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记叙文《生命的补丁》,回答相关问题。
        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1)、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第①②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

(3)、作者在第③段列举了古今中外4位名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名人?请将他或她的事迹简要地写在下面。

(4)、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

(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你将你的感想用简洁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在下面。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②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③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④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 , 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⑤“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的笑着说,就象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⑥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⑦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⑧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已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们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和冷气。
                                                                                                                                      ——《风筝》

阅读《半碗月亮》,完成问题。

      ①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清亮的圆月斜挂天上。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②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样明晃晃、清亮亮的月亮是来自乡村的。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扯谈着田间的活计。

      ③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个人看月亮,等着妈妈。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一缕缕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④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

      ⑤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着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探亲,却不见我们,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就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母亲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

      ⑥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眼睛很大,可心是盲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不时爆出一串嘲笑,但我羡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般强悍的爹,俩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⑦碗里装大半碗粥,稀得照见人影,我心里更觉委屈,干脆坐着不动。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下头。旋即,他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我低头看,什么也没发现。“碗里有个月亮。”父亲又说。可不是吗?碗里有一个白胖的月亮,连母亲也看呆了,分外惊喜,说:“像个剥皮的鸡蛋。”

      ⑧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卖掉了家中攒了半年的鸡蛋。我心情好起来,捧起碗小口地抿着,直到把碗底舔得一干二净。

      ⑨饭后,父亲端出碗水煮大蒜,笑着说:“里面放了冰糖,能治咳嗽的,就着月亮喝下去吧。”那时冰糖稀缺,市面上买不到,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那夜我睡得酣甜,仿佛肚子里真的卧了个月亮。

      ⑩随后的几天晚上,我喝着稀粥外加冰糖水,父亲陪我一起赏月,看碗中的月亮碎了又圆。一周后,他匆匆返回时,我的咳嗽竟完全好了。

      ⑪在静寂的夜里,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着,洒落一枕思念。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爸爸,今天你来接我吗?

新闻事件:

    2019 年3月18日,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开启了“爸爸接送周”,以此呼吁爸爸们接送孩子上下学。无独有偶,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东湖国际校区近期也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爸爸接送日”活动,学校明确要求这天爸爸必须来校接送孩子,牵着孩子的手送到校门口,拉着孩子的手回家。据悉:学校开展“爸爸接送周(日)”活动,应该是针对“丧偶①式育儿”的社会现象,以此加强父职教育,防止父爱缺位。

【注释】①丧偶:指配偶死去。文中指爸爸处于“死”的状态。

新闻评论:

    连日来,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倡议孩子的父亲尽可能接送孩子上下学,引发舆论关注。

    在此事引发热议后,该校校方回应,这项活动是倡议而非强制,孩子父亲在外地或单亲家庭的情况是极个别的,而且学校没有具体统计父亲接送数据,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很小。

    以开展“爸爸接送周”活动的方式,引导父亲更多地融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来,置于现实背景下,不乏积极意义。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父母双亲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最好的模式应该是双方共同努力, 一起承担照顾、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这就需要父亲们进行“角色补漏”,主动参与家庭教育,为孩子构筑起完整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近,热播剧《都挺好》迎来大结局,剧中的父亲苏大强成为热搜榜上的常客。在这个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位,不仅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影响着父亲自身的成熟和担当。

    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缺失,既有现实原因的制约,如“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 但更多还是观念上的偏差,认为父亲的责任是给孩子创造物质条件,教育有学校和母亲操心就行了。这也导致“丧偶式育儿”问题日益普遍。

    在此情形下,“爸爸接送周”活动有其现实针对性。此举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爱,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意在更加公平地分担育儿责任,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家庭伦理。

    “爸爸接送周”的更大意义是对父亲角色与责任的提示,父亲之为父亲,说到底还是对孩子要“亲”,感情上亲近,行动上则要“亲自”。具体到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照料与教育,有分工有侧重也属正常,但不能变成“大撒把”,一些客观条件是理由,但绝非借口,有时间有机会,父亲还应有意识地多陪陪孩子,有选择性地参加孩子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不让父爱缺席。

    事实上,长期忽视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非但对孩子不利,对自己来说也是遗憾——太多父亲都是意识到该陪陪孩子时,倏忽间孩子长大了,才明白已经太迟。

    (改编自新华网客户端)

教师说法:

    西安大学南路小学教导主任李旭升认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都不可缺少。对男孩来说,父亲的关爱对于其阳刚气质的形成更至关重要。有一个故事:孩子询问爸爸工作1小时的报酬后,到处凑钱想买爸爸1小时时间。故事诉说着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对于不少父亲,可能都面临生计和陪伴的选择题,希望他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多陪陪孩子。哪怕和孩子几分钟视频或录一段话发给孩子,让他知道你关心着他也行。如果“爸爸接送周”的倡议能让父母均衡陪伴的观念更深入人心,就可以算作成功。

专家观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逍说:“父母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成员,均衡陪伴很必要。忙于事业的父母,都应尽可能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对爸爸来说,他们特有的男性气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动脑和创造意识,刺激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能让孩子的意志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父亲的缺席可能在孩子的性格养成、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