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件小事

鲁  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11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12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叉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13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14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15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16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17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日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选自《呐喊》,略有删改)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困和结果。

(2)、文章描写了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

(3)、“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    )。

A、完全没有听到。 B、听得清清楚楚。 C、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 D、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4)、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
洪烛

①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②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师做学徒、逃课、 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看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在我的心目既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袁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③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④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微笑是一种生活态度

漠北

      ①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富翁可能整天忧心忡忡,而一个穷人可能心情舒畅;一位处境顺利的人可能会愁眉不展,一位身处逆境的人可能会面带微笑……

      ②心里有阳光的人,就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③在受到别人的曲解后,微笑的力量会更大。因为微笑会震撼对方的心灵,显露出来的豁达气度让对方觉得自己渺小、丑陋。当年,有人处处说爱因斯坦的理论错了,并且说有一百位科学家联合作证。爱因斯坦知道了这件事,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一百位?要这么多人?只要证明我真的错了,一个人出面便行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那些人却败给了一个微笑。

      ④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谁不希望跟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交朋友呢?微笑能给自己一种信心,也能给别人一种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潜能。微笑是朋友间最好的语言,一个自然流露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无论是初次谋面也好,相识已久也好,微笑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令彼此之间倍感温暖。

      ⑤微笑是一种修养,且是一种很深厚的修养。微笑的实质是亲切,是鼓励,是温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总是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总是容易取得成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 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①那是一个二月早春的傍晚,天色渐渐昏暗,塞纳·马恩驾驶着一辆福特汽车,从波特兰赶往谢里登签一份订购合同。

②这份合同非常重要,它几乎决定着他公司的命运,这是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谈判,几经磨难后才取得的成果。塞纳·马恩异常高兴,哼着小调,一路飞奔。路上的车不多,一路绿灯,所以他开得很快。

③到了约定的地点,停车的时候,他借着灯光,似乎看到了一点什么?塞纳·马恩俯下身子仔细地看,发现右前轮上沾有异样的东西。凑近时,他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血腥味。他用手一摸,真的是血!

④塞纳·马恩吓了一跳,一下子紧张起来,难道是自己疾驶中撞上了人?他反复回忆,似乎没有车子碰撞物体的印象。可车轮上的血迹却是真的!

⑤此时,等待签约的商业伙伴打来电话,问他为什么不遵守时间,催他快一点!塞纳·马恩解释说,自己有急事,等会儿就到,恳请原谅。等在那里的商业伙伴大为光火,嚷道:“见鬼去吧,你这个不守时的家伙!”随即挂了电话。塞纳·马恩怔了怔,那可是一笔300万美金的合同啊!这个合同对于他来说生死攸关!也许今世今生的命运,会被这个合同改变,他真想立刻飞奔过去!

⑥可是,他还是驱车返程了。他的眼里,似乎看到了躺在血泊中的伤者在痛苦的呻吟,人命关天!他必须回去!在大雾弥漫的夜色中,塞纳·马恩边开车边沿途察看。

⑦最后,在行程近一半的路边,他真的看到了一个黑影躺在那里!他赶忙停车下去,躺在地上昏迷不醒的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她的头部受了伤,血流了很远。

⑧塞纳·马恩立即抱起这个女孩,把她送到了医院。经过抢救,孩子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还是昏迷不醒。

⑨警方联系上了女孩的父母,这对爱女心切的夫妇不问青红皂白,咆哮着冲向他、暴打他。塞纳·马恩不做辩解,只是默默忍受。

⑩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吐出了两颗带血的牙齿。他回到家,家人都说他太傻,并没有证据证明他是肇事者,何苦这么快就承担了所有责任?他也只是默默流泪。

⑪女孩昏迷了26天,可喜的是,第27天,她终于清醒过来,并向人们述说了当时的情景:

⑫事发当天,她背着画夹到郊外写生,返回途中,她记得很清楚她是被一辆迎面驶来的疯狂的红色摩托车撞倒!警察记录了她的叙述,又调取了当天街道上的监控,从监控的录像中,确认了女孩的叙述,并找到了那肇事的红色摩托车车主。

⑬塞纳·马恩车轮上的血迹,只是车经过女孩身边碾到了淌在地上的血!事情真相大白,女孩的父母抱着他痛哭,感谢他是女孩的救命恩人!

⑭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塞纳·马恩对记者的回答如此简单:

⑮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安心,在商业利益和人的生命面前,我别无选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吃在春天

徐名印

①“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一来, 山慢青 ,水慢绿, 草长莺飞, 花 红柳绿, 千红万紫 。 一个美得让人眼花潦乱的春, 就来到了人们的面前。

②这是视觉中的春 。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 用味觉品一 下春, 则又有另一番滋味。

③立春已过, 大地从沉睡中醒来, 地气上升, 暖意涌动, 万物萌发 。 我们这里有立春 剜荠菜 、 吃荠菜的习俗 。这时荠菜的叶子刚刚泛绿 ,叶小 ,无味 ,主要吃荠菜的根 。荠菜的 根像银参 ,黄白色 ,又胖又大又长, 吃起来软脆 、清香 、味甘 ,有嚼头 。荠菜的根是一 味中 药,有解毒清热 、降脂 、利便的功效 。可与大白菜放在一起作馅包饺子吃 ,也可用鸡蛋炒着 吃 。再过半个来月,荠菜的根渐小 ,叶渐大,这时就主要吃荠菜的叶子了 。把剜来的荠菜用 清水洗净,把根摘掉,用酱蘸着吃,也可与酱 、葱 (蒜薹) 一起包在煎饼里吃,荠菜的甜味、 涩味与酱味 、 辣味合在一起, 是难得的美味, 吃得让人感叹 ,让人酣畅。

④雨水前后 ,熬过了一冬的葱 ,长出了像羊角一样绿绿的叶子----“羊角葱”,正是好吃 的时候 。刚刨出来的葱 ,葱白像弯曲的白 玉, 晶莹剔透 ,湿滑柔嫩,还滴着生命的浆液,让 人不忍下 口 。尝 一 下 ,滑腻可 口 ,清脆微辣 ,用牙一碰就咽下去了 ,完全没有了夏天 、秋天 和冬天的辛辣 。这个时候 ,黄卿鱼来了 ,海虾来了 ,用“羊角葱”就着它们吃 ,是绝妙的搭 配 。仅是煎饼卷大葱 ,也是美味一绝 。“羊角葱”得抓紧时间吃,再过半个月 ,等长出薹子, 秀出穗子, 葱就老了 。 与“羊角葱”同时拥向餐桌的还有苔菜 、菠菜 、茼蒿 、油菜 ,用它们 包饺子, 做渣腐, 炒着吃, 熬着吃, 人们变着法儿大展厨艺, 用味蕾品尝着春天。

⑤雨水之后, 就是惊蛰 、 春分 、 清明了, 先后登场的就是茵陈 、榆钱 、 韭菜 、 蒜薹和 香椿了 。 在我们当地, 茵陈有二种身份, 有“三月茵陈四月蒿, 再过几个月当柴烧”说法。 茵陈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三月长出为茵陈---- 我们这叫白蒿, 四月长高称为蒿 。 茵陈是 一 味中药,有清热解毒 、降脂降压等作用 。从野地里挖来的白蒿,用面一和 ,可用花生油炸 着吃,脆而香;也可当茶喝 ,利胆护肝 。榆钱是榆树开出的花 。小时候常常爬树摘着吃 。读 刘绍棠的《榆钱饭》后,才知道可以用榆钱做饭吃 。今年做了一次榆钱粥 ,味美淡甜 。在三 月, 白蒿和榆钱是酒店最具时令 、 最吸引顾客的两道菜。

⑥“最美不过头刀韭”。吃韭菜要吃第一茬长出的韭菜 。刚割下来的韭菜,嫩绿 ,味鲜。 吃饭时 ,切上一碗, 用酱油 、香醋一拌, 是最好的下饭菜 。 用煎饼包上一 小把, 就着咸菜, 也能吃上两三个煎饼 。 如果用它做馅包水饺吃, 能让人留恋好几天。

⑦清明过后, 农家的菜园里蒜薹和香椿就长出来了 。 蒜薹 自不待说, 单是香椿就能吃 上 一个月 。 先是吃香椿的芽儿, 红红的香椿芽既可生吃, 也可用鸡蛋炒着吃 。 待天气暖了, 香椿叶由红变绿 ,长得快了,人们便把香椿叶掰下来,切碎,用盐淹着吃;也可把整个香椿 叶子用盐稍微一淹 ,放在冰箱里, 一年都有香椿吃。

⑧谷雨以后, 春就走了, 夏就来了。

⑨春的味道, 是稍纵即逝的 。 若留不住, 品不足, 只能在味的记忆中去寻找, 或期待 明年春天了。

⑩春的味道, 是具体而微的, 是凝聚在荠菜 、“羊角葱”、茵陈 、榆钱 、 韭菜 、 蒜薹和 香椿上的。

⑾春天的味道, 是有脚的 。 她从严冬走来, 从太阳走来, 从大地走来, 走向 自然中的 万事万物 。 然后借万事万物, 幻化成不同味道,走向百姓的餐桌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大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净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玫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的,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