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重庆市大学城三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①出来几个月了,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所有人都因为他曾经的经历而拒绝他。渐渐的,他有些失望了。

②一天,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他看到了中学同学蚊子——朱德文。蚊子是工地上的一个小包工头,就安排他当了一个力工,吃住都在工地上。

③“先干着吧,等以后有了好去处再说。”蚊子说。其实他俩的关系并不算好,上学的时候都没怎么说过话。蚊子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听说过他犯了事。他心里很感激蚊子,无论如何,总算暂时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④那天晚上,天阴沉沉的,蚊子拿了5千块钱回来,说是向老板要了半年才要回来的。天太晚,已经没有客车了,要在他的工棚里将就一宿。蚊子还弄了花生米、香肠和几瓶啤酒,两个人聊起来。蚊子不胜酒力,喝了两瓶酒就有些摇摇晃晃了。他不时地盯看蚊子的包,那些藏在心底的“恶”蠢蠢欲动起来。在监狱里改造了几年,他以为那些“恶”已经连根拔除了,没想到它们还在,偷偷地生长着,使他的灵魂扭曲变形。

⑤他现在太需要钱了,他想如果现在下手,蚊子没有防备,会很容易得手。于是他又给蚊子开了一瓶酒,想让蚊子醉得彻底些,那样他的成功率会更高。蚊子又喝了一大口,然后就嚷嚷着要睡觉。让他惊讶的是,蚊子竟然把钱包塞到了他的怀里,眯着眼说:“我喝多了,你替我拿着吧。”然后脸冲里,呼呼地睡着了。

⑥天赐良机!握着那鼓鼓囊囊的包,他的内心惊涛拍岸。这5千块钱对他来说,诱惑是巨大的。他望了望外面,黑黑的,只有远处几点稀疏的灯光。他转眼之间就可以逃之夭夭。他悄悄地起身开门,蚊子没有反应,依然鼾声如雷,睡得香甜。

⑦工地无人,夜色浓重,他庆幸着,很快融入到了黑暗里。

⑧在一处昏黄的路灯下,他忽然停住了脚步,心底的“恶”有些退缩了。他想到,这几个月里,他受尽白眼,没有人信任他。所有的人都拒绝他,排斥他,只有蚊子帮了他一把,而且如此信任,对他毫无防范之心。如果自己真的拿走了这5千块钱,就是给唯一信任自己的人当头泼了冷水,让人寒心。这样做,还算个人吗?他不禁哆嗦了一下。想到这里,他折回身,重新回到棚子里,又躺到了蚊子身边。蚊子向里翻了个身,鼾声依旧排山倒海,气势非凡。

⑨不过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躺在那里,他的“恶”并不死心,依然怂恿着他。一整夜,他被折磨得疲惫不堪,心底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⑩他终究没有拿走那5千块钱。当东方云层缝隙中射出几线柔光的时候 , 他把包递给了蚊子,顿时感到莫大的轻松。他的眼睛红红的,蚊子问他怎么了,他撒谎说怕钱丢了,一夜没合眼看着它。蚊子忙说对不起、对不起啊,害你遭罪了。

⑪10年后,他白手起家,成为身价不菲的富商,经历可谓传奇,他的事迹常常是当地报纸的新闻。他被人称道的品质就是诚信,他的商品从不掺假。与人谈起自己成功的经历时,他总是毫不避讳自己曾经阴暗的心路历程,特别是那一个让他辗转反侧的夜晚。他说,那个夜晚,真正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一个人的信任让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他不能辜负信任。他感激那个人,他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名字:朱德文。

⑫看着报纸,朱德文微笑着对着报纸里的“他”说:“其实,那个夜晚,我也很担心。毕竟你曾经是个犯过事坐过牢的人,喝酒时,我看到了你眼神中的贪婪,我的钱甚至生命都处于危险之中。我就决定赌一次。我把钱给你,如果你拿走了,我也认了。那一夜,我故意装作睡得很死,其实你的每个动作我都知道。这场赌博,我赢了——不,那一晚没有输家,咱们两个都赢了。”

⑬是的,那一晚两个人都赢了。

(原题为《一个夜晚的赌注》有删改)

(1)、【分析情节】根据文章内容,请选出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 ____
A、从里面出来后,所有人都因为他曾经的经历而拒绝他,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到工地去找曾经的好友朱德文安排工作。 B、蚊子不胜酒力,喝了两瓶酒就有些摇摇晃晃了。他不时地盯看蚊子的包,决定趁蚊子没有防备,拿走这5000元钱。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恶”并没有完全消除,使他的灵魂扭曲变形。 C、他计划着让蚊子醉得彻底些,他又给蚊子开了一瓶酒,蚊子喝了一大口,于是他趁机抢走钱,蚊子依然鼾声如雷,他融入到了黑暗里。 D、多年以后,看着报纸的朱德文透露,那一晚其实自己并没有睡着,“他”的每个动作自己都知道。让我们懂得,这场赌博没有输家。
(2)、【走进内心】如果你是文中的“他”,处于第⑩段划线句中的情景,说说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揣摩人物】“他”经历了人生起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4)、【探究缘由】文章第⑫段中朱德文微笑着对着报纸里的“他”说:“我故意装作睡得很死,其实你的每个动作我都知道”,请你说说朱德文这样做的理由。
(5)、【深挖内涵】富兰克林曾说:“失足,你可能立刻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远难挽回。”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末“那一晚两个人都赢了”这句话,说说两人分别赢得了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5题。

优人一等的心

朱成玉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彼时彼境,古人何以能写出如此走心的句子?因为他们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⑤今时今境,优人一等的心,是什么样子?

⑥我家门前有一个剧院,常常会有一些“二人转”的演出。那欢快的曲调儿常常在傍晚时分响起,整个上半夜的时光就都跟着颠跟着颤了。那里的门票分三个等级,最低也要三十元一张。但这丝毫没有阻碍来看“二人转”的人们,剧院里常常是人满为患。

⑦邻居张大爷是个“二人转”迷,一辈子就好这一口儿,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根本没有闲钱让他去剧院里过瘾。这位爷自有他的高招,傍晚时分背着自家的藤椅,往剧院门口的大喇叭旁一放,美美地躺进去,翘起腿,眯缝着眼,摇着扇子,在暖暖的风里摇头晃脑地听起来,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脸上的皱纹也开成了花,那叫一个美啊!

⑧剧院的人精明得很,并没有驱逐他,因为他那无比享受的样子,也算是给剧院做了免费的活广告。两下成全,相安无事,乐得其所。

⑨时间长了,张大爷便成了剧院的门前一景。那轻轻摇着的扇子,定是在他的心间扇出了最惬意的风。

⑩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⑪剧作家沙叶新曾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少十斤”,不细心的人不明就里,仔细看,原来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劈成两半。沙叶新自己开玩笑说:“将‘沙叶新’砍去一半,也不过‘少十斤’,可见沙叶新无足轻重,一共才二十斤。”谁不想在世人心里 “千斤”“万斤”?他却主动瘦身。

⑫胃癌手术后,有记者采访他,他照例幽默不断:“因为癌症,我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⑬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轻松的灵魂。把自己看得很轻,人才会松快。

⑭沙叶新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向来都是不媚时、不曲迎、不阿世。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回避危险。有人评价沙叶新,说他是“不为权力写作的老戏骨”,他也确实是个秉承文人风骨的人,不做权力的吹鼓手,坚持自我思考、独立书写,绝不出卖灵魂。

⑮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⑯妻子喜欢捡垃圾,每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回来,她那挺贵重的皮包里便都装着捡来的矿泉水瓶子,我觉得丢人。更让我不能理解和讨厌的是,孩子竟然也学她捡垃圾,楼下谁家丢的衣物也都捡回来。妻子把破烂的缝补了,脏的洗了。导致阳台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像个垃圾场。我觉得妻子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小家子气,短了贵族气质,为此不止一次地和她争吵。后来我才知道,妻子每次卖了旧物都会带孩子去看一个没钱读书的孩子,这是妻子和女儿一起在帮助的孤儿。我无比惭愧,妻子这样是带坏孩子吗?她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更靠近阳光。

⑰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⑱毕淑敏说,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⑲优人一等的心,不是你有多富贵,不是你有多霸气,而是照比那些庸常,多了一份优雅;照比那些喧躁,多了一份从容;照比那些冷漠,多了一份慈悲。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阅读《描花的日子》,完成下题。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④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⑪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日子如同纸烟灰

       ①年少时,寒暑假时天天闭门练书法,两三年后,便有了一些长进。用奶奶的话说,“清儿的字不再伸胳膊蹬腿的,也是有模有样了”。那是父亲让我练的柳公权《玄秘塔》。看到自己写出的字果然还有些柳体的韵味:内敛外拓,紧密,挺劲,我虽说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如那些柳体字,剑一般是满满的硬气了。

       ②然而,毕竟年少稚嫩,所谓的硬朗只不过如质量不好的墨块一般,只要经水一泡就软乎乎的了。一天,父亲让村里的木匠师傅做了一根扁担,要我在上面写上我的名字。在家乡,扁担、箩筐等家具用毛笔写上主人的名字,这样的事以前都是由村中本家叔公、人们称作“老先生”的来做的。每当我看到“老先生”戴上玳瑁边眼镜,在门前亮堂处挥洒自如地运笔,而后刚劲中含秀润、圆厚中见锋利的字,氤氲着淡淡的墨香呈现在眼帘时,一股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我拿着木扁担想,一定将这字写好,也要让乡人们将佩服的眼光投向我。

       ③然而,当我要写了,握毛笔的手却似乎僵硬了,写着写着,手竟然又微微颤抖起来。本想写得生动一些,一笔一画却如一些干枯的树枝;本欲写得平稳一些,那些字却宛然一个个醉汉,身子倾斜,步履踉跄。叔公写了字的扁担,人们拿在手里,因为那字清新劲健、爽爽有神,也会令人神清气爽,担起担子来力气也似乎倍增。而我写了字的这根扁担,不说去担东西,就是将它拿在手上,也沉重得厉害!

       ④最终,我没敢将那些字予以保留,而是找了一块瓷片,把那些字全部刮去。由此灰心丧气地以为,自己实在没有担负起乡人们在扁担、箩筐等家具上写字的能力。

       ⑤这件事过后不久的一天,我走进了“老先生”的家,适逢叔公正在一根扁担上写字。看到那结体劲媚、苍劲浑穆、气象雍容的字,我不禁脱口说道:“叔公,您的字写得真好!”叔公把写好字的扁担平放好,我知道那是以便让浓郁的字迹晾干。叔公转过身来问我:“还在练毛笔字吗?”我不好意思回答,因为那时已经不练了。叔公却对我这些年来坚持练字的事予以称赞,并说,“你爸已对我说了,你的毛笔字应该说已拿得出手了。这次在扁担上没写好,那是你过于紧张。”

       ⑥叔公大约是刚刚会过客人,屋子里还有着一股淡淡的纸烟味----叔公自己是不抽烟的,他那是用纸烟招待过客人。这时,叔公指着书桌上的烟灰缸对我说:“你今天来到我这儿,叔公有一句话送给你,记住,你一定要像烟灰一样松散。”见我不解,叔公又说,“你把烟灰缸拿动一下。”

       ⑦当我把手伸过去时,还没接触到烟灰缸,那缸中的烟灰就飞了起来,如同翩翩起舞的小精灵。叔公又说:“你看这烟灰,松松散散,几乎没有重量,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们随意地趴在那里,好像一点儿也不在意自己的存在。其实,烟灰中蕴藏着许多精灵,它们就像高度警觉、机敏的蝶儿,当有一只手或一袭衣角轻轻拂动,哪怕是带起微微的风,甚或只是嘴角极轻微的翕动,它们都会不失时机地腾空而起。它们的力量来自于放松,来自一种飘扬的本能。”

       ⑧我点了点头。叔公伸出手来,拍了拍我的肩,说:“不要灰心沮丧,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人付出的任何心血,都能驭风而行,飞扬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⑨尽管后来我的兴趣又转向了写作,书法最终也只是初入门道。可叔公的话让我明白,放松如神,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放松,就能如同有神助一般。让日子如纸烟灰,燃烧和火焰只是曾有过的经历,在燃烧过后,火焰过后,便是安静,便是放松。由此,在哪怕只是微风一样的机会来临时,人生事业都会乘风而起,释放出全部的潜能量,在阳光和春风中吟唱着骄傲的歌!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②嫦娥四号原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它的设备结构基本不变,仍分为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但是因为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科学目标差异很大,加上着陆点选在月球背面,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嫦娥四号也进行了针对性改进,其中最主要的是装载了几台国外科学载荷,例如,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它能探测着陆区的辐射剂量,为未来的载人登月航天员的危险度进行前期评估,提供相应辐射防护的依据。中性原子探测仪,对于解决太阳风与月表相互作用机制、月表逃逸层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③中国嫦娥探月工程无人月球探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那么,嫦娥四号是如何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呢?2018年12月8日发射后,嫦娥四号很快达到了第二宇宙速度,直奔月球而去。12月12日来到了月球附近, 12月30日,在地面工作人员的遥控下,嫦娥四号又实施“太空刹车”,并成功被月球的引力捕获,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成功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为择机着陆做准备。

   

    ④1月3日上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随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实施动力下降,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只能采用火箭发动机反推的方式徐徐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为零。动力学下降阶段可分为以下步骤:首先,通过主减速阶段使嫦娥四号轨道速度降低,并下降至8公里的高度;接着,在6公里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然后,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在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最终,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

    ⑤在降落到目标区域后,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要完成一系列步骤:着陆器太阳能帆板打开,着陆器转移机构解锁展开,巡视器太阳帆板、桅杆展开,巡视器移动到着陆器转移机构上,着陆器转移机构解锁、下降,巡视器从着陆器转移到月面,完成两器互拍后分别展开探测工作。

    ⑥嫦娥四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环形山,冯·卡门环形山是一座巨大的古撞击坑,直径大约180公里,形成于约45.5亿-39.2亿年前,以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师西奥多·冯·卡门的名字命名。在刚刚形成的时候,冯·卡门环形山内曾经流淌着岩浆,导致南部区域非常平坦。冯· 卡门环形山位于比它更大的艾特肯盆地中,该盆地直径大约2500公里,深13公里,从坑底最深处到最高处落差大约16公里,这是太阳系内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其90%的面积都分布在月球背面,只有一小部分在月球正面。该盆地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收集这个区域岩石的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月球的组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链接材料)

    2006年2月10日,月球探测标识“月亮之上”,在网民投票中一举夺冠。

   

    图示解说:该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临其上,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落笔的飞白是一群和平鸽,图形整体呈蓝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种相反的体验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应该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与甄别,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

    ②在信息的狂涌中,有些人置身迷宫之中而束手无策,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Ⅰ________;只会浅阅读、浅吸收,Ⅱ________,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样的“认知取向”,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首先,我们要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不能只喜欢走捷径,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应该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作深入思考。不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还应该有不甘做“信息传播者”而愿做“思想瞭望者”的志趣。

    ④其次,思考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我们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在这种不断“防止”的过程中,形成了思考的能力。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正如叔本华所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

    ⑤最后,我们还要学会有效整合的思考习惯。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思考的能力。所以面对碎片化信息,需要我们系统积累有效整合,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芜杂化信息,更需要系统地梳理,形成知识的网络,而不仅是否定肯定,而要理解分析。

    ⑥“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非文学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古人的生活面貌如何,除了正史、野史笔记中有一些记载外,其余多存于书画、壁画,而在古墓中也会保存很多。更不用说,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很多时候会在古墓中“复原”生前生活场景,更是成为了今天人们了解古人生活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考古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所以,更多时候,如果想要见识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文化场景,博物馆几乎已经成为了最后的可能之地。历史的意义正在于鉴古知今,而考古在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所以,在做好对现有古墓及古代文化遗址等抢救性发掘的同时,还要尽力做好相关研究。要知道,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材料二]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年度大展“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用精心遴选的197件艺术品展现文物里的江南风景。

何处是江南?何以话江南?江南的精神是什么?江南文化的源流在哪里?文物是历史的载体,随着展览次第呈现的江南风物,观众得以信步千年,推开一扇通往江南文化深处的窗,由此,也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长三角的文化性格,眺望新时代江南文化的新发展。

在文物中重读“江南”,体味“江南意象”,便能理解: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基于一定地域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

[材料三]

浙江省博物馆微博截图

浙江省博物馆微博内容

微博下部分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