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快递
                                                                                                                                           梅子涵
        ①现在都喜欢快递。一封不重要的信,一份有点重要的合同,一包盼望读到的书,一盒扬州包子,一袋山西枣子,都会快递而来,弄得门铃不断,喜气洋洋,很像成功人士。我不但有快递,而且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多到五六个,喜气洋洋得有点手忙脚乱。
        ②有一天我在书房看着书睡着了,没听到门铃声,没听到送快递打我的手机,当时手机设置为会议状态。不过当电话再次打来时,我醒了。“你在家吗?”声音很恼怒。“我在啊。”“你看看我打了多少个电话给你!我打到现在没有停过!”很恼火的声音在喊。“你是谁啊?”“快递!”他都是喊的。“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睡着了,没听见。”“你们上海人都不接电话的!”“上海人都不接电话?刚才是没有听见。”“你不要说了,你现在下来!”他大喊着,声音非常响,已经无礼得“不成体统”,任何一个收快递的人听见都不可能按得住性子了。我的火“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我飞快地下楼。我要去问问他想干什么,他这是在送快递还是准备拼命?二楼、一楼,我飞快地走,我极力地压制自己的怒火,不让它蹿成歇斯底里。二楼、一楼,我走得快,结果火竟然也被我压得快,散得快,等我开了大门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火了。从三楼到一楼的过程,我把自己锤炼了一次。我不想吵架,没有意思,歇斯底里会不成体统。但是那个大喊的声音想吵,他站在门口,他的脸上只有火!“你好,”我说,“很对不起,我睡着了,没有听见。如果听见我怎么会不接?”我还说了别的话,表达歉意,也想表达友好。可是他的气不消。最后,当他把一包书递给我,把签收单扔给我,喊叫着对我说“你签名”的时候,我锤炼了的克制又一次被粉碎,火“腾”地重新蹿上来!“我不会签的!”我大叫。“你打电话给你们老板,让他和我说话!”我大叫。我也歇斯底里了,锤炼的成果很容易被扔弃,我歇斯底里的时候哪里像个教授!只要歇斯底里,那么人人就都会是一个样子。
        ③他说他不要签收单了,跳上助动车开了就走。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我站在门口大口喘气,整个上午乃至整个下午的日子,仿佛都已毁坏。我没有回到房里,而是去追那团烈火了。我像一团烈火似的去追他,我自以为是地要让他向我道教。我心里的怒火就像是脚底的轮子,可笑极了。我们的小区很大,可是我竟然追到了他。他已经到了另外一家的门口,他的助动车停在樟树下,他正在和这一家的女主人吵架。我幸灾乐祸地说:“你看你,刚才和我吵,跑到这儿又吵,你很喜欢吵架?”他没有理我,有些沮丧地回到助动车前,上了车。他也许也在懊悔:我怎么又吵了。
        ④这时,我看到他的头上有好多的汗。他被晒得很黑,其实他大概只有二十出头的年龄。二十出头的时候,我正在一个农场当知青,也被晒得很黑。那时,我不能再读书,他现在也读不了书,干着这样一份按人家门铃,打别人手机,可是别人却可能没有听见的职业。我用手擦擦他额头上的汗,说:“你热吗?”怎么会不热?他没有避开我的手,猛然流泪了,大滴地落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父亲在抚摸孩子。他的年龄应该比我女儿还小些,是应该叫她姐姐的。女儿正在法国读书,而他呢,骑着助动车,把一包我喜欢的文学书给我送来。我有些难受起来。我摸摸他握着车把的手,说:“我刚才态度不好,谢谢你为我送快递。你一个人在外面工作,要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放心。上海人都很感激你们的!”这么说着,我也流泪了,觉得温暖。心里涌满了情感和爱的时候,人人也都会是一个样子。
        ⑤这个上午没有被毁掉,被我们挽救了。他离开的时候说:“我走了。”我说:“你骑得慢一点。”我们竟然有些像亲人告别。后来,他又来过一次。他有点害羞地站在门外,我说:“是你啊,你好吗?”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他。我很想他再来为我送快递,我会说:“是你啊,你好吗?”

(1)、根据语境,分别用三个词语形容下面两句话中的“样子”。
①第②段最后一句“只要歇斯底里,那么人人就都会是一个样子”是怎样的一个“样子”?
②第④段最后一句“心里涌满了情感和爱的时候,人人也都会是一个样子”又是怎样的一个“样子”?

(2)、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火”,但写法有所不同。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①我的火“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从词语角度)
②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从修辞角度)

(3)、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连贯的话,具体表现文中画线处小伙子内心的懊悔。(60字左右)

(4)、读完本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

    美国加州有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2003年的冬季大征兵中,被依法选中,即将到最艰苦也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

    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军事基地呢?”

    爷爷说:“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海湾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呀。”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海湾地区呢?”

    爷爷说:“你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总部,另一个是被派到前线去参加作战。如果你被分配到总部,那又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我不幸被派往前线参加作战呢?”

    爷爷说:“那你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年轻人问:“那我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爷爷说:“也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只负了点轻伤,没有任何生命危险;另一个是身受重伤,危及生命。如果只是负了点于生命并无大碍的轻伤,那又何必过分担心呢?”

    年轻人问:“那我要是不幸身负重伤呢?”

    爷爷说:“你同样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呢?”

    爷爷听后哈哈大笑着说:“那你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这位爷爷一定是位智者,他已经深深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枯荷有意

王宏启

    ①进入玄武门,路左一侧,是一片荷池。瑟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催来了寒霜,剪破了夏荷的新装,让日渐消瘦的荷叶变得枯萎残破。

    ②老师说:“就在这儿坐一坐,看看枯荷吧。”

    ③周末,徐老师从苏中宝应来南京看病。我提出到医院附近的玄武湖走走,散散心。

    ④清澈的湖水,西斜的秋阳,衬托着一片片被岁月打磨的荷叶。弯折的茎、低垂的头,宛如沧桑之后的静静反思。

    ⑤老师问:“还记得李商隐的诗句吗?”“您是说‘留得枯荷听雨声’吧?就这一句,您曾经足足讲了一堂课呢。”

    ⑥我约略懂得老师此时的感慨。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和同学们,响应号召,打起背包,高举红旗,唱着激昂的歌曲,从省城南京奔赴水乡宝应,成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⑦徐老师就住我家,接受我母亲的再教育。当时,我母亲是大队的党支部委员、妇联主任,却不识字。于是,我们家成了有趣的家庭学校。白天,我母亲教她识庄稼、干农活。晚上,煤油灯下她教母亲和我一起识字写字。

    ⑧记得有一年冬天,生产队兴修水利,每个知青分得一段沟渠,标准和农民一样,宽三米深两米。徐老师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四左右,站在渠底,根本看不见她的头,她却一锹一锹挖出湿重的淤泥,艰难地举过头顶,再甩出地面,有时一长串泥浆会从她的头顶一直流向她的脸、她的全身。母亲看到徐老师的狼狈相,实在不忍心,常常过来帮她完成任务。一年后,由于村办小学缺老师,在母亲极力推荐下,徐老师成了代课老师。几年后,徐老师从村小学调入乡初中,又调入城郊中学,再调入县中。记不清是哪一年的秋天,徐老师和一位当地的老师成了家。

    ⑨面前的枯荷,令我想起四十年前徐老师讲枯荷听雨的情景。她专门选择一个雨天将我们带至池塘边,现场讲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四十年后,面对眼前的枯荷,她却沉默不语。老师满头白发,就像这些枯荷,它们虽也曾织出色彩斑斓的梦,可大多把绚丽和激情留给了昨天。

    ⑩此时我想,一株长在淤泥里的荷,经历了春的萌发、夏的茁壮、秋的丰硕之后,留给冬季的已是满塘枯荷。然而,枯荷在凝寒的秋水中却风骨依旧,坚守着本性中的韧性与坚毅。枯荷虽败,那长在地下的茎,正浸润着节气,承载着生命的重负,孕育着下一个新的开始。雨打残荷,那是在演奏生命的旋律;枯枝蘸水,那是在谱写崭新的乐章!

    ⑪临走时,我和老师不约而同地又回望了一眼池塘里的枯荷,那简约的枝干、别致的线条、自然的姿态,契合着天光水色,呈现出特别的美。真可谓:生而为荷,枯也有意。

(选自《扬子晚报》2017年12月7日B03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①“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B)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摘编自《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文明之花长开

李斌

    ①古人言:“风有厚薄,俗有淳浇。”社会风俗的改易、文明风尚的养成,遵守怎样的规律,又有怎样的经验可循?

    ②一种新风尚犹如一颗种子,历经岁月洗礼方能枝干遒劲、苍翠挺拔。以生态文明为例,砍树容易造林难,改变人的观念和习惯更难。但是,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从一棵松发展到百万亩林海的河北塞罕坝林场,60多年接力植树造林的山西右玉,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转变的 内蒙古库布其,这些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的地方,同样创造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经验。在经年累月地 增绿护绿中,干部群众养成了视林木若生命的生态文明观,建立起以绿色发展为己任的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成为装点祖国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③的确,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相比物质文明进步而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既需要重视方式方法,也考验定力耐力。近年来国家正全面开展创文运动,其难度最大的地方则是让习惯符合文明、让文明成为习惯。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个人而言,这种“文明”体现在对“习惯”的约束上。无论是保持环境卫生中要求大家不乱扔乱吐、推动垃圾分类,还是维持交通秩序时要求大家不乱闯乱停、车辆礼让行人,其实都是一个帮助市民转变生活习惯,让习惯符合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能得到良好坚持,那么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让文明变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然则这个过程必定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及足够的定力与耐力。这其中,人的能动作用尤为关键。从蛮荒到开化,从落后到先进,在时间的催化过程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最具决定作用的酵素。与此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善于“两手抓”,推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④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弘扬新风尚,改易旧习俗,治标与治本皆不可忽视。比如作风建设,既离不开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整治行动,也离不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劲,否则就可能功败垂成。古人总结得好:“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境界。

    ⑤文明风尚养成,快慢结合更有效。绿色出行在中国社会刮起新风潮,共享单车犹如一夜春风般,数以万计地遍布中华大地。然而当潮水褪去,堆积如山的废弃共享单车却成了新的环保问题。让我们不禁问低碳出行的生活新风尚在中国社会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蔚然成风?毋庸置疑的是绿色发展方式,正成为国际社会生活新风尚。这是应该予以肯定和赞扬的。也应看到,“变成法易,变世风难”。难就难在移风易俗最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因此更要强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全方位发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倡低碳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理念,时时处处推广这种新风尚,就是为了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生活成为人人的生活方式。

    ⑥“风气之变必以渐也”。涵养时代风尚、建设精神文明、锻造核心价值,应固本培元,激浊扬清,与时俱进。正如马克思所说,“再没有什么比利用时间和机会更能促进我们事业的兴旺”。切准文明风尚的快慢规律,在常和长上走心入脑、润泽灵魂,定能让文明之花长开,精神之河长清。

(选自《人民日报 》2019 年 08 月,有删改)

阅读《守护苍生》,完成问题。

守护苍生

    ①2020年1月18日晚,腊月二十四,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正当春运,去武汉的车票早已卖光,事情紧急,颇费周折他才挤上G1102次列车,在餐车找了一个座位。

    ②他走得非常匆忙,羽绒服都没有带,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接到请他紧急赶到武汉的通知,他就感觉此行不同寻常。尽管疲惫,他还是打开电脑,仔细研究每个材料和文件。

    ③还有4个小时才到武汉,钟南山不时看一看手表。实在太困,他在低矮的座椅靠背上仰头睡了一下。火车上,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是那节车厢里唯一的老年人。

    ④深夜时分,钟南山抵达武汉。

    ⑤在会议中心住下,钟南山的神经仍是紧朋的。武汉出现的病例让他高度警惕。这一路奔走,如同在梦境中穿行,不只是空间在跨越,时间似乎也在这个时刻恍惚。

    ⑥17年前那场令国人记忆深刻的抗击“非典”战争中,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那一年,疫情在广东突发,不久,北京等地也开始出现。病人接触过的人倒下了,医生护士也不能幸免。一时谣言四起,人们开始抢购罗红霉素、板蓝根、醋…….这一次,武汉的病人症状与“非典”既相似又不一样。他判断,两者相比,尽管有很多同源性,但应是平行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病毒。这种新型病毒到底有多危险,会怎么变异,他并不了解。这正是他忧虑的地方。

    ⑦一夜难眠,等来天亮,钟南山早早投入到实地调研当中。窗外,树叶落尽,枝丫光秃,凛冽的北风刮过街巷。前天、昨天、今天,每天情况都在变化,两天内确诊了139例,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还有医务人员被感染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⑧历史似乎在重复,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现了。面对电视观众,钟南山再一次说出了真相,他郑重公布:“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⑨事态急剧发展,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爆发式增长,武汉“封城”,全国各地的人们关在家里,不再相聚欢庆,不再串门拜年。

    ⑩中央沉着指挥,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打响,保卫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⑪1月29日,大年初五下午,一直没停歇下来的钟南山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他领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与武汉前方的广东医疗队ICU团队进行远程视频会诊,5个危重症患者出现在大屏幕上。会诊室里,他坐在中心位置,通过视频察看患者病情, 讨论对策。关键时候,他怕ICU医生听不清他的话,摘下了口罩……这次会诊持续了6个多小时。

    ⑫30日早上6点,钟南山要赶到北京参加全国疫情防治策略座谈会。在前往机场的车上,他与到访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利普金探讨疫情;在飞机上,他确定了几个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下了飞机赶往会场的车上,他接受了北京卫视记者的专访;到达目的地下车后,他大步流星直奔会场……

    ⑬座谈会在中国疾控中心召开,李克强总理亲自参加,就进一步加强科学防控疫情听取专家意见。总理进入会场,对专家说,本该与大家握手的,但按你们现在的规矩,握手就改拱

    手了。会议结束,李克强总理与专家们告别,他特意走过来对钟南山说:“还是握一次手吧!”

    ⑭会议结束后,钟南山又赶回广州,为另一批广州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送行。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像军人开赴前线一样开赴武汉,虽不能说是生死诀别,但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平安

    归来?这些白衣战士有的是钟南山的学生,有的是他的同事,他得细细叮嘱。他对他们说:“你们是去最艰苦的地方、最前线的地方、最困难的地方、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进行战斗,我向你们致敬!我们等你们胜利回家!”他一直把他们送到车上。

    ⑮冠状病毒肆虐,人们惶恐无助,盼望权威出现。钟南山不得不频频出镜,及时为大众答疑解惑。他的出现给了众人信心,安定了人们紧张的情绪。

    ⑯网络上,流传着一张钟南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视频截图。他讲到“相信武汉能够过关,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时,两眼噙泪,嘴唇紧紧抿成了一道弧线。这张照片把他的刚毅与深情展露无遗。

    ⑰抗击“非典”那年钟南山67岁,今年他84岁,17年岁月不改白发医者的使命担当,耄耋之年,他依然冲杀在与病毒交战的战场。他是在用生命守护天下苍生!

    ⑱中国有个钟南山,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据《光明日报》熊育群同名文章改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