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比较阅读】

                                                                                       【甲】            

      如果孩子整天打游戏,恐怕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务正业,需要好好管教了。但是,小新打游戏却得到了母亲的力挺。小新的母亲王女士一句“时代已经不同了”,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同时,她还拿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有天分”,以及不影响学业、孩子更阳光等为理由,证明自己支持孩子打游戏的合理性。

      但从媒体报道中可知,小新每天下午四五点到晚上十点这段时间,基本都会进行游戏直播。当别的孩子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或发展特长的时候,小新每天却要拿出6到7个小时工作——进行游戏直播。如果非要说这样做不影响他的学习,不影响他游戏之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作为孩子的家长,恐怕还要想清楚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小新打游戏没有高达每月3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家长还会这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支持孩子吗?其二,当下游戏直播平台之所以青睐小新,看中的一个重要“卖点”,是孩子小小年纪而游戏“功夫”了得。但是,随着小新一年年长大,以及其他类似年纪的游戏玩家陆续加入,小新的这一重要“卖点”会逐渐丧失。

      如果随着年纪渐长,小新的游戏“天分”未能实现良好延续,长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现,单纯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生活,到时该怎么办?如果小新成年后缺乏别的谋生技能,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规划儿子彼时的生活和工作?

      尤其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一些具有出众天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特殊成长方式,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应该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即便孩子有某些特殊技能,家长也不应该过于功利地“开发”,只注重现实利益而忽略了孩子的知识学习和健康成长。

                                                                                          【乙】             

      少年凭借游戏专长而赢来不菲收入,之所以会引来不少人关注,是因为孩子的专长强项不是文化知识上的特长,而是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这在常人看来与成长成才格格不入,产生的只会是反作用。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长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它、擅长它。很显然,少年既然能够在游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专长,说明孩子在这一领域存在天赋和潜能,理当因势利导、挖掘利用,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不能因为游戏客观存在着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不利一面,就戴着有色眼镜一概排斥和否定游戏的正面功能价值,无视促进孩子成长发展的有利一面。

      诚然,来自于社会上的这些批评之声是出于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切,完全是一片好心。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应当理智看待,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游戏方面所独有的特长,也要认识到孩子身处学习求知重要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可或缺,绝不能因为孩子拥有游戏特长就无视甚至放弃文化学习。

      由于孩子尚小,对事物的认识还难以做到科学理性,这就要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尽到引导的责任和义务,护佑好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好孩子的成长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合理把握孩子接触游戏的度,不能让游戏成为支配孩子生活的主宰,避免因沉湎其中而荒废正常学业。

      另一方面,要平衡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紧紧把握孩子仍处于学习求知、身心成长重要阶段这一客观现实,充分认识文化知识对于其他专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防止重游戏、轻学业的片面倾向。唯此,才能实现游戏与学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若只是痴迷和专注游戏,而忽略和荒废学业,将是孩子日后全面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7日第2版 作者:李记 罗建华)

(1)、请为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

(2)、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B、【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C、【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D、【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3)、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这则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叫什么?”

      “王小亮。”

      “几年级几班?”

      ​ "今天,刚过,八个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老头奇怪地打量着这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

      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阅读《老王》(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美酒不要加咖啡

云无心

    ①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邓丽君大概是一个永恒的传说。她的许多歌曲都曾经唱遍大街小巷,比如那首《美酒加咖啡》:“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我并没有醉……”

    ②不管是邓丽君还是这首歌的作者,大概都不会想到这首歌居然描述了一个科学事实:当把酒和咖啡一起喝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喝了“一杯又一杯”,却还是感觉“我并没有醉”。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却对“美酒加咖啡”的喝法亮出了红牌。

    ③在美国,酗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每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接近8万起。而在青年人中,把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是一种时髦,而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糖以及其他成分。2009年佛罗里达大学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的人,醉酒的发生率是单纯喝酒时的3倍,酒后驾车却是单纯喝酒时的4倍。而酒精导致的其他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

    ④为什么咖啡因会让人更容易喝醉呢?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提供的解释是:在人们喝酒的时候,会根据一些主观感觉来判断自己已经喝下的酒量,但是咖啡因会屏蔽掉这种感知能力,所以喝酒者会不知不觉喝下更多,于是“一杯又一杯”了。但是,咖啡因不会帮助体内酒精代谢,所以它只是欺骗你喝下更多,而不帮助解决喝下之后产生的问题。

    ⑤除了这种时髦的“混喝”外,还有许多厂家生产加了咖啡因的酒精饮料,含有5%~12%的酒精,以及相当含量的咖啡因。一般而言,厂家不会标出咖啡因的含量。这种饮料投入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从2002年到2008年,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两位的品牌销售量增加了67倍,达到了8000多万升。而且前市场上大约有30个厂家生产此类产品。

    ⑥基于美国疾控中心公告中提到的原因,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为有必要对这类饮料的安全性进行严肃审查。2010年11月13日,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发出公开信,说将会对这类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

    ⑦但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说,酒精是传统饮料,而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精华”,再加上深受群众欢迎,美国疾控中心的报告大概会受到公告的质疑。

    ⑧4天之后,四家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成了“出头鸟”。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他们发出了警告,正式指出它们加到酒精饮料中的咖啡因是“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要求他们在15天之内报告处理措施,否则就将通过法庭勒令他们停止销售。

(选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①细马是邱二爷从江南邱大爷家过继来的。由于听不懂油麻地的方言,无法与同学交流,细马离开学校成为了一位放羊姓,他想回自己在江南的家。他觉得这里不属于他。

    ②就在这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了邱二爷家的好房子。二爷病倒了,一连几天不能吃进去一碗粥。但邱二爷坚持着,有集市时仍去集市掮客。他只想多多的挣钱。他必须给细马留下一幢像样一点的房子。

    ③可是,邱二爷未能等到春天来临,就去世了。临去时,他望着细马,眼睛里只有歉疚与深深的遗憾,因为他终究没有能够给细马留下一幢好房子。

    ④邱二爷走后,邱二妈的脑子也出了毛病,见人便问:“见到我家二爷了吗?我要去找他…”说着,就走了。

    ⑤这天细马放羊,回来见邱二妈不在家,就找到桑桑家,见了桑桑,问:“我妈在你家吗?”桑桑摇了接头:“不在我家。”细马就一路呼唤下去。这天夜里,分外寂静,人们都听到了细马的呼唤声。

    ⑥第二天一早,细马把家里的钥匙给了桑桑母亲。临走时,又对桑桑说:“桑桑,你帮我看一下羊。”就走了。细马一走就是七天。

    ⑦这天傍晚,桑桑正要将羊从草坡上赶回家,看到西边霞光里,走来了细马和邱二妈。

    ⑧听到桑桑的叫声,无数的人都走到路口上来看。邱二妈是被细马搀着走回来的。所有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⑨([A)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指头。眼睛因为瘦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令人惊奇的是,邱二妈仍然是一副干净的样子,头发竟一丝不乱

    ⑩后来细马卖掉了所有的羊,在桑桑一家的帮助下,将邱二妈送进县城医院。大约过了两个月,邱二妈的病居然治好了。

    ⑪这天,细马来找桑乔:“桑校长,你们学校还缺不缺课桌?”桑乔说:“缺。”细马说:“想买树吗?”“你要卖树?”“我要卖树。”“多少钱一棵?”“那要论大小。”桑乔笑起来。他觉得眼前这个细马口吻究全是一个大人,但样子又是一个小孩。细马在桑乔这里讨了一个好价钱,卖了十二棵树。还有四棵,他没有卖,说要留着,以后要盖好房子,要做大梁。

    ⑫细马拿了卖树的钱,天天一大早地,就坐到大河边上去。大河里,总有一些卖羊的船行过。(B)那些雪白的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悦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

    ⑬细马要买羊,要买一群羊。

    ⑭但细马并不着急买。他要仔细打听价钱,仔细观察那些羊,他一定要用最低的价钱买最上等的羊。他很有耐心,这份耐心绝对是大人才有的。

⑮细马居然用了十天的エ夫,才将羊买下,一共五十只。只只白如秋云,绒如棉絮。船主绝对是做了出血的买卖,但他愿意。因为,他一辈子还没有见过如此精明能干的孩子。

    ⑯大平原上,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

    ⑰桑桑读六年级时,细马的羊群就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了。这年秋天,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只留了五只强壮的公羊和二十五只特别能下崽的母羊。然后,他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他发誓,他一定要给妈妈造一幢好房子。

    ⑱桑桑记得,那堆砖头运回来时,是秋后的一个傍晚。砖头码在一块平地上。一色的红砖,高高地码起来,像一堵高大的城墙。邱二妈不停地用手去抚摸这些砖头,仿佛那是一块块金砖。

    ⑲“我要爬到顶上去看看。”细马搬来一架梯子,往上爬去。

    ⑳桑桑看见了细马,仰头问:“细马,你爬上去干什么?”

    ㉑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我看看!”

    ㉒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静静地抬头看着细马。

    ㉓夕阳正将余晖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余晖与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①出来几个月了,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所有人都因为他曾经的经历而拒绝他。渐渐的,他有些失望了。

②一天,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他看到了中学同学蚊子——朱德文。蚊子是工地上的一个小包工头,就安排他当了一个力工,吃住都在工地上。

③“先干着吧,等以后有了好去处再说。”蚊子说。其实他俩的关系并不算好,上学的时候都没怎么说过话。蚊子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听说过他犯了事。他心里很感激蚊子,无论如何,总算暂时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④那天晚上,天阴沉沉的,蚊子拿了5千块钱回来,说是向老板要了半年才要回来的。天太晚,已经没有客车了,要在他的工棚里将就一宿。蚊子还弄了花生米、香肠和几瓶啤酒,两个人聊起来。蚊子不胜酒力,喝了两瓶酒就有些摇摇晃晃了。他不时地盯看蚊子的包,那些藏在心底的“恶”蠢蠢欲动起来。在监狱里改造了几年,他以为那些“恶”已经连根拔除了,没想到它们还在,偷偷地生长着,使他的灵魂扭曲变形。

⑤他现在太需要钱了,他想如果现在下手,蚊子没有防备,会很容易得手。于是他又给蚊子开了一瓶酒,想让蚊子醉得彻底些,那样他的成功率会更高。蚊子又喝了一大口,然后就嚷嚷着要睡觉。让他惊讶的是,蚊子竟然把钱包塞到了他的怀里,眯着眼说:“我喝多了,你替我拿着吧。”然后脸冲里,呼呼地睡着了。

⑥天赐良机!握着那鼓鼓囊囊的包,他的内心惊涛拍岸。这5千块钱对他来说,诱惑是巨大的。他望了望外面,黑黑的,只有远处几点稀疏的灯光。他转眼之间就可以逃之夭夭。他悄悄地起身开门,蚊子没有反应,依然鼾声如雷,睡得香甜。

⑦工地无人,夜色浓重,他庆幸着,很快融入到了黑暗里。

⑧在一处昏黄的路灯下,他忽然停住了脚步,心底的“恶”有些退缩了。他想到,这几个月里,他受尽白眼,没有人信任他。所有的人都拒绝他,排斥他,只有蚊子帮了他一把,而且如此信任,对他毫无防范之心。如果自己真的拿走了这5千块钱,就是给唯一信任自己的人当头泼了冷水,让人寒心。这样做,还算个人吗?他不禁哆嗦了一下。想到这里,他折回身,重新回到棚子里,又躺到了蚊子身边。蚊子向里翻了个身,鼾声依旧排山倒海,气势非凡。

⑨不过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躺在那里,他的“恶”并不死心,依然怂恿着他。一整夜,他被折磨得疲惫不堪,心底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⑩他终究没有拿走那5千块钱。当东方云层缝隙中射出几线柔光的时候 , 他把包递给了蚊子,顿时感到莫大的轻松。他的眼睛红红的,蚊子问他怎么了,他撒谎说怕钱丢了,一夜没合眼看着它。蚊子忙说对不起、对不起啊,害你遭罪了。

⑪10年后,他白手起家,成为身价不菲的富商,经历可谓传奇,他的事迹常常是当地报纸的新闻。他被人称道的品质就是诚信,他的商品从不掺假。与人谈起自己成功的经历时,他总是毫不避讳自己曾经阴暗的心路历程,特别是那一个让他辗转反侧的夜晚。他说,那个夜晚,真正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一个人的信任让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他不能辜负信任。他感激那个人,他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名字:朱德文。

⑫看着报纸,朱德文微笑着对着报纸里的“他”说:“其实,那个夜晚,我也很担心。毕竟你曾经是个犯过事坐过牢的人,喝酒时,我看到了你眼神中的贪婪,我的钱甚至生命都处于危险之中。我就决定赌一次。我把钱给你,如果你拿走了,我也认了。那一夜,我故意装作睡得很死,其实你的每个动作我都知道。这场赌博,我赢了——不,那一晚没有输家,咱们两个都赢了。”

⑬是的,那一晚两个人都赢了。

(原题为《一个夜晚的赌注》有删改)

【活动二】探访小说天地

吉先生

①吉先生的名字很怪,姓吉,名吉,在中文系开一门很冷僻的课,专讲中国方言。这门课居然很受学生欢迎,第一是吉先生的口才好,在语言上有特殊的天赋,他能讲许多种方言,惟妙惟肖。有人说他如果去说相声,定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大腕。第二是吉先生为人很随和,没有架子,永远是笑眯眯的样子,对生活有一种相当达观的理念。

②他业余最大的爱好,是逛古玩市场,专找那些小摊子转悠,不时地买回一些小玩意儿,如印盒、印章、玉环、玉佩之类,用行话说他收藏的是杂项。许多年前,他买了一块田黄印石,很得意,时刻带在身上,逮着谁必拿出来炫耀。看过的人都说这是一块黄玉,不是田黄。他哪里肯信,依旧高高兴兴地让人欣赏。那时,当过他硕士导师的甘辛老先生还在世,说:“人说是假,他自认是真,并以此得到愉悦,正如佛理所称'境由心造',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③甘老先生最不满意吉先生的,是他的“述而不作”。课上得好,讲义也写得精审,而且时有新鲜见解,但很少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和论著。吉先生相当固执,他说只要学生听课有所收获,这就行了。

④吉先生当了好多年的讲师,尔后还是甘辛老先生据理力争,以他在中国方言研究上的权威地位,"内举不避亲",好歹让吉先生升了个副教授。不久,甘辛老先生魂归道山,吉先生在副教授这个职称上就再也没有挪过窝。

⑤吉先生五十有五了。

⑥在导师生前,吉先生每周必有一次上门请教,导师坐着,他坚持毕恭毕敬地站着。导师故去后,他还是每周一次去向师娘请安,不落座,站着问师娘身体如何,生活如何。

⑦师娘说没见过这么义道的孩子。

⑧师娘说:“你老师走前最挂念的是你什么时候升上教授。”

⑨吉先生说:“做学生的很惭愧,辜负他老人家了。”

⑩“他的学生居然还是个副教授,人家不奇怪吗?”

⑪“是奇怪,也……不奇怪。"

⑫师娘叹了一口气。

⑬有一天,师娘忽然从柜子里拿出一大叠讲义稿,里面还夹着一个大信封,上写:给吉吉小友。

⑭“是你老师留给你的,他让我过几年再交给你,你仔细读读那封信。”

⑮导师在信中说,这是《中国方言渊源丛考》一书的书稿,其中有许多见解取自吉吉平日的言谈,有许多资料是吉吉帮助收集的,希望吉吉整理此书交出版社,可署两个人的名字,以便将来评职称。

⑯师娘说:“你就听一回你老师的话。”

⑰吉先生点了点头。

⑱为整理这部书稿,吉先生花了三年的课余时间。

⑲他把那块自认为是田黄的印石,收进一个木匣子里,再也不让人鉴赏。他也没有兴趣去逛古玩市场了,一心一意地整理书稿,补充资料,认认真真地考订,一字一句地推敲。

⑳然后,他把重新抄写的书稿,交给了江南大学的出版社,只署了导师甘辛一个人的名字。但他写了一个情文并茂的“代后记”,准确地评判了导师一生的学术成就,深情地回忆了导师的音容笑貌以及对自己的教诲和提携。

㉑书出来后,他恭恭敬敬地把样书和稿费交给了师娘,说:“请您原谅,我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其实这本书,老师生前完全可以整理出版的。他为了鞭策我,故意把这工作留给我来做,以便让我毫无愧疚地署上自己的名字。我感谢他,但我决不能这样做。”

㉒ 师娘说:“你呀,你呀。”

㉓六十岁的时候,吉吉退了休。如果他是教授,可以干到六十五岁。

㉔退休了的吉先生,没有任何怅憾之色,依旧是笑眯眯的样子,他觉得他这一生很值。

㉕他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去逛古玩市场了,而且是和退休了的老伴一起去。

㉖儿子去了美国留学,日子真正地轻松下来。

㉗有一次,吉先生和老伴儿在一个小摊子上,买到了一方端砚,上面有铭文,是明代一个稍有名气的画家用过的,开价一千元。吉先生狠了狠心,砍价到八百元。小贩说:“就冲您这个眼力,我服!成交吧!”

㉘吉先生的老伴问:“是真的吗?”

㉙“那还有假?我就认定它是真的了,谁说也不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