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于漪《往事依依》)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     )      (     )刻          慨(     )

(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下列加线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②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 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阅读

北冥有鱼

刘畅

①很久以前,在一个叫北冥的地方,生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鱼,它有多大呢?

②我有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它了,已经不太记得了。

③当然这条鱼并不是生来就这么大的,它也曾经是条小鱼,就生活在我们镇东边的海湾里。

④我们那个镇就像很多普通的镇一样。有一些人、一些树和一些房子。

⑤那个时候,我常常见到它,有一次,我爸爸甚至抓住了它。它扭着尾巴使劲挣扎,十分惊恐地看着我。

⑥我看它还那么小,留着能有什么用呢?就悄悄地把它放回了大海。

⑦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它用很稚嫩的声音谢谢我,并且告诉我一个秘密:它是一条会长得很大很大的鱼,它一边说一边用亮亮的眼睛看着我。

⑧它说这话的时候,身体已经长大了很多,这让我很惊讶。

⑨这件事很快就被我忘记了。很长时间,我没有见过它。

⑩直到有一天,一向很平静的海水忽然卷起好高好高的浪头。镇上的房屋都被淹没了,到处都是大人和孩子的尖叫和哭喊声。

⑪我隐约看见那个浪头里有一条好大好大的尾巴。

⑫它又来到我的梦里,这次却像犯了错一样,很不安地转来转去。我问它怎么了。它说它长得越来越大,今天它只是在水面上拍了一下尾巴,就让整个镇给海水淹没了。它听到那些哭声,觉得很内疚。

⑬我安慰它说,也许并不是因为它拍了尾巴,那只是个巧合。梦里,我看到了它那冰蓝色的鱼鳍,非常漂亮。

⑭又过了一阵子,它在梦里悄悄问我,是不是可以到水面上来玩,它趴在水里好久了,每个鳞片都痒痒的。

⑮我说那你轻轻的,不要再闯祸了。它高兴地答应了。

⑯我站在远处看它慢慢地浮上来,它的背脊就像一座小山,在阳光下闪着五彩的光。

⑰呵,它是真的长大了,并且远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得多得多。然而,它继续上浮的时候,海水开始翻滚,地面也开始摇晃,我大声喊着要它沉下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它慌忙地往水里沉,海面形成了巨大的漩涡,紧接着所有的海水都卷了上来,混合着海滩上的沙子,再一次把小镇淹没了。

⑱这一次它闯的祸比上一次的还要大,好多人家的房子都只剩一个屋顶了,我坐在一个残破的屋顶上使劲地哭,哭着哭着我累了,慢慢地睡着了。

⑲我梦到它那像小山一样的背脊,听到它说它要离开这里了,因为它太大了,每动一下都会地动山摇的。

⑳它要去一个叫北冥的地方,虽然那里的海水又冰又冷,但它可以在那里自由地活动。

㉑我没有和它告别,因为我很生气。醒来的时候,我看见一如往常平静的海面,海水正从岸边迅速回落。

㉒它会隔一阵子出现在我的梦里,告诉我它游过的那些地方,它看到了很多很多高山和大地。

㉓它也看到过海岸线上灰色的城市和失去了颜色的天空。

㉔它一刻不停地游,直到了北冥。

㉕可是,它的身体也越长越大,有那么一次,当海水退潮了以后,它就在岸上搁浅了。

㉖我梦见它一张一合的嘴巴,我很着急地想让它回到水里,可是它那么大,不管我怎么使劲地推它,它动也不动下。

㉗它问我还生不生气,它不是故意要让海水淹没小镇,它也不是故意要让小镇地震,只是因为它太大了。

㉘它问我可不可以原谅它。

㉙其实我早就不生气了,我知道它不是故意的,我现在只希望它能快点回到海里,我每个晚上都会去梦里看它,它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它叫我不用担心,它会好起来的。

㉚它说如果它是只鸟就好了,它一定会飞得远远的,不会再伤害任何人。

㉛谁知道它就真的变成只鸟了。它的鳞片渐渐变成了羽毛,它那两片巨大的鱼鳍也变成了像鸟一样的翅膀。

㉜它就这样忽然起身,扑扇着巨大的翅膀飞了起来。

㉝我从梦中惊醒,发现家里的窗户正被风吹得啪啪响。推开大门,一阵狂风吹得我都快飞起来了。

㉞我眯着眼抬起头,看见只很大很大的鸟从太阳前面飞过。

㉟我最后一次梦见它的时候,它说它在另一个很大很大的星球上,它很想念小镇,也很想念我。

㊱只是,它再也不能回来了。

㊲它告诉我,每当它想起我的时候,它会在另一个星球上扑扇一下翅膀,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一阵风吹过……

本文改写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现就“经典文言作品如何改写成儿童作品”进行探究。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 的 脚 步

赵丽宏

①谁能阻挡春天的脚步呢?该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来了。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是冰河开裂的声音,是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是暖风里花儿吐蕊。

②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七十个春天了。人生实在太匆匆!我曾经无数次用文字描绘我看到的春天容颜,记录春天的脚步在我心里留下的回声。在我的记忆中,春天是生命的启迪,是希望和憧憬。

③关于春天的脚步,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都有不同的记录。我现在还能找到五十多年前的日记。那时,我是一个“知青”,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早晨,天蒙蒙亮时,突然被窗外的声音惊醒……

④我当时在日记上这样写道: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打开窗户,发现敲窗的竟然是窗外的桃树。风吹桃树,树枝晃动,碰到了我的窗户。枝头的桃花含苞待放,早霞照在花枝上,一片玫瑰色的嫣红……我开窗,让结满蓓蕾的树枝进入我的小草屋。你好,春天,谢谢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到我的身边。

⑤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1978年春天,我背着行李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报到时,那是做梦一样的情景。那时,眼里看到的、耳畔听到的、心中感受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我们在教室里听教授们讲历史、谈文学,在图书馆里尽情阅读世界名著,在教室门外走廊的墙壁上展示新写的诗文,在收音机里收听大地上的各种好消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每天都让人激动惊喜。一次,我写了一首长诗,题为《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一天上午,有同学跑到宿舍里告诉我:“快去看,你的长诗在报上发表了!”我走到文史楼下的报栏前,长诗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上,很醒目。

⑥写这首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时过四十多年,还有人在各种场合朗诵这首诗。我想,并不是这首诗写得有多好,而是人们一直心存对春天的钟情和喜爱。

⑦这两年,出门少了,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的时间多了。我书房的西窗外有一棵大樟树,树冠总是绿意荡漾,不时有我不认识的小鸟飞到树上鸣唱。人类有树木花鸟作为朋友,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⑧春天的脚步依然如期而至,在我的心里激荡起奇妙的回声。深藏在心中的很多念头,在春天的脚步中萌动了,苏醒了。那是对生命的思索和期望,如梦中之梦,是无羁的奇思,是孩童一般纯真的幻想。去年,我写了长篇小说《树孩》。一棵生长了一百年的黄杨树,在我的小说中有了智慧和灵性。他在一场山火中死里逃生,被雕刻成一个可爱的孩童,开始了奇异的流浪和探索。树孩的流浪,止于重返大地的春天。在春的脚步声中,树孩在解冻的泥土中生根长叶,又变成了一棵年轻的树。

⑨小说的尾声,是一只黄鹂鸟在这棵树上歌唱。且让我也用歌声为这篇短文结尾吧: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