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从小生活在一个音乐家庭里,他的父亲老莫扎特是国家剧院乐队的首席作曲家和指挥师,非常受人敬重。
        ②在父亲的熏陶下,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也日益成熟,经常为学校的一些活动创作曲谱,深得师生们喜爱,然而他所做的这些在老莫扎特看来完全不值一提。所以尽管莫扎特经常请求父亲向国家剧院推荐自己的作品,但父亲每次都这样拒绝他:“你还很小,你的创作能力只适合在你们那所小学里发挥,根本不能走进国家剧院!”
        ③父亲是国家剧院的作曲家和指挥师,按说莫扎特的作品有的是机会进入国家剧院,可是父亲却偏偏不答应。莫扎特伤心极了,他非常希望能有另外一个机会帮自己实现愿望。
        ④在莫扎特12岁的时候,国家剧院的院长请求老莫扎特为他的女儿创作一首小步舞曲,因为他的女儿要在国家剧院开个人演奏会。老莫扎特当然不会拒绝,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写好曲子后,就让莫扎特送到院长家。当时莫扎特正在创作自己的乐谱,接过父亲递过来的乐谱后就连忙跑出了家门,希望能快去快回接着自己的创作。
        ⑤【甲】那天刮着大风,当莫扎特走到一座小桥上的时候,风力突然增大,就在这一瞬间,像是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突然把莫扎特手中的乐谱夺走了,乐谱被卷到天上翻了几个跟斗,然后就落进了河中。如果就这样回去,免不了要挨父亲的一顿责骂,莫扎特坐在桥上害怕得哭了起来。哭着哭着,他突然灵机一动:自己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让自己的作品进入国家剧院,现在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吗?
       ⑥【乙】想到这里,莫扎特飞快地跑到附近的一个教堂里,他向牧师借了笔和纸,在教堂里续写起了在家已经写了一半的曲谱,结果没用三个小时就写完了全稿。随后他又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确定满意后,这才告别了牧师向院长家跑去,并把这份曲子以父亲的名义交给了院长。院长太熟悉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了,当这首曲子出现在院长面前时,因为和以前的风格有很大的出入,顿时觉得耳目一新,非常开心,他立刻让女儿把这首曲子用小提琴练习。
        ⑦在演奏会的前一天,院长特意带着女儿来拜谢,他握着老莫扎特的手高兴地说:“非常感谢,你这首舞曲实在是写得太妙了!”说完,便让女儿把那首小步舞曲演奏给老莫扎特听。
       ⑧老莫扎特听着听着,心里狐疑开了,这根本不是自己写的曲子啊!当院长确定这是莫扎特送过来的乐谱时,老莫扎特严肃地看着儿子,莫扎特只能说出实话。听了莫扎特的话,院长和他的女儿都惊讶得连连点头称赞,老莫扎特则欣慰地拍拍儿子的头说:“我终于相信你是一个有才华的孩子了,但是你的勇敢比你的才华更可贵!”
       ⑨经此一次,莫扎特在奥地利乐坛上声名鹊起,为他日后的音乐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读书文摘·经典》)                                                                                                                                                        

(1)、梳理主要情节,在下面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四字短语。
拒绝推荐→(            )→乐谱入河→(           )→院长感谢→父亲称赞

(2)、仔细阅读划线句【甲】,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仔细研读划线句【乙】,简述其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与表达作用。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三峡工程
       ①三峡工程是个“四美具”的特大工程。②四美者:防洪、发电、通航、南水北调。③建设三峡工程最大的目的是防洪。④天有不测风云,如果1860、1870年洪水再现,江汉平原工农业生产基地损失之大,就可能比建设一个三峡工程的费用还要多得多。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无法替代的。⑥其次,发电,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7680兆瓦,年发电量为840亿千瓦小时(等于火电用煤4000万吨)。⑦按预计,三峡每千瓦的建设费用,与全国16个大型水、火电站比较,它是第11位,淹地是第9位,移民数是第5 位,应该说是经济合理的。⑧第三,三峡工程建成,长江600公里水面被抬高,原来江中险滩绝大部分淹没在水下,急流成平湖,利于航行;而下游因有水库调节,枯水期流量增加,也有利于航运。⑨所以上游航运和下游航运各得其利。⑩据有关部门测算,届时可降低航运成本30%左右。⑾最后是南水北调。⑿把长江水调到历经干旱的华北平原,是这个地区人民的心愿。⒀目前西北各地干旱,均在引黄灌溉,因而黄河东流之水可能渐减少。⒁从三峡南水北调,效益不可估量。

比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一)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余秋雨散文》)

(二)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柿子树

周兰

①自我记事起,父亲便是村里有名的泥瓦匠,他带着几个徒弟,走村串乡,以砌灶台、垒院墙、盖房舍为生。每年农闲时节,父亲便领着“施工队”四处奔波。在他的随身行囊中,总是装着一些柿子饼和柿子叶。他说,这是为了安顿那些随他一同漂泊的柿子树。

②我家屋后有两棵柿子树,一棵伟岸,一棵娇小。每年秋风渐起,霜降时节,那一树火红的小灯笼便在阳光下闪烁,光影交错间,红彤彤的柿子与粗犷的枝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如大自然手中的调色盘,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丰盈与美好。母亲总是在这个时候忙碌起来,她的身影在树下一来一回地穿梭着,手持竹竿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柿子,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她用指尖轻轻地捏住那些软糯的柿子,细心地去掉蒂,随后用清水洗净,一一串好,挂在通风的屋内。那些金黄的果实像一串串音符,静静地等待着风儿的吹拂,如同在期待着一场悠扬的乐章。屋内飘散着柿子的清香,温馨而甜蜜。当柿饼表面出现白霜时,母亲便会欣喜地告诉我们:可以食用了。那一刻,整个家都被她的喜悦所染,我和哥哥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她身旁,期待着品尝这份来自秋天的馈赠。

③柿饼清甜可口,像带着阳光的余温,散发着岁月的芬芳。每咀嚼一口,那浓香的甜味在口腔中瞬间绽放,满足了我对甜蜜的渴望,成为儿时母亲在秋冬日为我和哥哥滋养身心的最佳零食。冬季农闲时节,父亲总是带上几斤柿饼和一把剪刀,走出家门,去往栽种在村庄各个角落的柿子树。每到一处,他都会在柿子树下驻足片刻,手持剪刀,认真地绕树剪枝。他说这是给柿子树理发,有助于来年更好地结果。剪完枝,父亲依旧会从口袋里掏出几块柿饼,放在树下的泥土中,轻声说道:“树也有感情,也需要关心和爱,这是给你们的零食,希望来年你们能长的更好。”那一刻,被修剪过的柿子树似乎捕捉到了父亲的心意,微微摇曳着枝条,回应着他的关怀。父亲与柿子树之间的默契,成为了冬日里一道暖心的风景线,它们与父亲之间,建立的不仅仅是时间沉淀下的深厚情感,更是自然与人文间最纯粹的联结。

④那些年,村里的柿子树并不稀罕。每家每户都有栽种,但我家屋后的那两棵柿子树最为粗壮、繁茂。每到秋天,满树的柿子像火焰般炽热耀眼。每当有人路过我家门前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那片绚烂的柿子树。那些火红红的柿子在他们的眼中既是果实,也是对生活的赞美和憧憬。而这两棵柿子树,自然而然也成了村中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⑤人们围坐在树下,谈论着各自的见闻,父亲与母亲则忙活的递茶倒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和乡邻们连结着情感的纽带。夕阳下,柿子树下,众人的身影在树荫下拉长,伴随着孩童们的嬉闹声,村庄的宁静与和谐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棵柿子树仿佛也成了村庄的灵魂,一年又一年的见证了那些关于丰收,关于人情,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⑥然而有一年秋天,村里突然传来消息说要砍伐柿子树。据说村委要在这里修一条公路,而我家屋后的土地恰好被征用。听到这个消息后,全家都感到震惊和愤怒。父亲立即召集了村里的长辈们商议对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如何保护这些承载了无数村民记忆和情感的柿子树。最终决定联名上书村领导,请求保留这些树。

⑦经过多番争取,村委终于点头,决定保留几棵有代表性和观赏价值的柿子树作为“路景工程”。而我家屋后那两棵粗壮的柿子树,幸运地留在了这个名单上。但条件是要修剪树枝,移栽到路边更宽阔的地方去。这恰好满足了父亲长久以来的心愿——他希望这些柿子树能继续繁茂生长,延续其生命的传奇。

⑧移栽那天,我早早起床,只见原本高大茂盛的两棵柿子树,已被修剪得光秃秃的,静静地躺在路边等待移栽。我内心一阵酸楚,但更多的是期待:想象着它们在新地方继续生长,结出更多甜美的果实……

⑨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再回到家乡时,发现那两棵移栽后的柿子树依旧茁壮生长着。每年秋天,沉甸甸的果实依然会挂满整个枝头。尽管周遭的环境已变,它们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但在那个金黄璀璨的季节里,它们仍然是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画。

⑩如今每当想起那个秋天与母亲一起摘柿子、制作柿饼、与父亲一起剪枝移栽的经历,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

⑪那些关于家的记忆、关于爱的故事都随着那两棵见证岁月流转的柿子树,深深镌刻在我灵魂的深处。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让每一次回望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真、美好以及深深的爱。这份记忆,如同秋日暖阳下的柿饼,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发香浓,历久弥新,成为记忆里一抹不可多得的甘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