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第三段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6)、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面对_____    ______的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最好,但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两者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二者得兼”,最后啥都没,那才是悲剧。

    ③舍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的一只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夹夹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逃生。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和教学研究。在研究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毅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痛苦,就有可能招至终生的痛苦。阿西莫夫当时选择舍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莫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惊诧于陕北窑洞

    ①去延安,看见陕北窑洞的气派,甚是惊奇。

    ②陕北的窑洞居然从旮旮旯旯、坡坡坎坎的幽僻角落里强悍地钻腾出来,安安稳稳、大大落落地蹲居于宽展平整的地面上来了。而且蹲居得那么凝重、雄健,一样地背北面南,一样地高门深院,或陈列路畔,或散落田间,或垒立山脚,一律高擎了深邃的巨眼。广漠荒凉的陕北高原经它这么凝神一瞧,山水田园万种风情就一下子滚滚滔滔翻涌开来了。

    ③在一个春日既久,春意未足的天气里,从直罗东下至黄陵,又从黄陵北上经洛川、富县、甘泉到延安。千里路上,陕北的窑洞一座座、一排排、一层层,随了高原的起伏,如潮汐一般从眼前不断涌起,一次次将我从懵懂迷惘中唤醒,我的心不由得随它而起伏而澎湃。兰州市的设计者,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先生曾呼吁“为寒窑召唤春天”——这陕北的窑洞,莫非就是他头脑里一个远年的样板?哦,窑洞走向了阳光,春天走进了窑洞。一场山遥水远的巨大变迁,竟然在这里隆重而又静穆地呈现,使我一想到这里,就感到一股莫名的惊恐了。

    ④是的,陕北的窑洞,虽是一副古旧姿态,但在技术上却早已走过了挖掘的时代,达到了一种纯粹意义的搭建了。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技术达到的程度下,摆脱沟沟坎坎的昏沉,缩短粱粱峁峁的迂曲,把一个个家庭呈现得一派光亮平坦,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陕北的窑洞里是有春天的。可是,既为搭建,却又终究没有走向轻巧、圆通,甚或精微。仍要固守一方土石的阵地,操行一套古老单一的陈式,不肯多行一步。它具有了原始抛挖难以企及的那份敞迭、规整、雍容、挺拔,却没有什么娇气,依旧心平气和地袭染了那身粗犷、憨朴、蛮拙和土里土气。

    ⑤将山里的大块的石料采运一些过来,抛平凿正了垒砌上去,石料得来不易,砌上正面已够气派了,后背蹲靠在土坎下吧,剩下两边挨不着谁就用黄土板筑了,内里是土坯箍起的窑筒。崖面石膏而坚固,拱门敞大而亮堂,通体却是一个敦实的土台子。乍一看去就要疑心它并非筑物,而是将哪座山切下一块来放在面前了。就是不讲究多少装饰,不崇尚繁琐的技艺,躬下的身子立起来,也还是一个原始的姿势。

    ⑥陕北窑洞对于黄土本体的某种别离和超越,使我觉得家乡窑洞一头扎进黄土深处的做法很是古老。然而联想到渭水之滨巍然耸立的西安古城、无定河畔统万城的残垣断壁,又觉着陕北窑洞的古老了。从家乡土窑洞到陕北的箍窑洞,再到古城堡的宏阔门洞;从抛挖旋挂到砌箍夯筑,再到砖包土筑。其间,技艺的断与续,筑物的陈与潜一定有许多难以说清的瓜葛。我想南北两座兴废古城的十万劳工中一定就有不少来自陕北的土工和泥瓦匠,古城的巍巍城郭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也提升了他们的技艺。他们的汇聚造就了圣朝大气象,他们的离散也一定兹生了无数民间小支脉,这聚与散是何等宏伟壮观而又余韵悠长!

    ⑦古老的城池大多已经废弛,或有尚存,也不过做了文物供人游览谈说去了,陕北的窑洞却在僻远的乡野悄然漫延,融入民间众生的生活常态。成为常态,便庸懒、世俗,粗鲁而且顽固。我想陕北窑洞,与家乡窑洞潜身于黄土深处,仰张了鼻吸和嘴巴,企图有所探寻的架式相比,只不过是打了一个含蓄的欠身而已。欠起的身子那么凝重、雄健,可是刚吐一口豪气就呆愕了。天风漫漫,高原奔突,一声凄厉喑哑的秦腔划空而过,眼前田园漫漶,幽影踔跃,恍惚之际,周身如遭电击一般忽拉拉烟水散尽,它挣扎7一下就沉潜了。沉潜于特定之方域,随成独到之风情。

    ⑧当然,人类对于黄土的剥离与超越从未停止。一路地看过去,似乎与现如今的许多东西一样,陕北高原的古老生态也在迅速改变。钢筋水泥的平房和小楼纷纷于大陌通衢之间醒目地崛起,俨然一派新媳妇当家的气势,古老的窑洞犹如年老的婆婆,只能识尽眼色之后悄悄地退居于边隅。一幕传统的家庭悲喜剧正在陕北大舞台上静穆地上演。也许,陕北窑洞仍然走不出南北两处兴废古城的命运循环,然而毕竟有一种现实留存的可能在。也就正巧看见一座城市的山脚显著地建起了伟岸的陕北窑洞群,是为文博之用,亦然供人观瞻评说。然而广袤的黄土地上,许许多多更为古老而原生的家园形态的消亡,恐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情了。这不禁让人一边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而感到庆幸,一边又不由地生出无限深沉的家园情愫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地的馨香

朱宜尧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⑤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⑧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⑩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⑪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⑫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⑬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⑭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

(选自《新青年》2017年第4期,有删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用十年圆一个梦想,这样的浪漫主义背后从不缺乏励志。“我值得这个冠军,只是它来得有点晚。”站在世乒赛的舞台中央,泪水已在刘诗变的眼里打转。但对于不放弃的人,冠军永远不会晚。

冠军来得晚,但它终于来了

    就像是一出轰轰烈烈的大剧,终场时,大悲大喜都成了内心的戏码。

    拿到最后一分后,刘诗雯握紧拳头、高喊一声,随后便埋着头趴在了桌子上许久。没有夸张的庆祝,便旋即起身致谢裁判和对手,只是她眼眶中晶莹的泪光佐证着汹涌的情感。

    “赢完心情很激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赛后,夺冠那一瞬依旧是刘诗雯最复杂的感受,“几秒钟回过神来,感觉自己真正拿到冠军了,那一刻其实心情还是挺复杂的,瞬间有情绪的释放。”

    这一刻,刘诗雯等了太久。6次参加世乒赛,前5次全部杀入了4强,在2013年和2015年先后闯入决赛,却分别输给了两位大满贯冠军李晓霞和丁宁。

    这些年,这些只差一步,功亏一篑的场景不断在刘诗雯脑海浮现,她甚至也无法免俗一度将其视为宿命。

    还好命运从不放弃坚持的人。就像刘诗雯自己感慨的那样,“坚持到今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虽然冠军来得晚一点,但它终于来了。”

    从横滨到布达佩斯,刘诗雯用10年的时间让梦想照进现实。

绝地反击的力量促她成熟

    越挫越勇的刘诗雯感动了众多球迷,“刘诗雯的成绩终于匹配上了她的实力。”这成了社交网络上点赞最多的论调。

    或许旁人无法感同身受刘诗雯起起伏伏的职业生涯,但看得到她从未被击倒的强大。

    过去,心理问题正是她一次次与这两项冠军失之交臂的主因。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是刘诗雯“心魔”的开始。在决赛中,在丁宁先失1分的情况下,出任第一单打的刘诗雯一人输掉2分,终结了女乒在团体世乒赛上的8连冠,也让她失去了伦敦奥运会的机会。

    而对刘诗雯影响最大的无疑是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她在丁宁脚部受伤的情况下,心态出现波动痛失好局。

    之后的一年中,即便登顶了世界第一的刘诗雯仍然在最后关头被挡在了里约奥运单打大门外。彼时女队主教练孔令辉的解释是:“李晓霞和丁宁的心态更稳定一点。”

    连番挫折让刘诗雯也曾自怨自艾,甚至因态度消极被罚。去年国乒进入调整阶段,她没有明确的主管教练,无论从训练、比赛还是心态上都逐渐丧失了以往的斗志。

    “我处于对前途很悲观的状态,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有冲击冠军的实力。”刘诗雯在赛后将职业生涯的转机,归功于去年下半年马琳和刘国梁的回归,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归来的是那个不放弃的她。

东京奥运会,冲击大满贯?

    除了刘诗雯不放弃,主管教练马琳的不抛弃也成就了这段励志大剧。

    主管教练从肖战变成奥运冠军马琳,其实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输给早田希娜,以及直通赛表现不佳后,师徒二人都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

    在许昕和刘诗雯拿下混双冠军后,马琳在混采区泣不成声,“她(刘诗雯)顶着很大压力,我也一度怀疑执教能力和方式方法是否正确。”

    其实,为了备战此次世乒赛,师徒二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刘诗雯说自己封闭训练时练到精疲力尽,“教练每天在球馆里陪着我泡八九个小时,练完单打练混双,天天转着圈地练。”

    如今,这两个分量不低的世乒赛冠军是对师徒二人汗水和泪水最完美的回报。

    当然,他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在拿到世乒赛冠军之后,刘诗雯离成就大满贯伟业就仅剩下一枚奥运金牌了。

    未来的侧重点究竟会放在女单还是混双上?刘诗雯说现在还并未过多考虑。

    “我都想选,但决定权不在我。当然,我对奥运会十分渴望,我也有信心去冲击这两个项目。”

    十年一梦破茧成蝶,小枣的大满贯或许不会太远。

【注】①小枣:刘诗雯的绰号。

 记叙文阅读

母爱像棉花盛开

①听说, 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 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 有人说母爱圣洁如 鲁冰花……然而, 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 我也一直 在寻找, 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 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 小时候, 家里 的经济并不宽裕, 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 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 , 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 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 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 她很普通, 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 ”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 尽管那 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 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 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 一 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 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 然而不幸的是, 她婚后不久 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 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 家务、 农活、 牲口、 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 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 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 在我心中, 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 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 日葵。 然而, 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 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 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 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 母亲。 那天, 见到母亲时, 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 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 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 在竞相开放, 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 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 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她高兴地说: “快, 帮妈把地里的棉花 摘了, 明天就送去收购站, 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 ”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 早苍老的身影, 蓦然间, 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 ”开: 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 白的纯洁, 粉的淡雅, 但是为了孕 育棉花, 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 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 于 是叶蔫了, 枝枯了, 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 而这一次, 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 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 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 母爱像棉花盛开, 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 吐出棉, 纺成纱, 拧成慈母手中线, 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 2019 年 5 月《贺州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