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安宁的《轻放》,完成后面小题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 , 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⑪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第②、③段中加点的“光明使者”的含义。
②文章第⑤段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第⑪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孔乙己》)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文中父亲却劝“我”不要催促,《孔乙己》的掌柜也没有催着讨要孔乙己的欠债。两人做法,看似相同,实则迥异。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和“掌柜”的做法有何不同。

举一反三
阅读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鼓神

王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④可能感到再也推辞不了,张伯突然像运气似的抡了抡手臂,脱袄,仍衣,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⑥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⑦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cū guǎng _____,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⑧我虽然肃立的山民之间,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但精神却是跪着的。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焉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这是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⑨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精神长相

张冬青

①哲宗元符二年,大文豪苏轼由惠州再贬谪儋州,年逾花甲,重疾缠身,在生活困顿、内心煎熬时纵笔:“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须发皆白,满身风霜,英雄难掩垂暮。然而,东坡借三子苏过之口自嘲,曲笔一抖,诗境荡开,生出灿烂,酒后的醉容“虽红不是春”,却永久定格了洒脱放旷的东坡那一抹饱经世故而存天真的笑容。

②这是令人仰慕的精神长相。

③然而,人生海海,“每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这样生动地描摹。我们恐怕都是海海人生中的一粒沙,面对生活的磨砺,作为一个平凡人,内心都会有微澜,投射到身体语言上,便是情绪。

④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像行走的情绪垃圾桶,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管教孩子的鸡飞狗跳、工作的暗无天日、未来的一片茫然……随身荷载满满的负面情绪,随时倾倒情绪垃圾。经过的人闻到了腐败的气息,不良情绪快速复制传播,你无形中就会被情绪黑洞消耗能量。更有甚者,情绪暴躁、情绪失控,像一枚危险无时不在的情绪炸弹,让人望而却步。

⑤情绪,就像机械的操作系统,是保持运转的底层逻辑。而稳定情绪的能力,才是它最卓越的实力。

⑥一个人,稳定的情绪是自爱也是爱人的能力,只有随时保持情绪觉察才能做到情绪自洁。在自我管理上,很多人抱怨天资平庸、时运不济,放纵消沉,怒而无节;在对他管理上,无视被管理者的情绪,怒而过夺,喜而过予。这些都不是稳定的情绪管理。常言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的确,一个人自我博弈,是理性战胜情绪的无声厮杀,不见硝烟,旷日持久。我们经常会看到树干上有粗粝隆起的树疤,那是大自然赐给植物自我修复的秘密武器。而一个人没有观众的情绪消解则是一把未出鞘的剑,引气封喉,将藏起来的崩溃锻造成心灵的勋章。

⑦当时不杂、当事不杂是拒绝精神内耗、重建精神秩序、达到精神自治的高标。

⑧杞人忧天、伯虑愁眠,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拖延症、焦虑症、疲惫症把我们围堵得水泄不通。想想看,你是否经常为一件小事左思右想而不得要领,是否明明可以三下五除二就完成的任务偏偏拖延好久也不能下决心去开始,是否一整天什么都没干却感觉心情疲惫异常?这就是典型的精神内耗。过多的无效的思虑像一块块积木越搭越高,越摞越上瘾,让人在自我搭建的精神幻象里不能抽离,这种无谓的情绪劳动是世上最亏本的生意,除了搅乱生活节奏、干扰工作效率,一无益处。

⑨晚清政治家、文学家、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推崇:“____”这与庄子“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讲修养高尚的智者心就像一面镜子,不藏一切恩怨是非,来者即照、去者不留,所以能行事果决,随物而应。曾公说人就应该好好活在当下,不为眼前所牵绊,不为将来所忧患,也不因过往而苦恋,如能以通透的性情与清净无尘的心态处世,当下便是最好的圣境。

⑩体貌之相经不起时间的噬琢,倜傥风华终会隐没于尘烟;心灵之相却会在时间的长河里历经淘洗,明媚生辉。精神自治的人才配拥有精神长相,这是一种令人仰望的气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厚度和精神力量。

⑪林语堂说:“____”一切福田皆源心地。愿我们播种良善,做一个情绪稳定、精神自律的人,阅过万千凌厉,内心依然向暖;脚下荆棘丛生,眼里星辰闪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年第25期,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老玉米

曹洪蔚

①围着村子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

②父亲正忙着给玉米施肥除草。麦前套种的玉米,眼下已长到了齐腰深。看到家栋,父亲有些意外: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在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于人后。这么多年,他节假日都没怎么休息过。父亲问他:“这不逢年不过节的,咋就回来啦?”

③“回来看您啊。”

④回到家,父亲去村头的小酒店买了几样菜,开了一瓶酒,对家栋说:“来,陪爹喝点儿。”家栋平时不怎么喝酒,总担心喝酒会误事。完美、一流,是他给自己定的工作标准。

⑤几杯酒下肚,父亲说:“孩儿,你有心事,瞒不过爹的眼。”家栋猛地饮下一杯酒,脸上立马就泛起了红晕。

⑥他想告诉父亲,这次单位要补缺一名副局长,按学历、资历、能力,或是按工作政绩、岗位需要、群众基础,他都有竞争优势。他很想努力去竞争一把,甚至有了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不太好的念头,这让一向光明磊落的他矛盾而痛苦。于是,他想到了回乡下,听听父亲的意见。父亲已经80岁了,早已不再为“一箪食,一瓢饮”忧心,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

⑦看着家栋欲言又止,父亲没再继续追问下去,对他说:“吃罢饭回屋歇一会儿,然后咱爷儿俩一块儿去玉米地薅草追肥。”

⑧这一觉睡得好沉好香。等到日头已经偏西,家栋才醒来,脑瓜子好像也清醒了许多。父亲说:“洗把脸,咱俩下地去,这会儿没了毒日头,趁着凉快,能干俩钟头的活儿。”

⑨玉米地,远看绿油油一片。走近,却又看到下面长着各样杂草。

⑩锄完一趟,父亲和家栋并肩坐在锄把子上小憩。父亲说:“这原本是一块撂荒地,杂草和野棵子有一人多深,看着叫人心疼。那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开了这片荒地。当年,你爷爷对我说过,怎样才能不让地里长草呀?种上庄稼。只要地里有了庄稼,就不会容许杂草生长了,杂草一露头,就会被锄薅掉。等庄稼铺满了田间,就没了杂草的生存之地。”

⑪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刚刚搞明白。你爷爷,你那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功臣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你爷爷立过一个特等功,两个一等功。战争结束后,你爷爷转业到市里的化肥厂工作。后来上级动员职工离城返乡,你爷爷就回到了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要不是前不久上面开展军人普查登记,谁都不知道他这辈子还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

⑫木匣子里,军功章泛着深沉的微光,整齐折叠着的退伍证和立功证书也已发黄。家栋看着,鬓角处不知不觉凝出了汗,顺着脸颊慢慢向下流。

⑬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杂草和庄稼的道理。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⑭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儿赶回单位上班,手头还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

⑮路过父亲的玉米地,家栋停下了脚步。他听父亲说过,这个时节,正是玉米的快速生长期,若是没有杂草,地肥水足,蹲到地头,就能听见玉米吱吱的拔节声。

⑯家栋轻轻地蹲下来,侧耳细听,隐隐地,他似乎真的听到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