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比较阅读】

                                                                                       【甲】            

      如果孩子整天打游戏,恐怕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务正业,需要好好管教了。但是,小新打游戏却得到了母亲的力挺。小新的母亲王女士一句“时代已经不同了”,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同时,她还拿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有天分”,以及不影响学业、孩子更阳光等为理由,证明自己支持孩子打游戏的合理性。

      但从媒体报道中可知,小新每天下午四五点到晚上十点这段时间,基本都会进行游戏直播。当别的孩子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或发展特长的时候,小新每天却要拿出6到7个小时工作——进行游戏直播。如果非要说这样做不影响他的学习,不影响他游戏之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作为孩子的家长,恐怕还要想清楚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小新打游戏没有高达每月3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家长还会这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支持孩子吗?其二,当下游戏直播平台之所以青睐小新,看中的一个重要“卖点”,是孩子小小年纪而游戏“功夫”了得。但是,随着小新一年年长大,以及其他类似年纪的游戏玩家陆续加入,小新的这一重要“卖点”会逐渐丧失。

      如果随着年纪渐长,小新的游戏“天分”未能实现良好延续,长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现,单纯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生活,到时该怎么办?如果小新成年后缺乏别的谋生技能,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规划儿子彼时的生活和工作?

      尤其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一些具有出众天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特殊成长方式,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应该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即便孩子有某些特殊技能,家长也不应该过于功利地“开发”,只注重现实利益而忽略了孩子的知识学习和健康成长。

                                                                                          【乙】             

      少年凭借游戏专长而赢来不菲收入,之所以会引来不少人关注,是因为孩子的专长强项不是文化知识上的特长,而是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这在常人看来与成长成才格格不入,产生的只会是反作用。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长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它、擅长它。很显然,少年既然能够在游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专长,说明孩子在这一领域存在天赋和潜能,理当因势利导、挖掘利用,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不能因为游戏客观存在着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不利一面,就戴着有色眼镜一概排斥和否定游戏的正面功能价值,无视促进孩子成长发展的有利一面。

      诚然,来自于社会上的这些批评之声是出于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切,完全是一片好心。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应当理智看待,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游戏方面所独有的特长,也要认识到孩子身处学习求知重要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可或缺,绝不能因为孩子拥有游戏特长就无视甚至放弃文化学习。

      由于孩子尚小,对事物的认识还难以做到科学理性,这就要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尽到引导的责任和义务,护佑好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好孩子的成长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合理把握孩子接触游戏的度,不能让游戏成为支配孩子生活的主宰,避免因沉湎其中而荒废正常学业。

      另一方面,要平衡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紧紧把握孩子仍处于学习求知、身心成长重要阶段这一客观现实,充分认识文化知识对于其他专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防止重游戏、轻学业的片面倾向。唯此,才能实现游戏与学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若只是痴迷和专注游戏,而忽略和荒废学业,将是孩子日后全面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7日第2版 作者:李记 罗建华)

(1)、请为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

(2)、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B、【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C、【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D、【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3)、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这则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学校门口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亮亮的,岸边的青石板光溜溜的。每天清晨,沿岸坐着一排排晨读的学生,朝阳照着他们在水中的影子,温暖着那琅琅的读书声;傍晚,孩子们在溪边散步、漫谈,谈过去、现在和将来,谈这大山以外的世界……在我们这所条件极差的山乡中学,有这样一条小溪,实在是孩子们的幸福!
      更有趣的是每年春天,沙滩上到处埋着豆子,这里一窝儿,那里一窝儿,顺着河岸足足有半里路,那是孩子们种的豆芽菜。春天“菜荒”时节,山里的中学生全是寄读,带啥吃啥,他们便在这沙滩上生产度荒的蔬菜。
      这实在是个好法子,不几天,沙滩上便到处冒出白胖白胖的嫩嫩的豆芽菜,一丛一丛的,使你感觉到有一种A       、一种B       、一种 C        , 你心中仿佛也在萌生起一片生机。
      这个时节,怕的是下雨。溪水涨起来是极快的,大雨一来,不消半个时辰,清澈温柔的小溪便会变得浑浊凶猛,会把沙滩上正在生长的豆芽菜冲走。倘是碰上这种情况,孩子们就要咽几天没有菜的饭了。
      这天上午,学校组织年级语文测验,我在自己班上监考。考试刚开始不久,一股股凉风便从窗子灌进来,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
窗外,雨哗哗;屋内,笔沙沙……
      溪水变浑了,涨高了,再有一会儿就要冲走那些豆芽菜了。冲走了豆芽菜,孩子们就又要过苦日子。虽然他们默默地咽着无菜的饭,仍然会刻苦地读书,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是一些应该得到幸福的孩子。
      这时,却没有一个孩子请假,甚至没有一个孩子抬头看我。
    “同学们,快去把豆芽菜扒回来。”我终于这样决定,我来不及请示学校。
孩子们去了,抢回了那些豆芽菜,顶多用了十分钟,可奇怪的是,大多数同学最后三大题都没做。是时间不够吗?
      我找来班长询问原因。他说:“只有我们班去抢了豆芽菜,怕别的班同学说您放我们出去了,互相商量作了弊,考好了反而会给您添麻烦,所以好些同学故意没做完。”
    “你们商量过吗?”
    “没商量。”班长是个老实的孩子,他是不会说谎的。
      这次测验由于我们班“特殊”情况学校决定重考。当我把这个消息在班上宣布时,几个女孩哭了。
      我或许是个失职的监考老师,重考时学校没再派我监考。考试结果                           
                                                     
      领导要我介绍经验。我怎么说呢?说实在的,我只是在下大雨时让孩子们去抢回了他们的豆芽菜,他们说要为我争气,要好好学语文。这是学习委员告诉我的,这也是经验吗?
      小溪边又有一些豆芽菜生出来了,白胖白胖的,嫩生生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美人瑞[注]这样走来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

    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⑧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钟书同候。”

    ⑨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叨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

(选文有改动)

【注】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①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②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③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④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⑤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⑥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⑦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⑧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⑨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⑩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⑪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⑫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⑬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现代文阅读

(一) “作文老师”叶圣陶

刘守华

①秋日,细雨绵绵,我们撑着伞,在苏州角(lù)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漫步,找寻戴望舒《雨巷》里描述的情景。 突然看见一家挂着“作文茶楼”匾额的店铺,门旁还有一个“作文博物馆”的牌子。我们很好奇,便走进去一探究竟。

②一进门,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就扑面而来。各个时期的中小学生作文、毕业证、奖状以及《小说月报》《散文》《语文学习》等旧杂志一一映入眼帘。 一本《跟叶圣陶学习批改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叶圣陶批改作文的二十个案例,黑、红两色套印,黑字为原文,红字为修改,完全按照批校稿原样印刷。圈圈点点的修改标记,细致、清晰、规范;文末的评语准确、简明、恰当。看着如此漂亮的批校稿,从事文字工作的我,不禁有点儿激动。翻开由叶圣陶孙辈叶小沫和叶永和撰写的前言,方知此书出版的原委。

③196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选》,两位编辑登门拜访叶老,请他作序。叶老欣然应允,且对每篇作文进行了批改,还撰写评语。教师进修学院的老师得知此事后,用黑、红两色蜡纸将批改稿刻印后分送给北京各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作为批改作文的范本。

④1989 年,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纸刻印本找到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说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但叶老如此认真批改学生作文的实例,对今天的语文老师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提议重新出版。于是,开明书店以“中小学学生作文评改举例”为名再版。

⑤书中的作文是从北京市各中小学的学生征文中选出来的,有记人的《我总想念着一位叔叔》《我的爷爷》,有记事的《学打水》《古巴大使馆门前》,等等;都很有时代特色。叶老的批改,既有对词句前后顺序的调整,也有对标点符号的订正;既有对用词不当的修改,也有让文字简洁明了的删减。每篇作文的文末还附有二三十字至百八十字不等的评语。

⑥其中一篇作文是《壁虎捉虫》,描写夏日里小作者在院子里乘凉,观察墙上壁虎捉虫的过程。叶老在评语中写道:“仔细观察某种东西,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是练习作文的好办法。仔细观察成为习惯,对各方面的学习都有好处,不仅在作文方面。作文方面的好处是显然的,至少可以切合实际,少说空话。”

⑦还有一篇是《一张画像》,讲述小作者在上几何课时画画,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在课下与他交流,鼓励他画画的故事。叶老将标题改为“一幅画像”,并在评语中对此文大加赞赏:“这一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老师的敬爱。小同学如果没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⑧叶永和还记得小时候爷爷锻炼孙辈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往事。叶老用过期的台历做识字卡片教他们识字,并在电话机旁边放置一块小黑板,让孩子们接电话时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如有“佳作”,就在饭桌上表扬。孩子们分散各地的那段时间,一家人互通消息全靠写信,每次回信,叶老都会先挑出错别字,如果发现用法不当的词句,还要仔细分析一番,之后再进入正题。

⑨从古街出来,我们到了叶圣陶纪念馆,这是叶老执教过的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1917 年至 1922年,叶老就在这里任教,推动教育改革,编写教科书,并且开始写作。1923年,叶老奔赴上海,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经他编辑后发表的。1931年,叶老来到开明书店工作,为全国小学生编写《开明国语课本》。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老调到北京,他仍旧是一头扎进教材里,主张并且推动规范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等。而他自己,哪怕是读一封来信,写一张便条,在文字上也绝不马虎。

(选自 2018年 11月10日《北京晚报》,有改动)

阅读《女织》,按要求回答问题。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温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

④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地,我看重的是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⑤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⑥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更享受着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来感动他人的过程。一棱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⑦我觉得“女织”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杆。”“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⑧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⑨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甚至灵魂会觉微凉罢。

⑩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⑪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

⑫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