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做学生与当老师,享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学生必须无条件尊敬老师,所谓“天地君亲师,老师是神职”,无不在宣扬为师者的神圣;老师呢,似乎只要尽心传授知识就行了,至于尊不尊敬学生的人格,是不是尊重客观真理,那是无足挂齿的。其实,真正的“生道”(做学生之道)与“师道”(当老师之道)有着别的内涵。
        ②1898年,时年16岁的蔡锷来到长沙时务学堂读书,当时担任他的老师的正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谭嗣同,来自偏僻小城却满怀爱国激情的蔡锷接受了维新思想,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军事活动。时光总是催人成熟,当蔡锷经的世事多一些,他感觉靠封建统治者内部革新以达国家富强之目的,其难度堪比登天,他与乃师在思想上进行了切割,转而主张革命。1911年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率领新军炮轰清政府的政府机关,以响应武昌起义。成功后,他被推为云南军政府都督。
        ③蔡锷一生非常尊重梁启超,以有幸做过他的学生为荣,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尊师,一方面又与时俱进,舍弃老师不合时宜的学说,向真理致敬。
        ④“生道”的最高境界是服从真理,“师道”也同样如此。钱学森当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物理大师冯·卡门是他的导师。某天,钱学森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一项研究获得了成功,当他将结果告诉导师时,导师听了很久都没明白,于是不耐烦地打断说:“这不可能,一定是你弄错了。”钱学森的内心非常郁闷。正在他苦苦思考该以何种方式让老师改变态度时,冯·卡门敲门了,向钱学森深深鞠了一躬,满脸歉意地说:“我思考了一个晚上,觉得你的科研成果是正确的。我向你道歉。”有人对冯·卡门的道歉之举不以为然,老师没有必要向学生道歉。冯·卡门回答:“我是在向真理与科学鞠躬,这是一个科学家最起码的道德。”
        ⑤“生道”与“师道”最后都要走到真理的路上,真理指向哪里,“生道”与“师道”就奔向哪里。原因很简单:求知也好,传道授业也罢,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了解事物的真相,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这种尊敬与管教,都必须建立在大家携手开掘真理之矿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⑥不看重真理的教育,即使将老师捧上神位,它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人!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填写下表。

传统中国社会,老师和学生待遇截然不同。
本论生道最高境界要服从真理
冯·卡门在误判钱学森的成果后主动向他道歉。
结论不看重真理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如果作为一个道理论据放到文章的第②段合适还是第④段合适?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读书是一种修炼,无关节日

李黎

①这三年,因为一直在坚持做读书会,所以对世界读书日这样的节日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也越来越感受到民众、媒体、国家对于读书的重视。每逢读书日,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有关读书的话题,都会让人有被刷屏之感。而节日过后,满屏书香的情况则急转直下。读书日远去了,你还读书吗?我这样问自己,也这样问身边的朋友。

②曾听一位学者谈读书,他讲到现在的年轻人读书有三难,一是难于抽出时间,二是难于静下心来,三是难于持之以恒。的确,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人们零碎的时间,大家习惯了一张图读懂一件事的快餐,失去了品读的耐心。且不论经典的“大部头”,哪怕稍微长一些的文章都无法安静地读完。拿起一本书,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我能得到什么,功利之心已让其无心阅读“无用之书”,更谈不上思考玩味。前段时间,那句“读书读傻了”让舆论哗然,也一语道破了不少人对书的态度,我们的社会似乎丢失了对钻研书海的尊重和羡慕。

③人类需要阅读,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对青年人而言,“清茶一杯,手捧一卷”,读的书越多,才越能不被外界所扰,才越能比别人走得更远。更重要的是,要把读书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才能真正地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很久之后,当你再次捧起那些读过的书,没有什么比读书笔记更能重拾当时的心情,更能看到自己思想的变化。正所谓“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柱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

④俗话说,想做一件事,总会有理由,而不做一件事,也总是能找到借口。“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可以成为坚持阅读的动力,而放弃阅读有时也不过一个“忙”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见,“忙”并不足以为不读书的借口。有研究指出,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就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读书更需要水滴石穿、坚持不懈的韧劲与恒心。

⑤读书日已过去,阅读却不能骤然降温。书香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实体书店,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读书队伍。装进自己脑袋的书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读书更应是一种自我修炼,无关节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②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③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④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⑤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是道德责任,( )法定责任,(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⑥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⑦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⑧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⑨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
  ⑩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三种诸葛亮 (邓 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和小说、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并且由此推论,凡是有先见之明者,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的。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刻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能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发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让真诚给心灵环保

鲍震培

       诚心诚意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处的“仁”是指真诚。在孔子看来,待人真诚不是表面文章,说得天花乱坠往往是假象,做善事应该是出于真诚的内心要求,而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讨好别人的手段。真诚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情感,不虚伪,不掩饰。如果人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只是外表的作秀,演戏,玩假的,那是最没意思的事情。

       人是动物界中唯一可能最不真诚的,人会伪装,戴着面具,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所谓人生如戏,免不了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甚至许多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那么人心自有向上一路的向诚力量。朱自清在《论诚意》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纯粹诚实的君子和诈伪的小人并不多见,常人往往沉浮于两界之间。我的一个朋友给人送礼,回来后总是如释重负地说又了却一桩心事,送礼在于她似乎不是一种内心所愿,而完全成了一种负担,失去了礼尚往来的初衷﹣﹣感恩或祝福。没有了最初的真诚,人际交往也成了莫大的包袱或者势利者攀附的台阶。

       要做到真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真诚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二是真诚也要看对象,用真诚的方式把事做好,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好。

       必要的“巧言令色”是可以的,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擅言辞,一味刚毅木讷,恐怕连工作也找不到。再如做一个老师,他的真诚与他说话美妙动听、表情亲和并不冲突,因为他的内心是爱学生的。

       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真诚是人品,更是一种态度。

       龙年春晚演员唱歌走音,而只有王珞丹在微博里向观众道歉,其真诚态度受到了网友的称赞;前不久内地某红得发紫的女星在香港献唱,因音响故障被发现是对口型假唱,让人大跌眼镜,这种不真诚的艺德让人对她的人品产生了质疑。

       真诚往往是职业道德的底线,“童叟无欺”是卖方对买方的诚信。朋友家的小朋友曾去小区小卖部买冰糕,十根冰糕可以按批发价买,每根节省一角钱,这样买10根一元钱一根的冰糕,有9元钱就够了,但是孩子却只买回9根冰糕,原来那售货员告诉他一元钱1根,朋友找到那家店理论,痛斥他们这种对顾客不诚信的欺诈行为。骗局早晚会被揭穿,春晚蔡明的小品正是揭示了诚信的天网是疏而不漏的。

       文艺工作者的真诚是要向社会推出精神文明的产品,弘扬真善美的人格情操,当下一些影视剧却媚俗跟风,绯闻满天飞,剧情狗血雷人,价值取向上混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没有起码的是非观,误导青少年观众。强大的收视率所带来的利益驱动,使这样的“垃圾剧”充斥了银屏,这种娱乐圈的虚假繁荣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思。

       最近影视演员陈坤在2011年“行走的力量”活动后出版了公益图书《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书中坦言“真实的丑陋比虚假的繁荣美一千万倍”。

       越来越多的人渴慕进藏,试图在高原简单的生活、圣洁的环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返璞归真。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怎样获得内心的澄净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有精彩,到哪里都会是精彩。一个人的心中有美好,无需远行,也能看到美好的风景。保持你内心赤子般的真诚,真水无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真诚回归,摒弃那些喧嚣和浮躁,给我们的心灵环保,家园会变得更美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乐果

    ①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

    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

    ③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

    ④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⑤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它们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们不思考,却无时无刻不再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们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们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比黄金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⑦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⑧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

    ⑨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芳香盈口,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⑩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把阅读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⑪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⑫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维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选自《博览》2015年第5期,有改动)

班级开展关于亚运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流淌“和合”之美的亚运文化

文/胡坚

①千里江山,诗画江南。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也让线上观众叹为观止。有一颗鲜活的灵魂,一种浸润其中察而不觉的文化流淌,贯穿开幕式演出全程,这就是“和合”之美,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审美观。

②“和合”文化中,“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③开幕式中,从良渚的水利工程到当代的生态农业,沃野良田、稻海渔歌、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象依次呈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人类面前,绿色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追求。开幕式之外,整个办会过程中,杭州亚运会始终坚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绿色环保无处不在,如点火仪式只绽放电子烟火,火炬所用的燃料是绿色甲醇等等。“绿色亚运”将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④在宋韵与芭蕾共舞,音乐剧与越剧同歌中,我们读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文明的多样性诠释了“和合”:和合的精神,是承认且尊重;和合的特质,是包容和共生;和合的途径,是对话与合作。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好比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文明形态各异,文化信仰千姿百态,文明互鉴之光照耀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⑤在亿万人共同点燃亚运之火中,我们能领悟到,个体融入到群体将汇聚成蓬勃的“力量”。好比钱江源头的一滴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在树叶上摇曳滚动,慢慢地汇集在一起,滴落山涧,渗过长满青苔的山石,形成涓涓细流,从纵横交错的山谷豁然涌出,在千峰万峦间蜿蜒 , 汇入大江,形成惊涛拍岸的钱塘大潮,这就是“平凡”创造“非凡”的道理。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元素,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有了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人文环境,世界才会成为美好的人间。

⑥在把数字技术运用到极致的场景中,我们能够品味到,数字技术的进步打开了世界人民交流融合更加便利的渠道,文明因交流而互鉴,文化因融合而精彩,建立在当代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杭州亚运会把一场体育比赛办成了亚洲人民更加紧密便捷沟通交流的大平台,亚洲人打破时空界限,心心相融,爱达未来,让人与人的理解更深一点,让世界的美好更多一点,让人类的希望更灿烂一点。

⑦站在亚洲看杭州亚运,我们看到“和合”文化之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共同的亚洲,有共同的我们。“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汇聚交融,才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亚洲文明。

(2023年9月23日《新京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