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写作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洲际导弹自述》课时训练

【写法借鉴】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读者介绍了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发展等知识,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片段仿写】请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按一定的说明顺序,并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向大家介绍其中一种。(20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下列题目。

演讲的语言形式美

      演讲是口才中的口才。

      美国的大学不管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都把演讲学规定为必修课。日本、新加坡等国则规定:政府工作人员要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演讲训练才能上岗工作。可见演讲之重要!

      一次成功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应有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指语言形式美。

      演讲的语言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要求“字正腔圆”。所谓字正腔圆,是就读音和音质而言的。字正,是演讲语的基本要求,它指咬字准确,读音响亮,送音有力,使听众明白易懂。腔圆,就是要求演讲的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流利自然,富有音乐性。说话时如果发音器官的活动不到位,相近的字音区分不清,就会吐字模糊,含混不清。字音含混不清会影响意义的表达,也会使语音不优美、不动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过好语音关,缺乏吐字归音的训练。

      其次是要求“抑扬顿挫”。汉语是一种具有阴阳上去四声的语言,加上每一个字或词都代表着特定的思想情感,这就赋予了有声语言以抑扬顿挫、动听悦耳的美感。演讲时,语调的高低、强弱、长短、轻重、快慢和停顿等都要细心揣摩,恰当地掌握运用。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变换节奏。演讲者应用抑扬顿挫的遇到或疾缓快慢的不同速度进行演讲。有时像行云流水,轻松自如;有时像狂风暴雨,如疾如狂;有时缓急相间,一澜高过一澜。具体的节奏选用以场合变化为准,这样听众才会和演讲者节奏谐振,旋律共鸣。

      第三是要求“自然得体”。在演讲时,要合理地安排停顿、速度及运用表达各种感情色彩的一些特殊技巧,才能准确无误地吧所要说的意思表达出来,把一个个文字符号变成鲜活的话语,让听众受到思想感情的启迪,获得声音美的享受。

      总之,演讲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活动。可以说,演讲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演讲的成败。

广承中学定期举办演讲活动。为了让全体同学了解演讲语言形式的特殊性,老师安排你将上面约800字的选文减缩成一片题目为“演讲语言注意事项”的短文,然后上传至学校网页。

      写作提示:①语意连贯,结构完整;②主体部分逐项列出;③130﹣16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①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②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变得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③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④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⑤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⑥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⑦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⑧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阅读

◎聚焦热点

◎收集材料

【材料一】2024 年网约配送员(骑手)就业洞察报告

【材料二】相关报道

(一)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王计兵把自己在送外卖期间创作的诗歌《赶时间的人》发布在短视频账号上,受到网友盛赞。他以一个“外卖诗人”的视角观察着城市打工者朴素的奋斗理想,城市与乡村、故乡与他乡之间的羁绊,以及普通人的诗与远方。

“把秒针和分针铺在路上/像黑白有致的琴键/谁又能说曲高和必寡/这低在大地的声音/才是万物向上的乐章。”分针秒针、红绿灯,呼呼风声,地名与站点……对“速度”的展示,以及围绕于此的譬喻、象征,构成王计兵诗歌重要的修辞手法,从中能洞见外卖员们的工作状态和情感变化,以及他们对自我、对职业、对社会的丰盈的内心图景。

(来源:光明日报《努力奋斗和相互关爱将组成美丽的春天——网络文艺作品中“外卖小哥”形象观察》)

(二)

正如影片(《逆行人生》)所传达的,是对外卖员这一群体的重视,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当然,生活并不止于电影,还有那一个个真实的外卖小哥们。他们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无论是寒风刺骨还是日晒雨淋,他们的身影总是那么忙碌。每一单外卖的背后,都是一份艰辛的付出。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在收到外卖时,别忘了对送餐的小哥道一声“谢谢”;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当给予他们评价时,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能够让他们在忙碌而艰辛的生活中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来源:搜狐网《<逆行人生>:外卖员与生活的真实偏差,网友调侃曝光真相》)

(三)

外卖骑手“小区进门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据了解,本市已在天通苑、三里屯等20多个社区成立“骑手友好社区”。这些社区通过协商外卖骑手通行机制、划定专用停车区、设置小区地图等措施,逐步解决骑手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就餐难等问题。

(来源:北京发布《解决外卖骑手“小区进门难”问题,北京落地20多个“骑手友好社区”》)

【材料三】相关办法、政策等

(一)

《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就提出要求: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和送餐经营者应当完善网约配送员工作报酬规则,制定合理的单笔配送报酬和工作量考核要求,明确工作报酬发放时间、方式,并按时足额发放。网约配送员在法定节假日、恶劣天气、夜间等情形下送餐的,鼓励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送餐经营者提高单笔配送报酬或者适当给予补贴;与网约配送员确立劳动关系的,还应当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

(二)

《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网络餐饮平台要发挥数据技术优势,进一步完善订单分派机制,优化外卖送餐员往返路线,降低劳动强度。科学确定订单饱和度,向外卖送餐员分派并发单量时,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合理管控在线工作时长,对于连续送单超过4小时的,系统发出疲劳提示,20分钟内不再派单。

 阅文生乐。

遥远的刺槐花开

田再联

    ①我的童年,都浸泡在刺槐花香里。

    ②暮春初夏的雨丝有了些粗犷,“沙啦啦,沙啦啦”地拍打着村庄。枝叶稀疏的刺槐树依偎在雨帘里,沐浴成一把把翠绿的大伞。雾气填满了村舍的空隙,流动着刺槐的香。

    ③雨声沙沙,催促很紧,刺槐花苞已经在交头接耳了。蜂鸟似的花蕾被雨丝的玉针银线挑扎在花轴上,似一枚枚晶莹的立体绣,藏在枝叶里。槐叶急匆匆地生长,忙着为槐花搭建遮风挡雨的帐篷。

   ④散学归来,我总喜欢撑着桐油布伞在刺槐树旁晃来晃去,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那淡绿的眼帘里,有一张油布伞下企盼花开的脸蛋。雨丝在槐树枝叶里过滤成粗壮的雨滴,落在鲜黄的油布伞上,滴嗒滴嗒地刺激着我幼小猎奇的耳膜,耳膜里还有雨后天晴,刺槐花苞开裂的声音。

   ⑤阳光是刺槐花开的号角。雨过天晴,日色嫣然。槐花开时,叶子仿佛怕遮掩了花朵之美,故意地谦让。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的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⑥不知是谁开启了生吃槐花的先例,先嗅后吃,槐花又成了我们惬意的零食。后来才知道,槐花生吃起来口感非常鲜嫩,与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密切相关。孩子们兴冲冲地捋一把刚开苞的槐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乐滋滋,甜蜜蜜,一朵又一朵,一口又一口,边嗅边吃,嚼个不停。那槐花的色香味,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光亮。

    ⑦父亲再忙,也得抽出一点时间来采摘槐花。大人们采刺槐花,有自制的工具。在晾衣竹竿的末端,用细绳绑上割稻子的镰刀,便做成了可靠的钩竿。我最喜欢屁颠屁颠地跟着父亲采槐花。父亲扛着钩竿,从自家门前的几棵刺槐树开始,逐渐向左邻右舍延伸。槐花纷纷落地时,我便兴奋得手忙脚乱。一串串、一朵朵,槐花全在我迅捷利索的忙碌中归筐。手里握着花香,嘴里含着花香,味蕾里浸着花香,心里溢着花香,我满身都散发出刺槐花香了。

    ⑧采花归来,收获满满。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正安静地躺在篮子里,沁人心脾的花香,让母亲乐不可支,因为要轮到母亲大显身手了。我和父亲最喜欢吃母亲用麦面粉煎的槐花饼。母亲把晒干的槐花放在菜盆里浸泡片刻,洗净,再用力把水分挤尽,配上盐、小葱、鸡蛋,与面粉一起在盆中搅拌均匀。薪柴点燃,等铁锅烧热了,顺着锅沿放上些许菜籽油,油烟起时,便倒下和好的槐花糊。母亲用蘸过水的铁锅铲,娴熟地将面糊不紧不慢地摊开。只见面饼贴着锅迅速地扩大规模,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脆。面饼里夹着的槐花,好似在锅里获得重生,香味从热气里升腾、扩展,让我垂涎欲滴。吃着槐花饼的父亲曾感叹地说过,一个时代过着一种日子,每种日子都有一种色彩,吃槐花饼就是那时生活的特写。

    ⑨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屋前舍后的刺槐树也移植成香樟树、桂花树了,说是刺槐树那不守规矩的刺儿,容易让人不安。在城里的菜市场,我见到了刺槐花,连忙凑过去,价格不菲。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

(选自《新安晚报》2021年6月23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