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纽扣的方向》,完成文后的题目。
  我匆匆穿过潮湿阴暗的街道赶往医院,坐在了母亲病床旁边。母亲灰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双眼闭着,但不时微微颤动,仿佛正想着心事。我望着她暗忖:“母亲是否知道我来了?是否知道我是她儿子?”
  我把手伸到大衣的襟下,摸到一颗缝在里子上的旧纽扣,就在我胸口的上方。它是棕色的,扁圆形。关于这颗纽扣的来历,一切恍如昨天。
  我们一家四口住在美国东部一座大山深处,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
  我儿时满脑子幻想,总觉得不该待在这地方,一有机会就逃跑,但无非跑进深山或沿着河流走到下游去。不过,这阻碍不了我,有一次,我因为觉得在家里受到了冷落,又逃跑了。
  这次我跑进了树林。我这么做,就是天真地要让母亲知道她不对,要让她难过。
  我在树林里又冷又饿,只好在寒夜的月色中跌跌撞撞地奔回家。但母亲不见了,她这时应该在家的。
  火炉熄了,屋里很冷。我奔出门口,在坚实的泥地上绕屋跑了一圈。接着,我沿河边朝400米外一位邻居的家跑去,沿途不断有又尖又硬的灌木枝条抽打着我的脸。
  “孩子,你妈妈不在这里。她白天来过,没说什么,只把你妹妹留下,就匆匆忙忙跑了。”
  “跑了?为什么?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也许母亲早就想逃离这个地方。毕竟,她在家里有什么好做的呢?这里没钢琴,也没谁懂得欣赏她那动人的歌喉。可她为什么竟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儿?
  我走到岸边,捡起几团泥巴扔到河里,扔向柳树。这时,我看见有棵柳树上挂着母亲的一件旧外衣。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际:母亲跑了,跑到河对岸的肯塔基州去了!我朝四周不停地大喊:“妈妈!”直到声嘶力竭。
  我走到那件外衣前,觉得它是母亲已离弃我的象征,把它扯了下来撕碎,扔在地上使劲用脚踩。有一颗扁圆形的棕色纽扣脱落在了我手掌上。
  最后,我把那外衣抛到了河里。
  回到家,我不想进屋,便去马棚找了张给马盖的破烂毯子,裹住身体坐下,希望这毯子能帮我抵御寒夜的潮湿冷风,融化结在心头的冰。
  第二天早晨,我还在那里守着。晨曦徐徐越过山脊照到山谷里了,我看见母亲沿着泥路朝着房子走回来,身上的披肩和头上的红发泛着金光。她走路姿态优雅,我们谁都比不上。
  母亲见到我时一言不发,我看得出她在生我的气,怪我昨天的出走。
  炉火生起了,屋里渐渐暖和起来。我悄悄走进厨房,坐在屋角的木柴箱上。母亲说话了,她说上游有个妇人病了,她曾去帮忙。
  “可我在河岸上看到了你的外衣。”
  “我的外衣?我把它给了邻家的女孩穿。我有披肩,她却连外套都没有。你知道,她身体不是很好……看来她并没把衣服穿回家去。”
  母亲看着我,知道我正在想什么———她昨天离家出走了。
  她缓缓地说:“坚强的人是不会逃避困难的。但如果前面有美好前程,他们会去追求。”
  母亲给我端来早餐,有饼干和熏猪肉。我知道她原谅我了,可我始终没告诉她我曾怎样对待她的那件外衣。
  岁月流转,此时我坐在洁白的病房里,握着母亲的手,手指轻抚着大衣内那颗纽扣。我这辈子曾经几千次要逃避困难,但只要摸摸这颗纽扣,逃避的念头就立即打消了。
  我紧捏着纽扣,心里知道:母亲无论要往哪里去,总会知道自己的方向。
(1)、【理思路】认真阅读文章,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
逃进树林,无奈回家→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回到马棚,用毯御寒→   ____________ 。

(2)、【揣心理】文中划线处“融化结在心头的冰”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3)、【品环境】文中两次写到炉火,请找出相关语言,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作用。

(4)、【析形象】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5)、【明主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纽扣的方向”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件小事

鲁  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11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12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叉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13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14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15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16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17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日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选自《呐喊》,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善良做底色

松韵

    ①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②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③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④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A狼吞虎咽B细嚼慢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⑤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⑥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⑦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让他干吧!”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⑧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秦琼卖马

陈振林

    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数明亮。屋子里的正北方,用砖石砌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台上立一桌,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尺。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倒下的样子。这便是说书人的舞台了。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上无横批,只悬着匾额,上书三个字:铁嘴刘。

    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其实,“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代人了。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场。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近日,正说《秦琼卖马》 , 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但仍然喜欢来听,听过三四遍的,不下百人,但仍然来捧场。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菜,味道大不同呢!

    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军至路州天堂县投文,只因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

    他口里在说,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张,耳微侧,入迷一般。铁嘴刘更是卖力,字字如珠现,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要知秦叔宝黄票马命运,且听明日分解。”铁嘴刘按住抚尺。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与夫人正收拾屋子,一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有难言之隐。

    “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不其然。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老家探母,三日后再来相扰,只怕听不到黄票马之结局也。”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白日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说的还是秦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插在情节之中。

    暮色又合,第二晚。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说黄骤马腰肥体壮,乃是匹宝马。……再说秦琼痛哭黄票马。这黄骡马,说了一晚上。

    第三晚,铁嘴刘拍拍抚尺:“前面说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啦……”

    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那昨晚的“黄除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吗?再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铁嘴刘的声音更响:“店主带过黄票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为还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没有言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倒是有一回,夫人轻轻问了一句:“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

    铁嘴刘轻轻持了捋长须:“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蒋大人?天下爱听评书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其行事风格……”

    夫人也轻轻一笑:“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注】①故事梗概:秦琼落难卖马,与单雄信相识,二人英雄惜英雄。尽管后来一人保唐,一人反唐,但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珠峰之巅上的假肢

①1975年5月的一天,26岁的夏伯渝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因为把睡袋让给一名体力透支的藏族队友,而导致双腿被严重冻坏,不得不截去小腿。

②失去小腿,走路都会费动,更不用说登山了,尤其像珠峰这样连正常人都难以企及的世界第一高峰。医生让夏伯渝从此与登山运动作别,可他却不肯,不想就此掐灭心中的珠峰之巅梦,他还要登珠峰!

③为了这个梦,安装了假肢后,夏伯渝开始了疯狂的刻苦训练——每周一、三、五去登山,二、四、六则进行长距离的徒步行走。此外,每天早上5点,他就起床开始进行力量训练:身负20斤重的沙袋练习下蹲,每天1500个,做完后还要进行高强度的引体向上、俯卧撑……

④由于训练过于刻苦,他的假肢与双腿连接处常被磨破,裂开,鲜血淋漓,后来双腿又被检查出患有淋巴癌,在医院经过多次手术和放疗后才勉强保住,但出院后,夏伯渝又如往日一样坚持高强度的训练。他觉得只要坚持,自己离珠峰顶就一定会越来越近。

⑤在此后的2014、2015和2016年,夏伯渝曾三次尝试登顶珠峰,但都因遭遇恶劣天气、地震、雪崩等原因而不得不中止。特别是2016年的那一次,在距离珠峰顶不足百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至。就在他打算顶着暴风雪,铆足劲继续冲顶之时,夏伯渝回头看见5个护送他的夏尔巴向导——他们是靠做向导来赚钱养活一家人,而且都还很年轻。“如果连累了他们,将他们的命也搭进去,那就太自私了,即使征服了珠峰,又有什么意义呢?”

⑥这样想,夏伯渝便改变了主意,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下山!

⑦下山后,夏伯渝又被诊断双腿患上了血栓,真的不适合再去登山了。

⑧此时的他,已年近古稀,外人都劝他,这一切都是天意,别再跟天斗了,甭再去冒险了!可夏伯渝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要去圆心中的梦。

⑨2017年年底,夏伯渝又一次向尼泊尔方递交了登山申请,要求来年5月再次登珠峰,可这次对方却没同意,理由是政府有关部门新颁布了一条禁令——禁止盲人和双腿截肢的残障人士登珠峰!

⑩这条禁令让夏伯渝如同坠入冰窟之中,外人都认为这下他要彻底无心了,可失望之后的夏伯渝并未绝望,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将这条禁令的颁布者告上了尼泊尔最高法院,要求法院暂停该禁令!

⑪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3月7日,尼泊尔最高法院支持了夏伯渝的诉求,大喜过望的夏伯渝,随即开姑练习冰面行走,如何过冰裂缝梯子以及在冰壁怎样上升下降。

⑫一切准备就绪,登山冲顶的日子终于来了——尼泊尔时间2018年5月14日8时26分,北京时间5月14日上午10时41分,69岁的夏伯渝终于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⑬山峰就在那里,等待着有梦的人去登攀。“我知道,通往珠峰的途中有很多困难,如果因此而放弃,不去想办法克服它,那么就永远无法逾越它,人也就永远没有提升和进步。”下山后,夏伯渝感慨地说道。

⑭是的,腿可残,但追梦之心不可残,只要心存梦想,并敢于、勇于攀登珠峰之巅同样也可以迎来无腿英雄,“假肢”一样也能踏上珠峰!

(作者:徐立新。有删改)

【板块二】阅读鉴赏,以名家为友

花园

汪曾祺

①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②“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③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早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地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当我看天上的云。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

④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唁,难闻死人。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⑤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⑥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螺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喱,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⑦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⑧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

⑨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对于这个孝心的报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时总让我去,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甚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蜡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⑩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甚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陪花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碰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

⑪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有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地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甚么不好呢?

⑫大雨忽然来了。一个青色的闪照在槐树上,我赶紧跑到柴草房里去。那是距我所在处最近的房屋。我爬上堆近屋顶的芦柴上,听水从高处流下来,响极了,訇——,空心的老桑树倒了,葡萄架塌了,我的四近越来越重了,雨点在我头上乱跳。忽然一转身,墙角两个碧绿的东西在发光!哦,那是我常看见的老猫。老猫又生了一群小猫了。原来它每次生养都在这里。我看它们攒着吃奶,听着雨,雨慢慢小了。

⑬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5年第9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