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CRISPR—Cas9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这一基因编辑工具革新了实验室的生物技术,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该技术还显著影响了基于微生物的工业生产和粮食作物开发。但是真正让它一举成名的却是将其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2016年,来自四川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标志着CRISPR—Cas9技术从此开启了人类基因编辑的新纪元。

    CRISPR这一叫法是90年代由西班牙科学家Francis Mojica首次提出的,他通过深入研究首先发现,细菌和古生菌DNA中一连串作为原始免疫系统基础的重复序列,能够帮助细菌“记录”病毒入侵者的DNA;Cas9是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在CRISPR中存储的特殊序列,并通过序列匹配剪切所有的DNA。

    虽然CRISPR—Cas9在90年代就被发现,但直到201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和艾曼妞·卡朋特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介绍了当CRISPR—Cas9这一体系从细菌中取出,再引入那些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发生了什么。“在真核生物中,当你剪切DNA时,你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摘编自《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浪医药2018年3月5日)

材料二: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创了CRISPR的早期应用,当时科学家们使用早期版本的CRISPR来对抗牛奶和酸奶中的主要细菌,该细菌总是被病毒感染。那时候,CRISPR技术仍不成熟。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急需使用CRISPR保护粮食和农产品免受新细菌的侵害。基因编辑可以使种植更加高效,可以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主要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也可以创造出不受干旱和其他环境影响的作物。基因编辑会影响我们吃的食物,因为食物基因被编辑以后,食物有可能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可以在杂货架上保存更长时间。

    另外,运用CRISPR技术还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2017年10月,北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使用CRISPR对猪肉进行遗传工程改造,使猪体脂肪减少了24%。研究人员将小鼠基因插入猪细胞中,这样猪可以更好地调节体温。

    (摘编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争议和未来》,搜狐科技2018年2月23日)

材料三:

    不久前,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提到,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会增强,甚至将提高智力和寿命。而霍金恐怕也没想到,他所想的未来竟然在其离世后不到一年就来了,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对于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人们的反应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

    霍金在其遗作中说过,如果一部分人变成了“超人”,作为普通人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普及,“普通人类”将会逐渐消失,都变成经过基因改造的“超人”;二是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法通过基因改造进行提升的普通人类将变得“可有可无”,普通人类将会被“奴役”或是面临清洗。

    关于改变基因来避免某种疾病的做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旦基因编辑不完全,那么非但无法预防疾病,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像此次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以预防艾滋病的做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穆斯努鲁提出“没有正常的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比如西尼罗河病毒,死于流感的风险也会增加”。

    而在其实际效果之外,还存在十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任意手段暂时或永久增加人体机能是十分“可怕”的,不光有学者对其担忧,前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也做过相应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民众也对基因编辑技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摘编自《抵制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智能相对论》2018年11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RISPR这一叫法是90年代由西班牙科学家Francis Mojica首次提出的。CRISPR—Cas9之所以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 B、当科学家从细菌中取出CRISPR—Cas9,再引入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剪切DNA便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C、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始将CRISPR技术应用于人类食物生产这一领域,但早期应用阶段的CRISPR技术还不成熟。 D、霍金在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曾预言,基因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造成普通人类要么全部变身“超级人类”,要么被奴役或面临清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积极角度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有所肯定,认为这一技术对粮食作物的生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B、基因技术不仅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还能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且使食物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保存更长时间。 C、专家穆斯努鲁对此次贺建奎基因编辑免疫艾滋病婴儿事件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没有正常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 D、对基因编辑技术以任意手段增加人体机能的做法,一些学者和部分受访民众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并表达出不同程度的担忧。
(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代写冯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東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代写冯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曰,“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得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教育部等八部门在今年八月下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就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带电子产品进入教室,严禁布置电子家庭作业。规定一出,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表示认同。

    他们认为,现在中小学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大多通过家校联系群发布,这确实更有效率,也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但是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布置电子家庭作业的行列,导致学生每天需要用手机的时间远远高于正常的使用时间,越来越多的学生一回家就是拿着手机写作业,或者单纯玩手机,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养成了过度依赖手机的恶习,学习积极性降低,导致成绩下降。因此,严禁老师布置电子家庭作业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严禁学生带电子产品进入教室,对于改变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有很强的警戒作用。

(摘编自《教育部规定:严禁学生带电子产品进入教室,严禁布置电子家庭作业》,“领略教育魅力”百家号2018—11—17)

材料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洪晶认为,电子产品跟纸质版阅读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电子产品的趣味性比较强,里面的信息量比较大。不光是孩子,就是成人可能拿起电子产品的时候,也很难放下。

    二,电子产品有独特的照明方式。我们在看纸质版读物的时候,需要一个外照明,但是电子产品是自带照明的。而很多电子产品的照明系统,是有蓝光成分的。蓝光对眼部是有危害的,它的危害可以反映到眼睛的各个部位。

(摘编自《动真格了!教育部出新规控制电子产品教学时长》,搜狐教育2018—08—14)

材料三:

    12岁小学生打赏网络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一青少年沉迷互联网赌博,走上盗窃之路;13岁少年沉迷某款网络游戏,疑似模仿游戏中翻墙跳楼动作而身亡……近段时间来出现的一些相关案件,背后都有网络沉迷的因素,这提醒人们: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刻不容缓。

去年底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1%。与之相伴的是,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峻。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沉迷游戏、过度用网消耗了精力、耽误了学业,进而导致精神颓废、身体羸弱;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孩子辨别能力不够,难免造成价值观走偏、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盗窃、暴力等违法行为……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会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长远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也于今年6月份,将网络游戏成癌列入精神疾病。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课题,也是一项社会治理挑战。

    客观来说,青少年沉迷网络有着复杂的原因。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是一方面,规范管理、合理引导、预防治疗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其中,一些企业诱导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做法难辞其咎。就拿网络游戏来说,一些游戏开发商为了赚孩子的钱,专门研发门槛低、互动性强、奖励诱惑多的网游。这些诱导成瘾的企业行为,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体现了管理部门的决心。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切实可行的办法。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体现了管理部门的决心。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切实可行的办法。当然,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难题,单靠管理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来,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位。另外,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不能缺席。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关键是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多方发力、齐抓共管,方能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沉迷的陷阱。

(摘编自桂从路《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刻不容缓》,《人民日报》2018—09—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的。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

    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

    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

    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

    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

    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

    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秦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

    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

    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

    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

    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蘊县的便宜。

    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

    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

    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

    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

    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

    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

    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约占总人口的17.3%。2016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共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使得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摘编自《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报》2018年7月5日第3版)

    材料二:

   

   

    (摘编自《我国老年人口加剧,养老面临挑战》,《华经情报网》2018年11月19日)

    材料三:

    如何养老呢?在当前形势下,出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各种方式。但受儒家思想影响,老年人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子孙绕膝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传统沿袭下的家庭养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重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子女对老人进行赡养,满足老人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它的特点是“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相结合。即便如此,可如今的“4-2-1”家庭结构模式,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加之工作、教育孩子,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分身乏术。再之,有些老人久病卧床,常年照顾老人的子女或媳娇难免心存间隙,矛盾不断。值得一提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且有46%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一旦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子女不在家,且医疗条件不足,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摘编自《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04期)

    材料四:

    北京大学表方教授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整合医院、社区、机构、家庭资源,构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机构保障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政府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资金上应给予大力扶持,让中国式养老变得更加便捷、精准。其次,须将社区医院的人员编制完全归入大型医院,使社区医院成为大型医院的下属网点,由大型医院定期或轮流向社区医院派医生和护士,以此大幅提高社区医院的医护水平;也可采取医社合作形势,即大型医院向社区医院派专家坐诊,同时社区医院派医生到大型医院进修,以传帮带的方式快速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最后,在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中,意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因此,在养老机构选派生活护理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社区医院也应选派医疗、医护人员共同前往,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可以及时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

(摘编自《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税务与经济》2019年第2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不久前,河南省杞县融媒体中心在筹备纪念活动翻阅资料时,在杞县档案馆查找到70年前焦裕禄的两份珍贵手稿。两份手稿均写于1952年11月,记录的是30岁的焦裕禄在杞县谢寨乡(今邢口镇)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情况。

1952年1月,焦裕禄来到杞县后,先在葛岗区大云所乡和楚寨乡走访调查团组织建设,开展土地复查工作,后在谢寨乡开展土改复查工作。从时间上推断,焦裕禄在杞县工作约一年时间,改变了过去他在杞县工作5个月的说法。焦裕禄在《杞县一区谢寨乡土改复查运动第一步工作报告》中写道:“深入发动群众,加强干部团结,密切党群关系……当人民的好干部。”在杞县工作期间,焦裕禄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群众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道理。

自8月10日起,焦裕禄的两份手稿开始在杞县“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书画展”上展出,两份手稿为杞县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提供了珍贵教材。

(摘编自《河南杞县发现两份焦裕禄70年前的珍贵手稿》)

材料二:

1953年6月,31岁的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满腔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来到正在筹建中的洛矿。

厂里提出,当务之急是要修一条从车站到厂区的公路。焦裕禄主动承担了这个紧急任务,厂里只给了他半年时间,领到任务后,焦裕禄就和工人们一起风餐露宿在筑路工地上。由于临时搭建的工棚少,焦裕禄提出干部露天睡觉,自己带头把铺盖搬到野外,并风趣地表示,天作房地作床,这么大的屋子,这么大的床,往哪找啊!

1956年12月,焦裕禄被厂党委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没日没夜地投身于洛矿的建设中,他带领大家冲锋在前。1958年春,厂党委决定,由焦裕禄所在的车间承担试制新中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卷扬机在矿山、码头、水利等建设中主要用于物料的提升与平移。为缩短工期,焦裕禄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把整台苏联机器上的上千个零件全部拆解下来,一件一件熟悉。在焦裕禄的领导下,一金工车间克服了设备不全、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成功完成了研制任务,不仅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一项空白,还缓解了我国矿山采掘中提升矿石和煤炭作业的燃眉之急。同年8月,机器分配给河南义马煤矿后,使该矿的提升能力较过去翻了一倍。这台额定使用年限20年的机器,一直坚持服役了49年,表现出良好的安全和使用性能。

1959年1月,焦裕禄由于出色的表现,被厂党委任命为生产调度科科长。1962年,他重新回到农业战线任职,从此告别了9年的工业岁月,开始了他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

(摘编自《焦裕禄在洛矿》)

材料三:

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摘编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