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善良的心
                                                                                                         王建兰
        ①开春,他把自己像种子一样随意撒在一个海参养殖场。多次求职碰壁,无奈只能像现在这样以一个民工的身份被雇用。尽管他的专业就是海水养殖,可是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谁能相信他,敢把动辄百万元的海参养殖池交给他?
        ②秋天,突然接到了母亲因脑出血要做开颅手术的电话,他惊得魂飞魄散。独自把他和弟弟抚养成人,又殚精竭虑供养他上大学的母亲,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忐忑不安地站在老板面前,卑微得像根草。他想支走半年的工钱,又嗫嚅着,乞求老板能借给他几千元钱,只要能救母亲的命,他自当竭尽全力为老板打工抵债。出乎意料,老板似乎没有半点迟疑,为他筹措了一万元钱。他怀揣着这份温暖,一刻也不敢停留,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凭据。临上火车,他对驱车来送他的老板递上欠条,不料被老板挡了回来:一百个欠条和誓言也抵不过一颗善良的心。他听了,心动如潮。他把那张欠条藏在贴身的内衣中,同时收藏起的还有一份感动和厚重的情谊。
        ③半年过去了,再也没见到他的踪影。年终工友们领工资时有人提起了他,言语里除了对他的不屑,更多的是对老板过分善良的感喟。直到这时,老板才恍然想起,他的确是好长时间没有一个电话了。
        ④年关逼近,打工的人还在回家的途中,不料这时候他回来了,带着成年的弟弟,背着半身不遂的母亲。他告诉老板,母亲的病刚稳定,知道现在这里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就急急地赶来。他一家人执意要住在海边的一所简陋的屋子里,说晚上可以顺便守棚看护,多双眼睛,会少些不必要的损失。
        ⑤就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当人们还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的时候,四十年一遇的风暴潮轻而易举地把养殖户多年经营的梦想和希望打得支离破碎。天刚放亮,一宿未眠的老板踏着厚厚的大雪跌跌撞撞赶往场里去,对于海中围堰的养参大池,老板不抱什么幻想,只奢望着老天能留给他一线生机,保住海岸边的育苗大棚。大棚里有越冬的参苗,倘若大棚被风吹走,参苗将全部被冻死。
        ⑥蓦地,老板在一片歪七竖八的大棚周围,看到一个还倔强地站立的大棚,仔细辨认,那分明就是自己的大棚啊。他狂奔过去,近看才明白:不是老天保佑他,而是人在助他。加固在大棚上的一道道绳索,堆放在周围的一袋袋沙包,都是那兄弟俩所为。那价值几十万的财产,硬是被兄弟俩舍命保护下来了。他想象不出那兄弟俩在暴风雪中干了多长时间,更不敢想那样恶劣的气候,即使出再多的钱,又有谁会不惜冒着塌棚的危险来守候加固?
        ⑦老板急于找到那兄弟俩。劫后的海滩,一片狼藉。许多人在奔跑着,整篮子地捡拾被浪卷上来的海参。想到那兄弟俩近水楼台会拾到许多海参,也算是对他们冒死守住大棚的一种补偿吧,老板心里稍感宽慰。转身走进大棚,老板惊住了,那兄弟俩正在棚里为苗池换水。“怎么不去捡海参?别人都捡发了。”
        ⑧他说:“池里盐度太低,并且缺氧,不赶紧换水,参苗会大批死亡,损失的就不是捡几千元海参的价钱了!对了,最好赶紧投放一些光合细菌……”老板诧异地看着他:一个民工能说出这些专业术语来?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专业。
        ⑨在那场风暴潮中幸存的育苗大棚成了老板最骄傲的资本和财富。老板逢人便夸他的仁义和忠厚,称他是少见的好人,是难得的人才。那棚里的参苗成了抢手货,早已被高价预订一空。还有养殖户打他的主意,悄悄地“递高价”想挖老板的墙脚,却被他断然拒绝了。他说,不是自己有多么高尚,只不过是“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啊。
         ⑩这是个真事,老板是我哥,每遇别人有求之事,哥总是倾力相助,还现身说法告诫我要与人为善,他说:“做生意,有投入不一定会有回报,唯有善举和爱,可以循环,无论投入多少,冥冥之中总会有回报,要么是平安如意,要么是逢凶化吉。即便没有奇迹出现,也会收获快乐,得到愉悦和心安。”

(1)、本文既写了一个年轻大学生在工作之初经历的几件事,也写了他当时的心理。阅读第①至⑧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事件心理
开春多次求职碰壁,以民工身份被雇用  无奈
秋天
年关逼近带着母亲和弟弟返回养殖场   ③
元宵节感恩
(2)、 阅读第⑦段,揣摩老板“宽慰”和“惊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①宽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惊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从老板和大学生两方面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以及本文带给你的启示。(限150字以内)

举一反三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甲】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批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国春风来临时的迅猛与力度。】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乙】婉转的春

李丹

       旧历年过了,阳光明媚起来。二月的季节里,春还在某个角落里蛰伏着不动声色,冬日的余寒还在一波一波地侵蚀着,寒意在角角落落恋恋不舍地徘徊着,对于阳光的驱逐置之不理,偶尔有风吹过还有种凉寒彻骨的感觉,有时甚至还会有一场稀薄的雪。这样的时节人们便有了盼春的心情。

       角落里的春天脚步婉转,一波三折地扭着细弱的腰枝款款而来,最初没有什么气势却执着,一寸寸地拓展着自己的领地,先是空气里有了一丝暖意,迎面的风抽了筋骨般不再那么硬朗,阳光一扫冬日里的倦怠,愈发变得明媚灿烂起来,那样的阳光很是有了几分力量,毫不吝啬地落在角角落落里。墙脚的小草最早感知了这种温暖,拥拥挤挤地探出头来,一场细雨过后,便大大方方地绿起来,没有了丝毫的羞涩感。堤岸的柳也耐不住寂寞了,细长柔软的枝条在风中飞舞,听到春天的消息悄悄鼓起了米粒般的芽苞,却忍着,掩饰着,和不经意的春风在温暖的阳光里调情。某一天,阳光更加温暖了些,那柔嫩的黄才一日日从芽苞中泄露出来,像一粒粒金黄的豆子挂满了枝头。还是那场雨吧,雨后,叶子便如一只只纷飞的蝶跃然在枝头翩然而舞,转眼就是一树的葱茏了,这个时候,春天才加快了行走的脚步,在一夜之间唤醒了千花万朵。【批注:____________。】

       果园里,最先登场的是杏花,枝枝杈杈还干枯着,毫无声色,却在你的回首间爆出了一树的雪白;还在惊叹着花的神奇,微风过处,却有花瓣纷然飘落,想必它在忙着花落结籽吧,这时,嫩黄的叶才姗姗露出了它的颜面。之后,是桃花那一张娇艳脸,有了前人们那么多诗句的沉淀、浸染,怎么看桃花都是那么笑意盈盈的,有娇俏也有几分筋骨,婉若二八女子的脸。桃花似乎是最为大写意的春天,桃花开了,苹果花,梨花也相继登上春天的舞台,浓墨重彩地在春天里歌唱,奉献自己的完美。春天在这样的繁华盛世里,在这样热热闹闹的花丛中正式来到人间,开始它极为短暂的旅程。

       风在春天里也是那样的耐不住寂寞,它在春天里修了那么多的时日,收了棱角与锋芒,侵染了花香与温暖。这样的风穿过树叶与花朵,在肌肤之间肆意的游走,不冷也不热,恰到了好处,温润得如邻家少女。春天悄悄地来着,忽有一日便这样大肆张扬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满眼都是绿色的时候,春也就深了。

                                                                                                                                                                          (选自2010年3月2日《华文报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蜘蛛的智慧

       ①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②坚硬的甲胄,柔韧的皮甲,强壮的脚爪,宽大透明的眼睛和嘴巴上的钳子,都是装备在蜘蛛身上的战斗武器,而它编织的网更是它主要的武器,因此,它总是要竭尽全力,把丝网织得尽善尽美。

       ③当蜘蛛开始织网时,为了固定其一端,它首先对着墙壁吐出一滴液汁,慢慢硬化的丝线就牢固地粘在墙上了。然后,蜘蛛往回爬,这根线越拉越长;当它爬到线的另一端应该固定的地方,就会用爪把线聚拢来以使线绷紧,也像刚才一样固定在墙壁的另一端上。它就这样牵扯丝拉线,固定了几根相互平行的丝,这就是准备好了意想中的网的经线。为了做成纬线,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一端横粘在织成的第一根线(这是整个网圈子最牢固的一根)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墙壁上。所有这些丝线都有黏性,只要一接触到什么东西就可以胶住;在这个网上容易被毁损的部分,我们的织网艺术家懂得织出双线以加固之,有时甚至织成六倍粗的丝线来加大网的强度。

       ④三天以后,这个网就完成了;我不禁想到这个昆虫在新居过活,一定欢乐无。它在周围往返地横行着,仔细检查丝网每一部分的承受力,然后,才隐藏在它的洞里,不时地出来探视动静。不料想它碰到的第一个敌手,竟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蜘蛛。这个敌手没有自己的网,也可能已经耗尽了积蓄下来的汗液,因而现在不得不跑来侵犯它的邻居。

       ⑤于是,一场可怕的遭遇战立刻由此展开。在这场拼搏中,那个侵略者似乎占了体大的上风,这个辛勤的蜘蛛被迫退避下去。我观察到那个胜利者利用一切战术,引诱它的对手从坚强的堡垒中爬出来。它伪装休战而去,不一会儿又转身回来,当它发现计穷智竭以后,便毫不怜惜地毁坏了这个新网。这又引起了另一次战斗,并且,同我的估计相反,这个辛勤的蜘蛛终于反败为胜成了征服者,杀死了它的对手。

       ⑥有时,苍蝇落入它的陷阱时,这只蜘蛛并不急于出击,知识耐心地等待着,直到有把握捕捉对方时,它才动手。如果它立即逼近苍蝇,将会引起这只苍蝇更大的恐惧,还可能导致这个俘虏奋力逃走;所以,他学会了耐心等待,直到这个俘虏因无效挣扎而精疲力竭。

       ⑦有一次,我把一只黄蜂放进一个蛛网中,但当蜘蛛照常出北京电视台捕食时,先是观察一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根据量力的原则,制伏击了的对手,它立刻主动上去解除紧紧束缚对手的丝线,以放走这样一个强大的敌手。当黄蜂得到自由后,我多么希望那个蜘蛛能抓紧修理一下网的被破坏的部分;可是,它似乎认定网已无法修补了,便毅然抛弃了那个网,又着手去织一个新网。

       ⑧我很想看看一只蜘蛛单独靠自己的储备能够完成多少个丝网。因此,我破坏了它织就的一个又一个的网,那蜘蛛也织了一个又一个。当它的整个储存消耗殆尽,果然不能再织网了。它赖以维持生存的这种技艺(尽管它的生命已被耗尽!)确实令人惊异无比。我看见蜘蛛把它的腿像球一样旋动,静静地躺上几小时,一直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外界的动静;当一只苍蝇碰巧爬得够近时,它就忽然冲出洞穴,攫住它的俘获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里的雨

    ①入夜的山里一片寂静;如墨的夜色中看不见任何事物。山里的人睡得比较早;忙碌了一天;都已经疲惫了。只有不知名的虫儿仍在与黑夜玩耍;时不时听到它们欢快的笑声

    ②梦中;被一阵淅淅沥沥的响声惊醒;是下雨了它趁着人们熟睡的时候降临。很快;屋檐便滴水如注;窗外仍然是看不见的一片黑暗;只能感受到密密麻麻的雨点;打着屋外的芭蕉树;浇透了这片土地梦里的人们仍然在熟睡;而梦醒的人已然清醒;静静地聆听窗外的雨声;感受这场天地间的藕断丝连。

    ③天亮了;大山从黑夜中醒来;雨仍旧没有要停的意思;只是已经变小了。远处的山峰笼罩在薄薄的雾里;周围的房屋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丛中;几处人家炊烟已经升起;飘浮在竹林上空。田里的秧苗挂着串串水珠;地里的青菜绿得发亮。屋前的青石板小路上淌着小水涡;雨滴落在上面;荡开小小的一圈波纹屋后的小水沟欢快地流着;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自然。

    ④山里的人们吃过早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家禽牲畜也开始了一天的活动。狗摇着长长的尾巴舔食着瓢里用开水泡过的锅巴;成群的鸡从笼圈里被放出来;啄食着主人撒在地上的苞谷米;时不时张开翅膀使劲儿地抖擞着被屋檐水打湿的羽毛。牛被牵出来;哞哞地叫着;也许是一夜饿了。人们戴着斗笠;披着油纸;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地里;田坎上泥泞湿滑鸭子在水田里游来游去。

    ⑤这场雨是温柔的;而一年四季、春去秋来;上天始终用它多变的风格浇灌着这片贫瘠的土地。

    ⑥初春;当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的时候;一场缠绵的细雨如期而至;山里的人们用勤劳的春耕迎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杜甫的这首《春夜细雨》来描述它再合适不过春天的雨是静默的;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⑦盛夏;午后的太阳毒辣地照射着无精打采的花草树木;蝉在树上懒洋洋地嘶鸣;田里的水已接近枯竭;地里的莱苗都快渴死了;牛躲在树荫下歇凉;不时用尾巴拍打着身上的苍蝇。很快;天空变了脸色;太阳躲进云层;乌云密布;一阵电闪雷鸣过后;豆大的雨滴降落在干燥的土地上;激起一片尘埃。继而瓢泼的大雨倾盆而下;打得水稻弯了腰。急促的雨点在天地间拉起厚重的帷幕;苍茫而壮观。持续了一个多时;雨骤然停了;云渐渐消散;太阳又露出脸来;泥土被雨水沁透后变得饱满;花草树木被雨冲刷过后变得精神了;田里也装满了水;一切又恢复了生机。

    ⑧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却也是最苍凉的。收割完的田里散落着捆绑好的谷垛;草已经慢慢变黄了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落。一场秋雨一场寒;人们早早地穿上了厚衣服;尽管雨不大;可也淋湿了刚耕好的土地;一脚踩上去鞋子沾满了湿土;黏在鞋底;抖都抖不掉。这种天气不适合栽种油菜。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馒头大小的柿子;有的已经黄了;掉在地上;几只蜂在上面徘徊。有的柿子还是青的。

    ⑨隆冬;更萧瑟了;周围已变得光秃;到处是裸露的黄泥土。难得一见阳光;早上一觉醒来天空就飘着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下的;山里的空气更冷;这种阴雨连绵的天气更适合待在屋里烤火。但是山里的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地里劳作;头顶着稀疏的雨;暴露在空气中的脸和双手被冻得通红;时不时哈口湿润的热气暖暖手。

    ⑩雨是上天赐给山里人的甘霖;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生长。我喜欢山里的雨。

                                                      (选自《散文在线》2015年11月11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女娲造人

袁珂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⑪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⑫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⑬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⑭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惫不堪了。

⑮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周围。

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⑰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却是一个难题

⑱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选自《神话故事新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