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
                                                                                                        李白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注释】①江夏:今武昌一带。倩公:随州名僧贞倩。汉东:今随州。此序中李白高度赞美古代圣贤谢安与名僧支循(支公)的交游,又极力称颂鲍照、江淹与名僧惠休的交往,以衬托自己与倩公交游的非同寻常。②起:(谢安)应(桓公)征召出山。③忝:辱没。④痗:忧伤。⑤紫阳先生:云游随州的道教大师紫阳道人。⑥隐化:委婉语,指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倩公一面                 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B、季梁大贤                    贤能之用(《隆中对》) C、生紫阳先生                寒暑易节,一反焉(《愚公移山》) D、写别意                      属予作文记之(《岳阳楼记》)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

(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李白与情公深厚情谊的一项是(   )
①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
②言归汉东,使我心痗。
③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
④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
⑤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
⑥思亲遂行,流涕惜别。
⑦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A、①②③⑥ B、②④⑤⑦ C、②⑤⑥⑦ D、③④⑤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领路

游睿

      天有些寒冷,女人站在街头不断跺着脚。远处,一个佝偻的身影正走过来。女人看见,那是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太婆,虽然上了年龄,但她的步子却显得有些匆忙,脸色十分凝重。

      “妈,我的新手机呢?”女人回过头,看见儿子正小跑到自己跟前。女人笑了笑,顺便抚摩了一下儿子的头,然后拿出手机说:“你看,妈不是给你送来了吗?”

      “怎么这么难看?”儿子接过手机,马上一脸的不高兴。儿子说:“我不是反复给你说了嘛,要新款的,这个款的早就淘汰了,你看看还有谁用啊?”

      女人又笑了笑说:“妈妈今天一大早就去给你买了,这就是最新的。”

      “你撒谎!”儿子有些生气了,“你不知道多去几个地方看看啊?”

      女人说:“好好好,是妈妈不对,你看,妈妈不是工作忙吗,所以才没时间去仔细逛。”

      “你把我当什么了?找借口!”儿子突然提高音量说,“下午给我送只新的来,这只我帮你扔了。”说完,儿子一挥手,那只手机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

      女人依旧带着微笑,她看见儿子转身跑开了。接着女人马上沿着刚才儿子抛出的弧线去找刚才扔出去的手机,女人很快就看见,手机被一只布满老茧的手捡了起来。这只手,就是刚才从远处走过来的那个老太婆的手。老太婆捡起手机,似乎没有看见女人,然后依旧迈着蹒跚而匆忙的脚步走了起来。

      女人急了,连忙小跑到老太婆面前说:“大妈,那手机是我的。”

      老太婆停住脚步望了女人一眼,说:“我知道是你的,被扔了,还要?”

      女人说:“我怎么会不要呢,小孩子不懂事扔了,我可舍不得,那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呢。您既然知道,就还给我吧。”

      老太婆皱了一下布满皱纹的额头说:“你真想要回手机?”

      女人说:“当然呀。”

      “我可以还给你,但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我现在要去一个地方,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走,你就帮我带带路吧!”老太婆颤抖着扯出一张纸,认真看了看说,地址是药王路二十三号。

      女人在这座城市待了多年,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她都历历在目。女人知道药王路并不远,女人依稀记得药王路二十三号好象是个什么单位的地址,但究竟是个什么单位女人却想不起。为了拿回手机,女人立即答应下来。

      接着,女人走前面,老太婆走后面。女人回过头,看见老太婆蹒跚的样子,就忍不住停下。然后女人扶着老太婆,老太婆感激地看了她一眼。

      “您走这么急,有事?”女人问。

      “嗯,有事。”老太婆依旧步子匆忙。走了几步之后,老太婆突然问:“你就一个儿子吧?”

      女人点点头,奇怪地看了看老太婆说:“那小子正读高中呢,成绩老提不上去。”

      老太婆说:“哦。”

      接着两人都不再说话。

      走了一段之后,老太婆突然放慢了脚步,最后她静静地站住了脚,一动不动地看着前方。女人看了看老太婆,顺着老太婆的目光,女人看到前方停放着一辆警车,车门打开着,一个年轻人被几名警察押了上去。年轻人蹭了几下,但被警察按了下来。警车的门最终关上了,然后启动,呼啸着走远。

      尽管车已经走远,但老太婆依旧一动不动地看着。

      “您怎么哭了?“半响之后,女人发现老太婆竟然泪流满面。

      “看到了吧”,老太婆用低沉的声音说,“刚才警察带走的年轻人是我儿子,我就那么唯一的一个儿子,所以从小我就惯着他宠着他。但是今天,他被判了刑,是死刑,我是来见他最后一面的。”

      “啊!”女人脸上顿时出现惊讶的表情。

      老太婆拿出手机,递给了女人说:“现在可以还给你了。”

      “你不是要我带你去药王路二十三号吗?现在就还给了我?”

      老太婆指着前方铁门上醒目的“监狱”两个字说:“我早知道,这里就是药王路二十三号,都来这里好多趟了。”

      “是的,药王路二十三号就是监狱,可是您既然知道,还要我带路?”女人一脸不解。

      “我是担心啊,担心你不知道这里!”老太婆说完,转身,蹒跚着走远。

      女人站在监狱前,愣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炸豆[1]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⑪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