我就还你。”他猛然抬起头,瞪大了眼睛,又有些欣喜地看着我,拿出袋子里的毛衣。他红着脸说:“毛衣上有个小洞,你不介意的话,就穿上吧!”道了声谢谢,我拿着毛衣疾步回到位置上,立刻就将它套在身上。

       ⑥有了大大的毛衣,身子顿时暖了起来,一个个鸡皮疙瘩也像败军一样急急撤退了。等身子暖和起来,我才注意到毛衣的袖口处的确有个小洞,不大,但在一整片灰色中还是显得很扎眼,像个自卑的小孩子一声不响地躲在角落里。我看着那个手指般粗细的洞,幡然醒悟过来为什么他一直看着我又欲言又止的样子了。他一定早就觉察出我的处境,想借衣服给我,却又碍于衣服的不完美不好意思将衣服递上。瞬间,一股热热的东西在我心里来回翻滚起来……

       ⑦到南京的时候,他将毛衣留给了我,我没有拒绝,因为有毛衣的相伴,我不再感觉到寒意。

       ⑧至今,我还留着那件毛表。虽然它旧了,还有一个小洞。

       ⑨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一个陌生人与你相遇,只占你生命中短短的一寸光阴,有时却又显得如此珍贵。不知道,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自己的一件带着破洞的毛衣,给当时失恋的女孩儿带来多大的宽慰与温暖。

                                                                                                                                                                                    (选自《读者丛书》,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