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不一样的爱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垂头丧气,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利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农民是用西瓜结子再生西瓜的方法计算损失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无地自容,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拒绝。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1)、阅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 绝望自卑→          → 渐渐释然

(2)、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句说“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你是如何理解此句中“笑脸”一词的?

(4)、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本文与《背影》和《我的母亲》作一番比较,我们会发现,三个家庭给予孩子的既有共同点――爱,又有区别。除了爱,三篇文章中的“我”各自从亲人那里学到了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不一样的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 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小麦物语

    “二月初二龙抬头”,在刚刚过去的农历二月初二,大部分的中国北方家庭,都会全家共吃意喻“龙耳”的饺子。或许跟饺子里喷香的肉馅相比,饺子皮不太像是主角,但是没了用面粉做的饺子皮,又怎么能够称作饺子呢?它是安安心心地将一切包裹起来的基础。我愿意把“神奇”二字赋予面粉的来源—小麦。

    大约一万年前,在中东黎凡特新月地区、约旦河谷的某个好奇的人类,在土地里有意或无意地播下了一些野麦的种子。后来,在这片土地丰饶肥沃、气候干爽的冲积平原上,这些种子萌发并生长起来,结出了野麦粒,人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劳作,掌控播种和收获,定居下来,不必再逐水草而生,原始农业就此应运而生,农业和耕作使人口开始有了稳定增长,土地、私产的概念出现并强化,随后有了社会分工和统治层级;一言以蔽之,人们通过耕种早期作物,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迈进。而小麦,就是早期作物的一种。

    我们食用的,其实是小麦的颖果,淀粉主要来源于给胚芽提供营养的胚乳。和其它主食不一样,我们一般不把小麦的果实用来直接食用,而是将它磨碎成面粉,在面粉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其中,未去除表皮麸质、粗糙且颜色较深的,就是我们说的“全麦”,而去除麸质的白面粉则更加细腻。当然,白面最初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的。小麦的英语单词wheat来自古日耳曼语,意为“发光的、洁白的”,可见早期白面粉在人们餐桌上的崇高地位。18世纪以后,白面才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食,在这之前,多数人吃的面都是带麸质的全麦、黑麦和燕麦的混合物。

    需要深加工的小麦,之所以能够打败可以直接吃的同行,成为当仁不让的主食,也是有其神奇之处的。首先,是小麦中蕴含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能够和它匹敌的就只有水稻和玉米,这也是为什么玉米、水稻、小麦分居全球主食产量前三甲。小麦强大的适应能力,则是它的另外一个优势。只要在日照充足的季节,有稳定的灌溉水源,就能够生长,凭借发达的根系,小麦甚至可以在高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顽强生存。

    小麦的另外一个神奇之处是面筋蛋白。在过去,肉可是稀罕东西,人们需要从天然的作物中获取蛋白质,小麦以仅次于大豆的蛋白含量(大约10%-15%)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此外经过磨碎处理的小麦面粉,含水量可以很低,不易腐坏,所以可以长时间贮存。

    占据西方人餐桌的主食面包,是小麦最为常见的面目之一。烤面包的时候,面粉和水形成的面筋蛋白像一张充满弹性的网,把酵母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裹在它的怀抱里,这种由古埃及人最先研发出来的烤面包技艺,让面粉变身成蓬松而富有韧性的食物。也难怪“面包”一次又一次地被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提及,“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在天主教圣餐礼时使用的“圣餐面包”,则代表着耶稣基督的身体和圣意。在过去,面包甚至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从小麦到面包,需要磨坊磨面,需要大型的炭炉烘烤,需要面包房师傅的手艺。因此,在欧洲许多村镇和城市,面包房往往位于公共区域的中心。吃这件小事,从而也和社会经济融为了一体。

    小麦的另一个分身,则是面条。有了面筋蛋白,面条的“变型”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容易地揉搓、拉成长条。不同的地方小麦,品种不同,面筋蛋白的含量也不同,不同的加工技术让面条呈现出不同的口感。除了面包和面条,小麦的其他分身也让人眼花缭乱,新疆的馕、阿拉伯的皮塔饼、墨西哥卷饼;饺子馄饨包子油条披萨饼干曲奇蛋糕等等等等,简直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创造力的非凡体现,把各式各样的风味和文化,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融入小麦的蛋白和淀粉赐予我们的生命建筑原料中,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诞生于新月地区的小麦,通过人类的迁徙、交换和贸易,走向世界各地,并扎根在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大部分的地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小麦作为一种食物,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也见证着人类走向繁荣的脚步。“我们驯化了小麦,小麦也驯化了我们”。

(选文有删改)

阅读《我的母亲》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30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③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④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⑤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⑥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

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A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

①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

②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永远的朋友

【印度】阿迪提•达斯•鲍米克

罗兹•玛丽讲课生动,同学们不止喜欢而且殷切期待她的课。周一她要讲古巴比伦一首诗歌中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之间的友谊。

她开始讲解作品的主要思想时,有人举起手来。“老师,您觉得世上真有诚挚的友情吗?”

ㅤㅤ这个问题让她一怔。这意味着她不得不讲一个故事,一段在她心中埋藏已久的往事。

她朝窗外望了片刻,然后又扭头看着同学们殷切的眼神。接着轻柔地说:“孩子们,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

当年我在南美洲玻利维亚教学。

一天,有一家人搬到镇上,这家有个儿子叫约翰,七岁上下。这孩子很粗鲁,没礼貌。他来的第一天就打破了教室的窗户玻璃。他打架,撕破别人的衬衣,推搡别人,打碎物品。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恶行没有一丝改变。

我们去家访,但他的父母好像忙得很,丝毫不理会我们的要求,这让我觉得应该归因于父母关爱的缺失。

我让他坐在班里最优秀的男孩身旁。

他们坐到一起的第一天,约翰就把马丁餐盒的午餐吃了个精光。他过去也常常那样做,当别人为此恼怒或者哭泣时,他会格外开心。但是马丁却微笑着说:“我可以吃你的吗?我饿了。”他吃了一惊。约翰就像被这令人愉悦的请求摄去了魂魄一样 , 他打开饭盒,递给了马丁。

第二天, 约翰撕破了马丁的一页书,他相信马丁一定会大喊大叫,跟他干上一仗。但是马丁仅仅是去找老师要胶带把书粘了起来,并没有说一句难听的话。约翰再次目瞪口呆。

约翰对马丁的温和的性情失去了耐心,他用各种办法来激怒马丁。一个月后,约翰停止了胡闹,问马丁: “你哪儿来的这么大的耐心,你为什么不反击呢?”

马丁笑着对约翰说:“我不跟朋友打架。如果我知道自己能把东西修好,有其他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要伤害别人呢?我妈常说,如果你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就会遭到双倍的报应。”

马丁的话对约翰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他静静地注视着马丁。马丁问:“告诉我,约翰,为什么你总是损坏他人的物品?你把他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非朋友。”

这个问题直刺约翰的内心。他羞愧至极,眼里第一次涌出了泪水。他用双手捂住脸,然后用一种低沉压抑的嗓音说:“爸妈从来不曾关注我,他们从不跟我打招呼,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我有个如影随形的保姆,但我想跟爸妈在一起。有一回我打破了家里一个昂贵的雕像,爸爸终于站到了我面前。他训了我。可是,我很高兴,因为他至少离我近了一些。又有一天我弄坏了家里的电视,妈妈狠狠地抽了我耳光,可是至少,她接触到了我。我想只要我做了坏事,我就能有时间跟爸妈在一起。只要破坏东西就能吸引注意,那我最好就那样做。马丁,你不了解没人理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泪水沿着他的面颊流了下来。

马丁觉得很抱歉。“好了,约翰,你能向我保证一件事吗?”马丁热切地问。

“什么事?”约翰捂着脸问。

“如果我一生都和你在一起,不论艰难还是顺利,不论你是否需要我,如果我保证能给你十分的关注,你会停止胡闹吗?我可以保证我会随时支持你。”马丁紧紧握着约翰的手说。 “会,我会停止我所有的恶劣行为。”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擦擦眼泪,拥抱了马丁。

第二天,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约翰走到全班同学面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道歉,并向大家许诺,说他将会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好朋友。他向我走过来,感谢我让他坐在了马丁的旁边,我感到十分欣慰。几年过去了,他们的友谊越来越牢固。从学习到篮球,马丁方方面面都帮约翰,而约翰也确实需要他的帮助。

时光荏苒,我很高兴地看到他们的友谊在不断加深。马丁总是护着约翰,使他免遭一切可能存在的威胁。但不知怎么地,在内心深处,我总觉得约翰不像马丁那样无私,他的心底仍然隐藏着羡慕或嫉妒的情绪。

一年冬天,上午10点钟,学校的楼房开始剧烈抖动起来,是强震。鉴于高年级学生有能力照顾自己,我们就先把低年级的孩子拖出教室。

地震不时袭来。当我们到达三楼时,我看见了约翰,他趴在地上,靠柱子支撑住自己,伸手去拉谁上来。让我吃惊的是,居然是马丁悬在下面。约翰呜咽起来,抽抽搭搭地说:“如果我今天松开你的手,我将无法活完余生。是你教给了我生而为人的感情,教给了我爱与被爱。你在我生命的每一刻都给予我支持,不论那时是悲伤还是欢乐,所以你现在怎么能指望我逃跑,把你扔在这样的绝境里不管不顾?而且你向我保证过要今生和我在一起,我不会让你违背诺言,我的朋友。”

听他们这样说着,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先前对约翰的看法完全错误。地震再次袭来。等我们站稳脚跟,从边墙上方看过去,他们俩都坠落在地,头枕在血泊里,手却还紧紧握在一起。他们信守了诺言,直到最后都没有离开彼此,即使在他们坠落于坚硬地面的那一刻。

罗兹的眼角蓄满了泪水,仿佛又重新见到了那场灾难。没再多说一句话,她离开了教室。

(选自《译林》2019年1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