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选文《我的老师》,完成后面小题。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记叙的一件小事。

(2)、蔡老师是如何援助“我”的?

(3)、品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 , 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 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 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竞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阅读《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回答 后面题目。
        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③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④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⑤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此时,车厢里。
        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⑦“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⑧“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⑨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⑩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⑪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⑫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阅读学下文,回答问题

桥的感恩

邢世嘉

       ①现在,我面对的是威尼斯著名的叹息桥。

       ②桥是封闭的。左边连着封闭的监狱,下面是深得不见底的运河。监狱没有通向自由世界的门窗通道,唯有经过这座桥才可走出监狱。囚犯通过在总督府法院大厅审讯定罪后走向监狱时也要通过这座桥。虽然这座桥只有不足十步的跨度,但它毕竟构成了从自由走向监狱或从监狱走向自由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不得不令人叹息的通道。当然,这只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威尼斯还是一个独立王国时的功用。现在它仅仅是一座任人观赏的古迹。

       ③也许,你会认为这座只有几步跨度的桥不值得一提,无非其架空的高度、封闭的形式、正义女神的浮雕有点特殊罢了,这些特殊的构架也无非是为了那令人叹息的功用。而现在,我们无须为之叹息了,那些令人叹息的一切已经远离我们一个世纪了。

       ④然而,你错了。叹息桥虽然只有几步的跨度,但我分明看到它的背后横跨着另一座更具支撑力的桥,那就是“叹息”。是叹息让囚犯反思,让囚犯珍惜生命,走出监狱的囚犯就是在那抑或无声的叹息中顿悟:原来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于是他们反省、悔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们因此走出监狱获得新生。你能说这叹息不是囚犯获得新生的桥吗?我想,那些从监狱里走出的囚犯,他们一定会感恩这座桥,这座使他们叹息的桥。透过叹息桥,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贯通相连的无形的桥,而这些无形的桥又是怎样的功德无量!

       ⑤几个月前的一天,我的朋友带我去一所大学找一位生物工程方面的教授。这所大学在一个偏僻的山区,我们都没有去过,在一个镇子下车之后,便根据事先所知的大致方向徒步而行。走得腰酸腿胀时,终于发现了这学府的所在。按视线丈量的直线距离,最多十分钟就能抵达。然而,就在我们发现目的地的同时,也发现了眼前的一条不算很宽但却深得不见底的河流。它就那样无所顾忌地横在我们与这所大学之间。我们无法逾越它,只好沮丧地往回走,准备重新选择路线,绕过这条霸道的河。转身没走多远,路边的一位老农告诉我们,前边就有一座小桥,可以过河,再沿小路走几分钟就可到学府了。顺着老农手指的方向望出去,果然就在我们的前边一点,真有一座小木桥,只是当时被河堤边的树梢挡住视线没有发现。

       ⑥如释重负地过了桥,学府的建筑群就很清晰地映入眼帘。这时,我却突然想到要返回去给那老农鞠一躬,再给十元小费。朋友说:有必要吗。我说我真的很感激,过桥的时候我感激桥,过了桥我突然很感激那位使我们找到桥的老农。如果没有老农的指点,我们就发现不了桥,发现不了桥我们就得折回去重新走,这至少要费四五十分钟的时间,就是在城里打的,这么远的路程也得花十多块哩。这样说着我真的跑回去塞给那老农十元钱,深深地鞠了一躬。当我做完这一切,我再一次地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我这样向朋友解释我的行为:那老农就是一座桥,这座桥起到了让我们走上捷径的作用。说完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我的朋友不也是一座桥吗,他是架通我抵达那位教授的桥呀!

       ⑦桥在我们的生命中无所不在。在我们懵懂的时候,一本书、一篇短文、一句格言使我们能抵达明智;在我们颓废的时候,远方的一个淡淡的问候,抑或眼前一个陌生美眉的微笑,能点燃我们希望的篝火;在我们精神生命处于低谷时,一朵野花、一株小草、一泓清泉、一线阳光不经意地出现都使我们感到温馨、感到滋润、感到生命之美好。有了这样的桥,我们便能精神抖擞,昂扬地上路。

       ⑧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桥;什么都可以漠视,唯独不可漠视桥。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作者:梁衡  本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一生为和平

    周培源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晚清秀才,也是一名实业家。受家庭的熏陶,周培源少年时代学习就十分刻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周培源,因参加反帝游行,被开除学籍,随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1924年毕业于该校高等科后,获当年庚子赔款资金官费赴美国留学,先入芝加哥大学,1926年春获该校学士学位,同年冬获理科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因其学业与科研成果特别优异而获该学院的最高荣誉奖,他与赵忠尧、何增禄二人被称为“加利福尼亚中国三杰”。

    1936年,回国任教的周培源再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教授,参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高级讨论班,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在爱因斯坦身边长期从事相对论研究工作的人,这对他之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当他在爱因斯坦门下潜心研究广义相对论并取得成就时,“七七”事变爆发。周培源再也不能安于纯理论研究了,他觉得应当做一点和实际接近的课题,他突击学习弹道学、空气动力学等直接服务于抗战的应用基础科学,并着力于开拓湍流理论这个难题。一直到他去世,从未对这个题目动摇过,最终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成为国际公认的湍流奠基人。

    对此,美专攻湍流的著名流体力学家兰磊,在1995年的流体力学年鉴上这样说:“在湍流领城,他(周培源)被认为是计算机模式之父。……遗憾的是,他的建议是在计算机发明之前,要靠手来进行大量的计算是很难的。但是在现今,全世界有成百的以模式计算流体力学程序计算湍流的人,他们追本溯源都是直接继承1940年他写的那篇文章。”

    在湍流领域里,周培源完全是独立开创道路的。而湍流是近百年来,世界公认的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英国著名学者兰姆曾在1932年说过:“我老了,在我死后上天堂时,有两样事情我要向上帝讨教,一个是量子电动力学,一个是湍流,对于前者我确实是乐观的。”

    周培源还是从国外引进现代理论物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开拓者。从1929年归国始,他一直坚守理论物理教学第一线,培养一代又一代现代物理和理论物理的人才。像胡宁、彭桓武、钱三强等著名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早先,凡有关理论物理课程他都讲过,后来许多课都由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来教,而他一直坚持讲授相对论和理论力学两门基础课,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

    1952年,周培源又领头在北大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这个专业的教学以厚基础著称,六十年来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力学人才,这些人大多成为我国科研、教学和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其中仅院士就有十三名。

    可以说,周培源是我国建立近代理论物理和力学队伍成绩卓著的学者。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是这些教学的实际执行者,因为他有近七十年的教学经历,他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为他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务长,后来又担任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校长。他一直是抵制各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中流砥柱。在“大跃进”时,他坚决反对把学校变成工厂、农场的极“左”做法。在“文革”中,他公然敢于抵制“理科无用论”的歪理。为了办好教育,他一身正气无所畏惧。这就是一个真正教育家的品格。

    周培源不仅是科学家、教育家,同时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和平外交事业和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成为了我国最有威望的社会活动家之一。他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裁军,为反法西斯的斗争,为反对核讹诈,为团结全世界进步的科学工作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看作中国最真诚的和平愿望的象征,并被誉为“和平老人”。

(摘编自振东《科学一生为和平》)

相关链接:①20世纪20年代以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成了物理学基础理论中两个重大而困难的领域,周培源先生致力于这两个领域,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就。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叶松庆《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

②周培源年轻时曾在爱因斯坦主持下的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近一年,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是科学还是人品,如此深刻地认知和理解爱因斯坦,在中国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个人。他深知,爱因斯坦是一位气宇宏大的人,创造了相对论那样天才的伟业,是世界科学家中高出一格的伟大人物。同时还是一个正直的,有高度责任感的世界主义者。他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他一贯反对侵略战争,凡是他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都要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奚学瑶《科学与民主的时代跫音——周培源科教思想寻踪》)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