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文学为“中国梦”助力
                                                                                                                                          何建明
        ①曾几时,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吹暖了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春风吹拂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腑。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更加心潮澎湃。毫无疑问,文学应当为我们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讴歌与助力。
        ②文学作为文化繁荣和提升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一环,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与经济、科技、民主、法治等一样,很直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文学能够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干工作、干事业的激情与情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学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多地表现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体现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的伟大创造,以文学的力量为13亿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③文学因此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主流意识并不是一种脱离群众、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与时俱进、与国家和人民同进步的价值观念。实现“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所在、意志所向,对于文学来说,就需要作家的创造有主流意识,反映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进行伟大创造的精神。对于文学写作而言,无论是赞扬真善美,还是针砭假恶丑,都是增强主流意识,发挥文学正能量的体现。文学有其独特社会功能,一部好的书能够影 响一代人,而一部坏的或不健康的作品,也能抵消许多正能量。因此,凡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中国作家,都应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惜我们的真情与真力。
        ④文学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形式,提高审美的评判价值。无论是表现社会和国家的题材,还是反映个体情感和生活的题材,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只要能给读者以共鸣、激励向上,就是发挥了作品的应有能量。文学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社会影响力。除了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散文、影视等也都是表现正能量的极好艺术形式。除了重视图书这一传统载体外,还应当关注电子数字、网络平台的影响力,重视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视、电影、戏剧后的二次影响力。只有全方位、综合性地运用文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应有的功效。
        ⑤文学因此也需要发扬新学风、新气神。时下,相当多的作品浅薄、粗俗、水分多,这与作家自身的能力、知识和素质不够有直接关系。文学创作不是一般性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精神行为,作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水平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习近平同志说:“国家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本领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作家们需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大的清理和更新,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土壤中挖掘和吸取营养,认认真真写作,而非随心所欲地码字。文学要出精品,出人民满意的作品,就需要作家动真情出真力,方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②段,回答问题。
①解释文中画线词“正能量”表达的意思。
②简要分析文学为什么能够助力“中国梦”?

(3)、阅读选文第⑤段,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4)、通读全文,概括出文学助力“中国梦”的途径。

举一反三
议论文阅读,回答1-3题。  

从拴象说开去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  雨

                                                                                                邓荣坤
         灰濛濛的天空,飘洒着细柔柔的雨,叩醒了九月季节里那一株寒意,于是寒蝉不再哭泣;有加利、木麻黄皆缀上了晶莹的雨珠,祭悼它的衰老。
秋,踩满径的落叶而来,也带来濛濛雨。
        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象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
        走在街道上,蕈(xùn)状的伞,一支一支地撑起,似荷叶撑起圆滑的雨珠那般的安逸。灰蒙蒙的天际,望不远的景物,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秋风吹起了木麻黄上的雨珠,纷纷地打在身上,湿透衣襟,一股凉意便悄悄爬上心头。
        走在小路上,海的呼吸在遥远处可以清楚的听到。
       雨中的海,蒙蒙的一片,似缀满晨雾般的令人感到朦胧。汹涌的波涛,雪白的浪花,以及在雨中急于找栖息之所的野鸽,为我眸子平添一抹淡淡的秋愁。
        秋,是一个缀着西风的季节。
        仙人掌在庭院中耸立,雨珠打在它的身上,不留下一点痕迹,便滚落泥土中;而那吐着丝丝红蕊的小花,却在风雨中挣扎着生命的延续。
        秋风秋雨,带来的是生存的考验。如今窗外仍飘着潇潇细雨,不知家乡那棵年轻的向日葵,是否仍然无恙。
        惦记着。深深的惦记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爱是成长的必修课

桂从路

    ①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常常令人感动不已。女友患病3年不离不弃,病床前举办婚礼;洪水中坐在屋顶歇息的年轻人,原来一直在救助他人;车祸发生后血库吃紧,全城接力献血……爱是沟通人心的桥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足以温暖人心。

    ②说到爱,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但似乎又难以用语言表达。古往今来,我们给这个美好的词汇注入了许许多多的内涵。哲学家将爱视作“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渴望”,心理学家定义爱为“人与人间抛弃恐惧、不再戒备的信赖关系”。在文学家笔下,我们能从父母的背影中理解什么是亲情,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中读懂一份倾慕。虽然“什么是爱”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都包含了一项起码的内容,那就是一种关怀与给与,一种对他人真诚而无私的关心。

    ③对爱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对爱的追求却始终如一。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先贤就讲“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涵养一颗仁爱之心,这是君子的德行,也是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写照。刚刚过去的开学季,不出意料被各种开学致辞刷屏。高校校长的寄语,无疑是新生收获的第一笔财富,而在跋涉未来的行囊中,不少人都会把“学会爱”纳入其中。历史背景、时代条件早就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学会爱”“追求爱”依然是师长们的谆谆教诲,成为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

    ④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爱是最好的滋养,用爱浇灌,就能让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拔节生长。现实中,一些人信奉精致利己主义的处世哲学,将“学会爱”视作无用的心灵鸡汤;有的精于算计、衡量得失,面对选择时不是“听从内心”而是听从利益,这些功利心态往往会滋生焦虑、走入误区。有得有失、有风有雨,这是生活的常态。唯有心中始终深爱,才能经风历雨收获内心的平和;唯有对世界充满善意,才能懂得与其抱怨不如奋斗的道理。

    ⑤心中有爱,方能走出开阔的人生。经由时间检验的爱,才能历久弥新。它不会因为生活的平淡而辜负了生机勃勃的生命,也不会因为道路的坎坷而迷失了内心的渴望。在这一点上,陆游可以说是充满爱的人。对爱情的追求,让他笔下的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读来格外刻骨铭心;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让他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名句;笃定对国家的热爱,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尽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对他人、对自然、对国家的爱浸透一生,每每读到陆游的诗句,依然能够感受到穿越历史烟云的力量,给当代人以启迪。

    ⑥心中有爱,方能成就大写的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年轻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挺身而出,为民族独立甘洒热血。今天远离了战火,但甘于牺牲奉献的大爱依然延续。灾难来临时义无反顾的人民子弟兵,32年守卫孤岛无怨无悔的王继才,汽车失控后一把推开学生,自己却身负重伤的“最美女教师”……每一个凡人善举的背后,何尝不是人性的彰显、爱的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心中没有对事业的爱、对国家最真诚的爱,如何能够锻造出中国人的脊梁?

    ⑦海伦·凯勒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将一生献给了聋哑人事业,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曾这样写道,“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成长在当下的年轻人,也不妨做一个像她那样有爱的人,温暖着他人、改变着世界。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09日19 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