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⑴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懂音乐,爱好文学,弹得一手好钢琴……而我的女儿,给她买来全套《安徒生童话》,她只翻了几页就不看了。还①地说:“我只记得一句布片。”真把我气得半死。她八岁开始上钢琴课,却终因每次练钢琴她哭我吼而放弃。最令我②的是,有一次她的作文竟然不及格,她却振振有词:“又是《一件难忘的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少说也有三、四次。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
……
      ⑵在我去港的三四年间,觉得女儿一下长大了。
      ⑶首先,我十分爱读她的信,生动传神,宛如她自己在我眼前说笑一般。其次,我又发现她已能在琴键上奏出很好的曲子。原来,她已深深爱上了钢琴。我问她:早知今日,当初何必每次练琴都像要上断头台一般?她倒也答得爽快:“小时候你们根本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逼我上钢琴课。现在是我自己喜欢。”她还为自己找个亦师亦友的钢琴老师呢。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日女儿读书面之广竟超过我。一本台湾出版的关于汉奸梁鸿志的传记,竟看得娴熟,且还能与一位九十多岁的,当年也曾有经历汉奸之嫌的老先生交谈,③地述出她对此历史人物的独特想法和评价,令老先生十分惊讶。

(1)、请你从下面三组词语中给文中①、②、③三处选择一组符合作者表达要求的成语。
①A.不知羞耻 ②A.气急败坏 ③A.慢条斯理
B.厚颜无耻           B.七窍生烟         B.条分缕析
C.大言不惭           C.勃然大怒         C.有条不紊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2)、    作者理想中的“淑女”起码应具备哪些条件?读完这几段文字后你认为在作者的眼里,她的女儿可以成为“淑女”了吗?怎样理解当初“每次练琴都像要上断头台一般?”

(3)、⑵节“觉得女儿一下长大了”与⑶节是什么关系?女儿的变化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你概括一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 “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阅读《还愿》, 回答小题。

还愿

①我是研究心理学的。老伴王伍是个业余小说家,写了一辈子,钟情于他的笔头一辈子。

②这些天,我发现老头子行为举止有些异常,翻箱倒柜,乐此不疲。

③找什么啊,这么执着?

④通常情况下,他不告诉我的事,我是不干涉的。我们俩都彼此尊重对方的自由。见他找得这么苦,我才不得不发问了。

⑤“一张旧照片。对了,你见过的。 ” “早说呗。我帮你找找看。 ”

⑥很快便找到了。这是一张老照片,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10个娃娃的集体照。老王是其中的一个。背景有学校标志性的图案:五羊哺乳。

⑦我问他找出来干什么用? 他说,我想联系上他们。

⑧我算服你了,情种! 这是我给他起的绰号,叫了几十年了。你们都老得没门牙了,入土的入土、坐轮椅的坐轮椅……就算健健康康的,又有谁关心这几十年再无联系的同学? 况且还只是同上了小学一年级的同学。

⑨会有的。也许也有同学和我一样保存着这张照片呢?又或许,虽然不再存有这张照片了,但一见如故,知道自己是照片中的一个呢?

⑩互联网时代,这也在理,还真难说。可发到朋友圈里两天过去了,没有信息反馈。又两天过去了,还没信息反馈。

⑪我就揶揄他:别痴了,自个儿是情种,以为别人也是?

⑫可揶揄过后,我还真希望他能梦想成真。他出生在广州,可在那儿读完小学一年级后,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在南京的继父。这些一年级的老娃娃,就是他的故乡寄托也是他唯一美好的童年回忆吧。我也希望万能的微信真的万能! 因为工作忙,他一直没回过故乡。

⑬老头不死心。你不觉得追这个梦很美好吗? 我就不信会落空!

⑭美好是美好,但美好会逝去。都活到这把年纪了,人情也淡薄了,他以为所有人都会像他钟情于自己的婚姻伴侣那样永远对擦肩而过的任何人保持着一片痴情。你不就在那上过一年小学吗? 真是天下第一号情种! 我嘴巴不饶人。这也是给他打打预防针,真联系不上,别太失落。

⑮到第七天,终于有信息反馈了,真是通过微信联系上的。一个老太太发来了一张和他同样的照片,并说右起第三人就是她。她叫张楚鸣,现居广州。

⑯老头回信迅速:我叫王伍,和你靠着呢,右排第四位是我,现居南京。

⑰又过了若干天,居然联系到了六个人。其中一人留存着这张照片,其他三人记得有这张照片。

⑱老头子去照相馆翻印并放大了这张照片,并一一标明名字。张楚鸣说,那位女老师还在,她叫姚瑶,还健康着哩,也住在广州。老头子一听太高兴了,对我说,姚老师顶多也就大我们十来岁吧,她还健在,一点儿也不意外。

⑲这些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小伙伴们决定,金秋十月在就广州相会。我陪着“情种”飞去广州。出机场的时候发现一张举过头顶的小纸牌,上而写着“迎接王伍同学”。没想到的是在广州的张楚鸣等三位同学和姚老师居然都来了。那一刻,我和王伍对视了一下,虽未说话,但我能感到他心里的百感交集。

⑳聚会的人不多,也就五六个人,但凑在一起七嘴八舌,都成了话痨。从儿时嘴上无毛到如今满头白发,大家慨叹着、珍惜着。老头子几十年没讲过粤语,但慢慢说起来,仍很地道,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他。

㉑那张十一人的合影又被提起,原来他们都是排在班级前十名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姚老师对学生可好了,自掏腰包让大家留影。姚老师说,得感谢艳芳照相馆,照相技术全国一流,不然也不可能保存得这么好,惹得大家这么喜爱。张楚鸣又说,孙中山和宋庆龄在广州时都到艳芳照过相呢。

㉒参观母校当然是聚会的重头戏。姚老师带我们去了校史馆,这张照片被珍藏着,全班同学的升学照也被珍藏着,王伍痴痴地看不够。他的名字,档案册里赫然在列。姚老师说,王伍,你补充下个人档案吧。虽然只是小学,却更令人难忘。

㉓补充一下你日后的升学、步入社会的事业轨迹。王伍调皮地说,这敢情好,小学是最宝贵的时光,小百姓也能入青史,嘿嘿。

㉔他写好后递给我看:写了在南京大学读完大学又读研; 写了步入社会当上公务员,够简约的,一笔带过; 然后写了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的主要篇目我看完,对他会心一笑。

㉕哇,还是个大作家呢! 同学和姚老师都祝福他。大作家不算,就是个爱好。在他心里,只是想念他的同学、老师和故乡。他憨憨笑着。其实,他的公务员是从科长做起,到厅长,又到了副市长,直到退休。他没写。我发现,这次还愿的故事,也属心理学范畴,蛮有价值的。遂补记之。

注:揶揄:调侃、戏弄的意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