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材料一:

    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开幕,此次大会主题为“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自38个国家、23个国际科技组织、境内外有关方面代表1000余人参加大会,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和各国院士。会议交流活动围绕“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素质促进责任与担当、科学素质促进创新与发展”等具体议题展开,内容涉及健康素养、疾病防控、气候变化、太空探索、人类未来、人工智能等。

    大会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显示,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逐步縮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我国科普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科研经賣投入力度显著增强,科普基础设施加速宄善,大众传媒科普资源持续增加。

年份

2005年

2007年

2010年

2015年

2018年

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

1.60%

2.25%

3.27%

6.20%

8.47%

    (摘编自张航《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开幕》)

    材料二:

    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人民网承办“科学素质促进与政府的责任”主题论坛,该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该主题论坛主要分为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核心议题包括“科学领域的全球化合作对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意义”“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之路”“协调社会各界科技力量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实践方向”。

    在论坛现场,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任拉什·霍尔特(Rush Holt)以“科学素养教育”为题进行了演讲: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王合清与大家一同探讨“新时代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力点”;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前主席戈登·麦克比思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他关于“全球科学与政府合作共促人类社会科学素养提升”的观点;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麻魁则结合当地特点,进行了题为“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  科协履职  全面推动民族地区公民素质跨越提升”的主旨演讲。

    摘编自郭博雅《“科学素质促进与政府的责任”主题论坛在京举办》

    材料三:

    所谓科学素养,指的是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思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处理社会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个数字非常重要。可以说,8.47%反映了我国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内容的整体状况。

    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力求到2020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对中国而言,实现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需要一批有建树的科学家,更应该让越来越多的人具备科学素养,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面临这样那样的“科学尴尬”。比如,微信朋友圈中常常出现“喝白酒能抗癌”“地震云可以预报地震”“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等不科学言论,相信并转发者不在少数。须知,信息爆炸式增长并不代表科学素养会提高,相反,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披沙拣金、澄清谬误的成本在增加。此外,科学知识的通俗化传播不够,科学家、科普工作者与公众沟通不在同一频道上,输入与输出存在“中梗阻”。这些情况的存在,提醒着未来做好科学普及与传播工作,进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需要建立一套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摘编自李洪兴《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人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增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在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B、人民网承办的论坛主要有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这些演讲和讨论都围绕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主题开展。 C、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D、当今科学普及与传播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来解决“科学尴尬”、纠错成本增加科学知识的通俗化传播不够等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在我国北京举办的第一次世界性大会,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得到了不少国家国际科技组织和相关专业人士的认可。 B、人民网承办的论坛有助于凝聚政府和科学界的力量,共同担负起科学传播的责任,引导社会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C、我国要实现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既要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也需要越来越多具备科学素养、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民众。 D、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整体状况虽有大幅改善,但要实现2020年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依然任务艰巨。
(3)、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游戏咨询机构伽马数据估计,2017年第一季度,《王者荣耀》取得了55-60亿元的收入,估计占整个手游市场收入的20%左右。与市场上巨大成功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上的争议不断。小学生沉迷游戏后刷爆家长的银行卡之类的新闻不断出现。在社会关注之下,7月4日,《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系统推出当天,港股收盘时,腾讯股价下跌4.13%,市值蒸发151亿美元。

    《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被众多媒体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目前,各大网络游戏厂商都制定了相似的防沉迷系统规则。

厂商

实名认证规定

防沉迷系统基本原则

网易暴雪

①创建游戏通行证必须输入本人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②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

健康时间(3小时以下)不作限制;疲劳时间(3-5小时)游戏收益[]下降为50%;不健康时间(5小时以上)游戏收益为0。

王者荣耀

(腾讯)

①实名认证流程同上。

②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对应措施分未满12周岁、及13-18周岁两档。未实名认证的被默认为12周岁以下。

①每日此类账号累计登录游戏时长:12周岁及以下用户不可超过1小时;13-18周岁用户不可超过2小时。

②所有未满18周岁用户,家长可以在“成长守护平台”关联账号,查询其游戏记录,自主设置游戏时间、消费额度,可以一键禁止子女继续游戏。

    实际上,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所遵循的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已有超十年历史。2005年到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中央文明办、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部门发布了多个“游戏防沉迷”条例。

    然而,以上政策执行得仍不到位。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自2013年以来,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当年所有测评游戏中的占比却在下降。而且,2016年没有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仍占到当年所有测评游戏数量的71%。

(摘编自《澎湃网:防止小学生沉迷游戏,防沉迷系统是最佳方案吗?》)

材料二:

    《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去年网游用户数量达到5.66亿人,同比增长5.9%。记者调查发现,从几岁的中小学生到40多岁的中青年都有沉溺于网游的玩家。因为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育不足、同伴负面影响等种种原因,许多青少年愿意到网游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希望在网游的虚拟世界里获得在现实工作中难以取得的成就感。

    据一些游戏设计师介绍,企业内部对游戏设计的考评就是靠每日活跃玩家(DU)等指标,为了达到目的,游戏就会每天搞整点活动等,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某些游戏厂商虽然推出游戏防沉迷系统,但通过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未成年人依然可以“畅游”该游戏。因为网游后台没有核查申请人和玩家是否为同一人,实名制根本落不到实处。以游客身份登录的,虽然系统默认为未成年人,但仍然可以凭游客身份充值买游戏装备。

(摘编自《凤凰网: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亟须实行游戏分级制》)

材料三:

    武汉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主任王一凡说,防止沉迷网游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多培养孩子现实中的兴趣爱好,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应该进行管控和限制。另一方面,作为游戏运营企业应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实名认证。社会公众以及网络平台对涉及色情暴力的游戏及时举报。同时,网络平台还应大力推荐、宣传积极向上并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游戏。

    “扬清是激浊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亟待扶持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吸引力的绿色游戏。”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说,青少年受到网游的吸引,说明网游有强大的吸引力,文化需求的出口还不够。为此,应建立有效的推动机制,把绿色游戏当成产业来做,并对整个行业进行引导,推动更多的企业越来越绿色。要用运动锻炼、兴趣爱好、绿色游戏等来占据青少年的闲暇时光,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摘编自《新华网:网游在和我们争时间?》)

【注】游戏收益:指在游戏中取得的经验值和虚拟货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CRISPR—Cas9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这一基因编辑工具革新了实验室的生物技术,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该技术还显著影响了基于微生物的工业生产和粮食作物开发。但是真正让它一举成名的却是将其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2016年,来自四川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标志着CRISPR—Cas9技术从此开启了人类基因编辑的新纪元。

    CRISPR这一叫法是90年代由西班牙科学家Francis Mojica首次提出的,他通过深入研究首先发现,细菌和古生菌DNA中一连串作为原始免疫系统基础的重复序列,能够帮助细菌“记录”病毒入侵者的DNA;Cas9是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在CRISPR中存储的特殊序列,并通过序列匹配剪切所有的DNA。

    虽然CRISPR—Cas9在90年代就被发现,但直到201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和艾曼妞·卡朋特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介绍了当CRISPR—Cas9这一体系从细菌中取出,再引入那些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发生了什么。“在真核生物中,当你剪切DNA时,你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摘编自《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浪医药2018年3月5日)

材料二: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创了CRISPR的早期应用,当时科学家们使用早期版本的CRISPR来对抗牛奶和酸奶中的主要细菌,该细菌总是被病毒感染。那时候,CRISPR技术仍不成熟。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急需使用CRISPR保护粮食和农产品免受新细菌的侵害。基因编辑可以使种植更加高效,可以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主要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也可以创造出不受干旱和其他环境影响的作物。基因编辑会影响我们吃的食物,因为食物基因被编辑以后,食物有可能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可以在杂货架上保存更长时间。

    另外,运用CRISPR技术还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2017年10月,北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使用CRISPR对猪肉进行遗传工程改造,使猪体脂肪减少了24%。研究人员将小鼠基因插入猪细胞中,这样猪可以更好地调节体温。

    (摘编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争议和未来》,搜狐科技2018年2月23日)

材料三:

    不久前,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提到,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会增强,甚至将提高智力和寿命。而霍金恐怕也没想到,他所想的未来竟然在其离世后不到一年就来了,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对于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人们的反应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

    霍金在其遗作中说过,如果一部分人变成了“超人”,作为普通人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普及,“普通人类”将会逐渐消失,都变成经过基因改造的“超人”;二是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法通过基因改造进行提升的普通人类将变得“可有可无”,普通人类将会被“奴役”或是面临清洗。

    关于改变基因来避免某种疾病的做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旦基因编辑不完全,那么非但无法预防疾病,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像此次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以预防艾滋病的做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穆斯努鲁提出“没有正常的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比如西尼罗河病毒,死于流感的风险也会增加”。

    而在其实际效果之外,还存在十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任意手段暂时或永久增加人体机能是十分“可怕”的,不光有学者对其担忧,前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也做过相应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民众也对基因编辑技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摘编自《抵制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智能相对论》2018年11月28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也被称为是“基因魔剪”。这种技术能精准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它可以引入一段基因,消除一段基因,甚至可以对基因组进行单碱基的修改。有了这款工具,我们能够很快地对基因进行编辑,方便研究的开展。目前许多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背后也有这种技术的影子。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贺建奎还将在峰会现场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的成功性。

    (摘编自《世界首例!一对双胞胎在中国诞生,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新浪网)

材料二:

    一对基因编辑婴儿成了最近舆论的焦点。据称,因基因经过修改,这对双胞胎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然而,这个原本看起来颇有些轰动效应的“首例”,却很快遭到质疑与反对。毕竟,这次我们面对的,不是克隆猴、克隆羊,而是人类。

    毫无疑问,从生物技术的角度上,这是一个突破。但显然,这样的医学行为,不是割双眼皮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它关系到人类基因的谱系,因而,这项研究充满了争议。

    首先便是伦理上的担忧。通过基因改造人类,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从公开的资料看,这项研究的确做了伦理上的报备和审查申请,也得到了通过。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人类是否有资格对此作出决定?

    其次,通过基因编辑,这两名婴儿的CCR5基因发生了永久的变化。诚然,她们对HIV病毒有了天然的免疫力,但其他生理功能,是否会出现变化?是否会出现基因变异?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没有答案。我们只知道,2018年11月26日,人类的历史被彻底改写了。然而,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这不是反科学的态度,恰恰是科学的自爱。否则,打开的可能就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而是潘多拉的盒子。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就“基因编辑婴儿”消息发表声明称,高度关注此事,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

    百余名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声明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尽管基因编辑可能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但显然,这样的医学行为关系到人类基因的谱系,关系到每一个人,也蕴含着伦理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我们高度关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有关“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信息,该事件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核实。我们始终重视和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开展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进行,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摘编自《中科院等各方发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光明网)

材料四:

    已故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生前曾预言将诞生“超级人类”。他认为,由于富人们寻求通过技术手段改善后代基因,新的、更为先进的“超人”将因此诞生。霍金生前曾写下一系列文章做出上述预测。在文章中,霍金做出大胆猜想,即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创造一种新的超人物种,甚至可以摧毁其余人类。

    霍金认为,掌握社会资源的富人很快将有能力进行选择,他们会花钱推进研究并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改造”、改变基因构成,从而创造出具有更强记忆力、抗病性、智力以及寿命的“超人”。他指出,(各国)可能会通过反对人类基因工程的法律,但人类无法抗拒改善自己特征的诱惑。而一旦这样的“超人”被创造出来,人类社会将面临重大政治问题——“超人”将以更快的速度继续进化,而其他人类则无法与之抗衡,他们将‘被’死去或丧失社会存在意义。

    (摘编自《霍金预言超级人类将诞生,甚至摧毁其余人类》环球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国家航天局称,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嫦城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配置包括两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安装了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低频射电频谱仪、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等4台载荷;巡视器上安装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和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显示,这些仪器将在月球背面通过就位和巡视探测,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研究,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研究。此外,着陆器还搭载了月表生物科普试验载荷。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04日)

    材料二:

    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月15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布嫦娥四号着陆区域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3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继忠表示,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在月球探测及其科学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利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高分辨月面影像数据申报嫦娥四号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获得批准,是对嫦娥四号任务开创人类先河伟大壮举的纪念,也是开展嫦娥四号科学研究与应用所取得的又一项重要原创性成果。同时还是我国对世界月球探测的又一贡献,为国内外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位置标准及基础数据。”刘继忠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6日)

    材料三:

    坚持对外开放合作是中国航天的一贯宗旨。嫦娥四号任务亦是如此,嫦娥四号配置了13台载荷,其中包括与德国、瑞典、荷兰、沙特合作的4台科学载荷。中国将与这些载荷的研制单位一起组建国际科学家团队,共同开展对这些载荷所获取数据的科学研究工作。此外,嫦娥四号还配置了9台中国自主研制的科学载荷。

    除了数据共享、共同研究,嫦娥四号任务还有不少国际合作的元素。我国在南美建设的阿根廷深空站参加了测控任务,与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将保障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度过月夜,与欧空局在深空测控方面相互支持。中美双方也开展了积极合作,利用正在月球轨道上运行的美国月球观测卫星(LRO)对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观测。

    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表示,中国国家航天局欢迎各国同行参与到中国后续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包括联合研制、载荷搭载、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即将启动的在月球南极着陆任务,我们将向国际社会在轨道器和着陆器上分别提供10千克的载荷搭载机会。另外,我们的“鹊桥号”中继卫星,后续还有3到5年的寿命,欢迎国际社会利用“鹊桥号”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月15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新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便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名从第四逆袭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材料二: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当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

    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虚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碎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有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杀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象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都注意过这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几个条件并不是容易的,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并不充分自由买卖。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除非得到氏族的同意,很不易把土地卖给外边人。婚姻的关系固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一个人嫁到了另一个地方去就成为另一个地方的人,(入赘使男子可以进入另一地方社区)但是已经住入了一个地方的“外客”却并不容易娶得本地人作妻子,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事实上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