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2年云南省大理、楚雄、文山、保山、丽江、怒江、迪庆、临沧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在贩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苦读到乐读

张明源

①读书有苦读和乐读。历史上苦读的事例很多,比如东周的纵横家苏秦,不分昼夜、苦读兵书。每当夜深人静,头昏眼花时,他就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清醒后又苦读;汉代政治家孙敬,爱好读书,经常苦读到深夜,每当疲惫不堪时,就用绳子把头发系起来,拴在旁梁上,继续读书。乐读的事例也不少。比如,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诗人韩驹也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说“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

       ②这两种读书的形式本应是互补的。现在人们多认同后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事半功倍。因为有兴趣,读时心无杂念,感受深,记忆牢,且流连忘返。

       ③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曾说:“幼对酷嗜小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此外,如果一个人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容易使知识结构畸形。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丈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得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④一个人要读自己“厌恶”或毫无兴趣的书;当然会觉得“苦”,但若不放弃地“苦”上一阵子,自然有所收获。尝到了“苦”的滋味也就会有了兴趣的萌芽,再“苦”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

       ⑤当然,苦读和乐读的境界和目的不同。“十年寒窗无人问”,苦读的目的是“一举成名天下闻”,既是为了自身求取功名、出人头地,更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过,无论是苦读还是乐读,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要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身本领或者自身修养,否则就成了典型的“书呆子”。

       ⑥“读书莫畏难”,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总是能够从读书中受益,从苦读达到乐读的佳境。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划线的“这样”具体指什么?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读书感受。(不少于50字)

举一反三
阅读《布 鞋》,完成后面问题。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箩筐,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阙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对联文化

【对联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分类】

    对联按不同的方法,可分成若干种类。按所用之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短联、中联、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

【美学价值】

一,形式美

①对称之美:

词性相对:“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来鸿” 对“去燕”。

平仄对立: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大致指现代汉语中的第三声、第四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大致指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第二声)。

②色彩之美:

喜庆的对联,都是用毛笔在红纸上写的。特别考究的人家是用金粉写在红纸上, 或者,先用毛笔写上黑字,然后再用金粉套黑字的边。

③书法之美:

楷书如坐,行书如走,草书如跑。对联上的字,尽量请书法写得漂亮的人写,既光门楣,又表示对未来恭敬之意。

二,内容美

①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②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元孙。

三,艺术美

A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B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对话春联】

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            ”。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见秋风起

    ①深秋,渐起的冷意使整个校园花草萧条,生命全无。飒飒秋风中,两株奇崛的古槐硬是挺着虬枝到现在,也再无还手之力地落个满地枯枝败叶。冬天未到,我早已佝偻了腰背,像一只僵硬的蚂蚁踟蹰着。

    ②“丁零零……”清脆响亮的电话铃声响起,一看,是妈。

    ③“天气转冷了,你衣服够吗?棉被厚不厚?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冷空气,下降10度,不够的话我明天给你拿来……”妈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通。

    ④“够了够了,你不用专门跑一趟了。”妈仍不放心地嘱咐了好几遍,才不舍地放下电话。

    ⑤从她的声音里我似乎能感受到她急促的鼻息,耳边萦回的叮咛撩动我隐约的遥想。我仿佛能看到此刻的她正拿起亲手为我新织的毛衣,铺平又叠起。其实远在异乡工作的我每年秋寒时都会第一时间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那些琐碎的唠叨如时光深处的温暖烙印,为我拂去秋寒,融化冬雪。

    ⑥记得还在读师范时,秋寒刚刚到达的一个大清早。我懒洋洋地拿着饭碗,不情愿地走出寝室。被迎面的寒风一吹,我浑身瑟缩,慢吞吞地朝食堂走去。

    ⑦下了楼,发现门口有两个熟悉的身影。走近了,却发现是父亲和母亲。父亲穿着那件洗得泛白的中山装,袖口的卷边已经磨破。他通红的脸上直冒热气,一双粗粝厚实的大手正凑到嘴边哈气。母亲的头发上沾满了细碎晶莹的冰霜,脖子里土黄的围巾衬得她的脸色有些泛黄。她把双手叉进棉裤口袋里暖手,肥大的棉裤使她瘦小的身躯看起来更加单薄。他们的身旁支着一辆28寸的加重自行车,一边的脚踏上扎着一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车子不堪重负似乎将要倾倒。

    ⑧“你们怎么来了?”我赶忙把母亲拉到一旁的桂花树下低声询问。父亲在一旁笑盈盈地望着我,眼里却盛满疑惑。他们哪里知道,他们这身乡下人的打扮在这县城里有多扎眼,我真怕会有同学看见。

    ⑨“这不你爸昨晚看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冷空气,怕你冻着,一大早就赶来了。”母亲边解释边伸手去解蛇皮袋,里面装满了我的衣裤鞋袜。“还有你最爱吃的土酱炒冬笋肉片,天冷要多吃点!”母亲又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保温杯塞到我怀里。

    ⑩我一边应声一边催促他们赶紧回去,父亲便骑上车带着母亲回家。我一看表:才7点整,而他们却空肚子骑了15里路,把掌心的温暖捎带到了我的手里。我愣愣地站在那儿,嗓子眼儿被哽住。捧着温热的保温杯,我在桂花树下泪流满面。父母亲每天夜晚为我看天气预报,牵挂着他们一辈子也不放心的儿子,而我却忘记了问候一声右手还植着钢板的父亲和惧寒的母亲。

    ⑪想起“气象先生”宋英杰接受电视采访时说的一个故事。

    ⑫家住北京的他看完电视后,寝不安席。他拨响了远在武汉的儿子电话。告诉儿子寒流快到武汉,嘱咐儿子注意保暖,要不就寄点衣物过去。儿子在那一头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挂了电话。他准备再拨时,哈尔滨的母亲打来电话,关切地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没有?”他来不及答话,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喷嚏。母亲急了,唠唠叨叨地说了半天“责备”的话。她问母亲那边天气,母亲说:“雪还在下呢。”

    ⑬他愣住了,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记了北风起处的哈尔滨和自己的母亲。

    ⑭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都是自上而下的?在秋风起时,父母常常惦记着远方的儿女,而我们却忘记了去关心下独守家中年迈的双亲。父母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灯,照亮黑暗,驱逐寒冷。而生活在融融爱意中的我们是否能用及时的问候抚慰他们,让他们的心远离寒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那双手

韩继亮

①算起来,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记忆里十分清晰,特别是他那双手在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

②那是一双典型的农民的手。手背青筋暴突,手掌满是老茧,手指虽然不太粗壮,但沟壑分明,劳作的痕迹布满指尖。爸爸就是用这双手和妈妈一起历经风雨,把我们姐弟七个养大成人。

③我刚记事时,家里还有一点儿自留地,爸爸每天天不亮就从炕上起来,利用生产小组上工前的时间打理自留地的庄稼。我们家孩子多、劳力少,粮食不够吃,自留地的收成关系着全家人的温饱。晚上收工了,爸爸又直接去了自留地,间苗除草。为了一家人的温饱,爸爸起早贪黑,那时我从来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④那时候,我家有十几个菜畦。大白菜是菜园里的主菜,夏末播种,秋天一遍遍间苗、浇水、施肥。我印象最深的是施农家肥。爸爸把粪晾干、发酵,然后挑到菜畦头,在菜根旁刨一个坑。他用一个破碗将肥料投放到坑里,有时着急了就直接用手抓,一点也不嫌脏。这些活儿都是晚上收工后摸黑干的,爸爸早已轻车熟路,做得干净利落。

⑤家里的各种工具不到实在不能用的地步,爸爸从来不会一扔了事,总会用他那满是老茧的双手,将那些工具修修补补。夏天的晚上,爸爸每天都会把所有怕雨淋的家什,收拾进厢房里或者盖好,这时候就听到房内传出“铮铮”的磨镰声,或者修补扁筐的敲打声。这声音唱出了父亲的希望,也种进了我的心里。

⑥难度最大的活是从深深的水坑中打水浇菜。爸妈站在水码头两边的炕坡上,他们的双手拽着拴在水斗上的两根细绳,一会儿弯腰将水斗舀满水,一会儿起身将水斗荡起,他们的身体前仰后合、协调飘逸,就像风摆杨柳。水斗在爸妈手中绳子的牵动下,荡来荡去,将水准确地泼到码头上,徐徐流入菜畦中。站在一旁的我摩拳擦掌,总想试一试。爸爸就手把手地教我,告诉我如何不被绳子磨手,两只手前后如何配合,身体如何协调这是爸爸对我最有耐心的时刻,爸爸握着我的一双小手,让我感受着怎样用力。爸爸那双大手厚实而坚实,隔着那厚厚的老茧,我分明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⑦就这样,大概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就能够和爸妈配合打水斗了。当时我别提有多自豪了,成就感满满的,也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⑧但我最难忘的却是学游泳的经历。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游泳,也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学会的。夏天,火辣辣的热,村南水坑是消暑的胜地。那是我第一次下水,跟着爸爸一脚一脚地小心地往前走,水底泥滑,水波力大,我摔了好几次,在水里惊慌失措。水齐腰了,爸爸就一个猛子潜入水里,好久才在远处冒出来。爸爸看到我羡慕的神情,游回来用他宽大的双手托起我的身体,我不再惊慌,像一条鱼一样浮在他的手上。跟着爸爸的指令,我来回游动起伏,上下翻腾,渐渐地从他的手上游了出去,越游越远。

⑨爸爸那双手教会了我很多。虽然多年以后,除草施肥不再是我谋生的需求,家里的工具坏了再买,打水斗的技能也不再使用,但是那满是老茧的双手忙碌的影子,如在眼前,那双手所折射出的劳动者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我。

⑩茫茫人世间,有无数这样的双手一直在前面不辍劳作,相扶着他们的后辈,不断前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