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驳“金钱万能”
        ①莎士比亚在他的《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有一段如下的描述:“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不,是神哟!我不是徒然向它祈祷,它足以使黑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善良,衰老变成年少,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
        ②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引述莎翁这段台词。的确,这段台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私有制社会中那种金钱统治一切的可悲现象,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居然还有人在喊“金钱万能”,拜倒在孔方兄的脚下。金钱真的像某些人所想的那么“万能”吗?
        ④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有多少优秀儿女,他们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的气节,正如方志敏所说的:“共产党人不是金钱所能打动的。”
        ⑤新中国诞生前后,有多少志士仁人,他们身居海外,一心报国,___________(抛弃  失去)了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视金钱如草芥,为自己的祖国献上了一片赤子之心。这种眷眷爱国心,拳拳报国情,哪里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⑥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又有多少在各自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们,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报酬,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忘我工作,他们这种精神难道是金钱能够买到的吗?
        ⑦诚然,也应当看到,确实有一些人在“金钱万能”思想的腐蚀下,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有的为苦心经营个人的“钱袋”,损公肥私;有的为了攫取金钱,不惜失人格、国格;更有甚者为金钱竟违法乱纪,铤而走险。列宁说过:“做事就是为了金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叫喊“金钱万能”,甘做金钱奴隶者,其头脑中利己主义在恶性膨胀,如不悬崖勒马,幡然悔悟,最终难免落得个手袋镣铐,身陷囹圄的下场。
        ⑧马克思说过:“从做生意和金钱中解放„„也就是现代的自我解放。”让我们对那些还在高喊“金钱万能”的猛击一掌,莫再做金钱的奴隶,珍惜比金钱更宝贵的时间和青春吧!

(1)、第⑤段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主要揭示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第⑦段中举例论证了什么?

(4)、这篇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下题。

“忙”的错觉

       “忙”会给人一种错觉,误导你的生活甚至人生。

        “忙”的人往往让人感觉他的重要性非同常人。在生活中,影响力大的人才会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或者风风火火。许多人都要找他,许多事都等着他来办,这样的人难道不重要玛?他自己这么想,别人也这么看。

       而在人们的感觉中,重要的人往往就是成功人士,起码已接近成功。有一种说法是,忙碌已经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忙”成了成功的一种派头,一种符号。我们在捧人的时候,常以“忙”作为恭维:“你可真是个大忙人!”不管忙不忙,这话总是爱听的。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爱摆一副“忙”态,爱作“忙碌秀”。好像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演过这么一个小品,说有人借了一部BP机,请邻居每天呼他几遍,以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显得自己朋友多、人头熟、事业火。

       “忙”除了会给人带来轰轰烈烈的假象,也会给人带来思维上的错觉。例如,很少有人会把瞎忙当作“碌碌无为”,也很少有人会把浮躁、虚张声势,看做是对时间和生命的一种浪费。也有许多人以为,这辈子“忙”过了,就是努力了。不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努力不努力在人,成功不成功在天。于是,回首往事,从“忙”中得到安慰,因为“忙”而无怨无悔。

       “忙”会有一种充实感,但这种充实感也会欺骗你。这种充实感会让你忘掉烦恼,忘掉心中的不快,起到一种麻醉作用。有的人甚至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忙碌虽可以缓解你的痛苦,但坏处是,它并没有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你其实是在逃避现实。逃避的结果是你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小的烦恼与痛苦过去了,可能会有大的烦恼与痛苦等着你。这和听相声找乐一样,出了剧场,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这话点到了头脑的作用。忙与闲这两头,哪一头沉了都可能会出问题,两者必须协调、平衡。(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招聘考试

    ①我想去的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因为业务需要,这个公司正准备招聘四名中国高级职员担任业务部、发展部主任助理,待遇自不必言。竞争是激烈的,凭着良好的资历和优秀的考试成绩,我_______(幸福;荣幸;光荣)地成为10名复试者中的一员。

    ②公司的人事部主任戴维先生告诉我复试主要是由贝克先生主持。贝克先生是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家,从一个报童到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且,他年龄并不很大,据说只有四十五岁上下。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紧张,一连几天,从英语口语、广告业务及穿戴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以便顺利地“推销自己”。

    ③考试是单独面试。我一走进小会客厅,坐在正中沙发上的一个老外便站起来,我认出来:正是贝克先生。“是你?!你是——”贝克先生用流利的中文说出了我的名字,并且快步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了我的双手。

    ④“原来是你!我找你找了很长时间了。”贝克先生一脸的惊喜,激动地转过身对在座的另几位老外嚷道:“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⑤我的心狂跳起来,还没容得我说话,贝克先生把我一把拉到他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说道:“我划船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昆明湖中,要不是这位年轻人就麻烦了。真报歉,当时我只顾看女儿了,也没来得及向你道谢。”

    ⑥我竭力抑制住心跳,抿抿发干的嘴唇,说道:“很抱歉,贝克先生。我以前从未见过您,更没救过您女儿。”

    ⑦贝克先生又一把拉住我:“你忘记了?4月2日,昆明湖公园……肯定是你!我记得你脸上有块痣。年轻人,你骗不了我的。”贝克先生一脸的得意。

    ⑧我站起来:“贝克先生,我想您肯定弄错了。我没有救过您女儿。”

    ⑨我说得很坚决,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忽然,他又笑了:“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_______(坦率;诚实;聪明)。我决定:你免试了。”

    ⑩几天后,我幸运地成了这个公司职员。有一次,我和戴维先生闲聊,我问戴维:“救贝克先生女儿的那位年轻人找到了吗?”“贝克先生的女儿?”戴维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接着他大笑起来:“他女儿?有7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其实,贝克先生根本没有女儿。”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要命的书

    ①我常常怕枕边摞得高高的书掉下来,把我砸个半死,甚至一命呜呼。

    ②这惧怕由来已久。小时候家里房子小,墙上钉上两根铁扦,架上块长木板,书一摞摞地堆在上面,顶到了屋顶。我们个子小,须站到桌子上才能够到书。书平放着,只能看到切口,看不到书脊,就一本本抽出来翻。书本来就不多,抽完一摞就记住了名子,单看厚薄就知是那本书。只是在抽底下的书时,用劲一拉,整摞书便扣在脑袋上,落得个灰头土脸。要是给函装的书砸了,头上肯定会起个青包。那函多是爸爸自己做的,不用硬纸板,用的是木板,耐摔。父母吵架,并不动手,妈妈的火上来了,会用木棒将木板子掀起来,只听轰天的霹雳过后,那些书便从天堂被打到地狱,残鳞败甲落了一地。这是绝招,老头子只好耐着性子一本本收拾,一张纸片都舍不得丢,收拾完了,气也消了,看着自己这些久经考验的命根子,发呆。

    ③待我上了大学,在图书馆陡然见了那么多好书,都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皓月当空的古今圣贤的作品,就一本本往屋里搬,借只能借 3 本,啃得动的立刻啃掉换新的,啃不动的就多留几天,搁在枕边伴我入梦,真盼着夜里一缕精魂袅袅飘入灵府,通我心窍,启我智慧,让我通体发光,可惜,让我通体发光的还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了书店,见到这些啃不动的书立刻买下,还掉公家的。不多时候,床上便摞满名著,特别唬人,我乐的是我终于有了这些耐用消费品,现在放在这里,更像是我的睡床之宝、知识权威,不仅让我静穆庄严,也引得不少人纷纷在床头立起知识神龛,每夜临睡前翻上几翻,算是拜了大礼,像是基督徒饭前的祈祷。然后找上一本好看的过瘾。这些书依旧威严地躺在那里,而且越摞越高,我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个个都可敬可爱,却又不知道怎样去获得这些书的青睐,既不用功,又想个个都爱,不可能的事。读到天花乱坠,醒醐灌顶的时候也有。这时,就痴痴地想个不休,觉得自己做了这些书的主子,很神气了几天,争论时底气也壮。可过不久翻到让我开窍的地方,竟又是山重水复,雾气茫茫,不觉呆了,不知是我错了,还是这些大师老奸巨滑,戏耍无知顽童。久而久之,我们也不敢造次了,有文字处多留住眼,有可想处多定些神。书多没处放了,就与同学一道去建筑工地,每人偷一块脚手架的长木板,白纸包好架在床上,将这些书供奉起来。哈,那真是知识的银河,璀璨的群星,他们主宰着知识的星空,我们须仰视才看得见。

    ④毕业时,大包小包多是书。虽听说有人大发牢骚,说书又重又沉,可真正把书卖掉的并不太多。对着提着麻袋收书的小贩,他们都很吝啬,常让小贩扫兴而去。一位即将奔赴沿海经商的同学,恋恋不舍地将一本本书精心放在箱子里,我还从未看到他这么珍惜书。那里面有一套几乎全新的黑格尔著作,特别扎眼,国内出的译本几乎他都全了。他抚摸了许久,最后还是说:“老黑,走吧”。那神情像是和黑格尔商量一同下海。

    ⑤如今,我还是掉进了文字之海。整日满眼都是字,书是越读越多,头发是越读越稀,眼是越读越坏。读完了就把字拿来卖,依旧是书生的那一点点能耐。只是经过的事变成的字,如焊进脑子里,不像在海中游乏了,上岸抖落一下便抖尽水珠。这是肉中的血,汗里的盐,想抖落也抖落不掉。看看别人入这海,入那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也时常乱自眼来,恨从心生,恨这些劳什子的书强行让人选择一条出路玄远的生活方式。可恨到晚上,头一靠床,手就不自觉地拿起一本书,读下去,读下去,便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⑥东坡先生有喻,南人识水而不溺,北人入水则沉底。识得书性,入得字海,也算有海可入。有舟楫之便,击水之乐,狗刨几下,也淹不死,何必舍筏登岸。

    ⑦看来,那高高摞起的书还是把我砸中了,而且砸得服服贴贴,欲罢不能,这要人命的书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