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晋军在《结构的力量:“泰坦尼克号”上的生与死》一文中指出:与性别、阶层这两个结构因素相关的制度安排,影响了“泰坦尼克号”上的生与死。文章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认为其“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生存机会的影响”。然而,“结构的力量”并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全部涵义。

    何为社会结构?米尔斯认为这个概念最通常的用法是指各项制度的组合。也就是说,“泰坦尼克号”上结构的力量,并非由于头等舱、女性、儿童自带免死金牌,而是由于与舱位、性别、年龄相关的制度安排影响了不同乘客的生存机会。在“泰坦尼克号”上,票价越高,其舱位距离逃生甲板就越近,乘客到达甲板的时间也越早,登上救生艇的可能也就越大。针对舱位(即阶层)差异的制度安排,造成了乘客的幸存率总体而言逐级递减。另一方面,“女士和儿童优先”的撤离原则,使得船上女性和儿童的幸存率比男性更高。这些制度安排才是影响个人生存机会的结构力量。

    然而,“结构的力量”之所在,也隐藏了“结构失效”的可能。在制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会影响结构的效力。“泰坦尼克号”在乘客撤离时,采用了“女士和儿童优先”这一基于性别和年龄的制度安排,但这一制度安排在两舷的具体实践是不同的。左舷的二副一律不准聚集在左舷甲板上的二等舱男性乘客登艇,而右舷的一副在甲板上没有女士和儿童的情况下允许聚集在右舷甲板上的三等舱男性乘客登艇,这就造成了二等舱男性的幸存率比三等舱还低的事实。任何制度安排,都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才能发挥效力;无论是结构的力量,还是结构失效,都是人们面对制度安排时行动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行动的力量,而这也是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概念的另一层含义。

    “泰坦尼克号”船难常常被当作现代社会的一个隐喻。在人生与历史交织的这艘邮轮上,人们之间在阶层、性别、年龄、族群/种族等维度上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的种种制度安排,使得差异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这就是社会结构。而每个人都处在这一结构的某个位置上,这个位置影响了人们可能获得的机会,“泰坦尼克号”上结构的力量恰源于此。然而,结构虽然会影响人们的行动,却不能决定每个人的行动。于是,结构的效力要受到每个人行动选择的限制。“泰坦尼克号”上结构的力量与失效都跟个体的行动选择息息相关。然而,每个人行动时都选择自己当时认为的“最优解”,但每个行动都会影响到许多其他人。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行动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行动的重量。

(节选自何江穗《行动的重量:“泰坦尼克号”》生与死的另一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构的力量”是指与结构因素相关的制度安排对个人生存机会所产生的影响力。 B、舱位本身并不体现结构的力量,只有对它作出制度安排,才成为一种结构的力量。 C、“行动的力量”是指人们面对制度安排时行动选择对自己生存机会产生的影响力。 D、“泰坦尼克号”上乘客的命运是由“结构的力量”和“行动的力量”共同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有关社会学的论文,“泰坦尼克号”船难是全文唯一的论据,用以阐释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含义。 B、第一段是引论,由晋军的文章写起,指出其片面性,进而提出中心论点,即“结构的力量”并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全部涵义。 C、第二段阐释社会结构以及“结构的力量”的含义,第三段着重阐述结构力量的局限性,指出“结构的力量”隐藏“结构失效”的可能。 D、第四段指出“泰坦尼克号”船难是现代社会的隐喻,指明结构力量与个体行动选择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总结全文,回扣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构的力量体现为相关的制度安排,若没有“女士和儿童优先”的撤离原则,“泰坦尼克号”上的女性和儿童不会比他人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B、老舍《茶馆》里的松二爷因取消了“旗人”的特权,游手好闲,不自食其力,最终饿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个人行动选择的结果。 C、“泰坦尼克号”是现代社会的缩影,船上的人们之间在阶层、性别、年龄、族群/种族等维度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 D、所谓行动有重量,是指个人行动选择可以改变既定的制度安排,打破客观存在的差异,获得或者丧失可能的生存机会,而演绎别样的人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奖要经得住时间考验

沈致远

    ①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性科学奖共有十几种,有的奖金额超过诺贝尔奖。为何诺贝尔奖一枝独秀?

    ②科学奖的作用在于推动科学发展,设置科学奖应符合几项原则。首先是国际性,更重要的是科学性,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判断真伪之唯一标准是实验。自创立迄今,诺贝尔科学奖一直坚守以实验为准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它百年来一枝独秀“秘密”之所在。

    ③在科学性上,其余诸奖良莠不齐。以奖金超过诺贝尔奖的基本物理学奖为例,其获奖人中有七位不符科学性。一位是霍金,他的“黑洞霍金辐射”只是一种假说,并未被实验证实。此外共有六位弦论者获奖,其中威腾是弦论者公认的领袖。多年来,弦论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至今既无实验证明,也提不出像样的预言可供检验。弦论对物理学的发展乏善可陈,居然有六人获得基本物理学奖。

    ④借科学之名以“提倡宗教进步”的邓普顿奖,奖金也超过诺贝尔奖。获奖者除基督教神职人员外,也有科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戴森获得2000年邓普顿奖,他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著名物理学家,折节俯就令人惋惜。

    ⑤创立于1991年,以“博君一笑,发人深思”为宗旨的搞笑诺贝尔奖只颁奖状不发奖金。别以为只是开玩笑,其2000年获奖者之一基姆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发人深思”并非虚言,寓思于乐,别具一格。

    ⑥科学奖提升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的知名度,使公众认识到科学之重要性。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由吴健雄等以实验证实,这是突破性的重大科学成就。公众不知弱相互作用为何物,遑论宇称不守恒。1957年李、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家喻户晓,激励许多青年献身物理学研究。由此可见奖金之作用。尽管如此,奖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年前,我收到某部门召开座谈会的内部通知说:为发展我国科学以早日获得诺贝尔奖出谋献策。我当即写信给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科学家,坦言:怎么能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幸而是内部通知,否则公开后将贻笑大方。他同意我的意见,经他建议改变了会议宗旨。

    ⑦科学家对是否获奖应以平常心待之。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界克里克发现基因之载体去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这是继达尔文之后生物学划时代的重大成就。两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我们发现了生命之奥秘。”对广义相对论和核力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韦勒,获悉别人剽窃他首先提出的核力异常现象发表论文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笑置之说:“我下一次要小心点。”真正的科学家神游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命之妙、意识之谜,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奖金于我何有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技术推动阅读模式变革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它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分享、互动和可移动性的全新阅读模式。

首先,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区隔的空间、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推动了信息的跨域传播,孵化出一个个集合的阅读社群;其次,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亚文化传播,让网络社群升级到文化层面的情感共振及价值认同,促使阅读从传统的私人化行为演化为一种以互动和共享为核心的社会化行为;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活场景不断转移到线上,线上的社群文化也开始嵌入现实生活,这使碎片化的信息互动升级为更具系统性的知识交流,让阅读的社会化作用更加凸显,这就是社会化阅读。

    社会化阅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适应移动状态下的阅读需要,社会化阅读的内容大都以浓缩的形式出现,可谓短平快;微信朋友圈或群推荐的阅读材料,基于熟人、朋友关系,容易引起重视并被优先阅读,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一般来说,群主或群里比较活跃的人的推荐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引导性甚至经过了“再创造”。群友在分享阅读材料时,会有即时的评论发表,这就形成社会化阅读的一个突出特点:阅读分享与舆论的酝酿、形成几乎同时出现,没有给理性思维留下足够的时间。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国其转发分享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

    在当前网络时代下,信息知识过剩、信息污染、信息干扰等问题,容易造成阅读浪费。社会化阅读潜藏着一些危机,如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促使“浅阅读”大行其道、过多地沉迷虛拟空间会使得现实社会的文化互动变得稀缺等。

    社会化阅读方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社会中,出版物是经过审查、去杂质化的,社会化阅读则很难实现对内容的把关。因为在社会化媒体上,微新闻、微评论、微小说等随时可以上线,对于内容管理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社会化读内容的管理者,应当了解社会化阅读的特点、规律与诉求,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促进社会正效应和正能量的最大化。借助社会化阅读这种种迅速直达受众的通道,尽可能多地提供质量高、营养丰富、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 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 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 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 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 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

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前,老京张铁路实现了我国自主设计建设零的突破,詹天佑和他设计的“人”字形八达岭线路让国人振奋;2019年底开通的新京张高铁,成为第一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高铁。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新老京张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百年飞跃。

科技创新的时代大潮奔腾不息。除了高铁这张响亮的名片,我国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也已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我国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的纪录。2020年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中国创新能力持续位居世界前15行列,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作一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商标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著作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连年提升,2019年达到7.39%。

正如所说,总的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1950年,我国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商标注册暂行条例》等知识产权法规,对实施专利、商标制度作出了初步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知识产权工作逐步走工正现化轨道。

(摘编自《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指南》,《求是》杂志编辑部2021年O月02日)

材料二:

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到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任凭风浪起,稳坐约鱼船”,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

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各国都千方百计筑强已有的科技优势,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换不来的,在引进高新技术上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我们必须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首要的是明晰主攻方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现存的“卡脖子”环节逐个攻克。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创造者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搞好相关服务;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时也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是抓好科技创新主体。既要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又需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没有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没有出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长期性、艰巨性,凝前谋划,保持定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已经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

(摘编自何铁城《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解放军报》2020年11月09日)

材料三: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自主创新的内容而非内涵。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最终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它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和发展的筋骨,是一国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对于国家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意识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财富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制度能力,而不完全是一种技术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国家竞争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