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益阳国基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甲】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批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国春风来临时的迅猛与力度。】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乙】婉转的春

李丹

       旧历年过了,阳光明媚起来。二月的季节里,春还在某个角落里蛰伏着不动声色,冬日的余寒还在一波一波地侵蚀着,寒意在角角落落恋恋不舍地徘徊着,对于阳光的驱逐置之不理,偶尔有风吹过还有种凉寒彻骨的感觉,有时甚至还会有一场稀薄的雪。这样的时节人们便有了盼春的心情。

       角落里的春天脚步婉转,一波三折地扭着细弱的腰枝款款而来,最初没有什么气势却执着,一寸寸地拓展着自己的领地,先是空气里有了一丝暖意,迎面的风抽了筋骨般不再那么硬朗,阳光一扫冬日里的倦怠,愈发变得明媚灿烂起来,那样的阳光很是有了几分力量,毫不吝啬地落在角角落落里。墙脚的小草最早感知了这种温暖,拥拥挤挤地探出头来,一场细雨过后,便大大方方地绿起来,没有了丝毫的羞涩感。堤岸的柳也耐不住寂寞了,细长柔软的枝条在风中飞舞,听到春天的消息悄悄鼓起了米粒般的芽苞,却忍着,掩饰着,和不经意的春风在温暖的阳光里调情。某一天,阳光更加温暖了些,那柔嫩的黄才一日日从芽苞中泄露出来,像一粒粒金黄的豆子挂满了枝头。还是那场雨吧,雨后,叶子便如一只只纷飞的蝶跃然在枝头翩然而舞,转眼就是一树的葱茏了,这个时候,春天才加快了行走的脚步,在一夜之间唤醒了千花万朵。【批注:____________。】

       果园里,最先登场的是杏花,枝枝杈杈还干枯着,毫无声色,却在你的回首间爆出了一树的雪白;还在惊叹着花的神奇,微风过处,却有花瓣纷然飘落,想必它在忙着花落结籽吧,这时,嫩黄的叶才姗姗露出了它的颜面。之后,是桃花那一张娇艳脸,有了前人们那么多诗句的沉淀、浸染,怎么看桃花都是那么笑意盈盈的,有娇俏也有几分筋骨,婉若二八女子的脸。桃花似乎是最为大写意的春天,桃花开了,苹果花,梨花也相继登上春天的舞台,浓墨重彩地在春天里歌唱,奉献自己的完美。春天在这样的繁华盛世里,在这样热热闹闹的花丛中正式来到人间,开始它极为短暂的旅程。

       风在春天里也是那样的耐不住寂寞,它在春天里修了那么多的时日,收了棱角与锋芒,侵染了花香与温暖。这样的风穿过树叶与花朵,在肌肤之间肆意的游走,不冷也不热,恰到了好处,温润得如邻家少女。春天悄悄地来着,忽有一日便这样大肆张扬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满眼都是绿色的时候,春也就深了。

                                                                                                                                                                          (选自2010年3月2日《华文报摘》)

(1)、【甲】文江南的春风和北京的春风各有什么特点?【乙】文写出春天怎样的特点?

(2)、【甲】文作者面对北国的春风,感情是怎么变化的?

(3)、同样写小草,【乙】文用“探”,朱自清《春》中用“钻”,试体会二者的妙处。

①小草最早感知了这种温暖,拥拥挤挤地出头来,……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4)、【甲】文结尾写道:“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试说说作者为什么怀念北国的春风?

(5)、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好方法。试仿照【甲】文画线句的示例,给【乙】文画线句加上恰当的批注。

(6)、同样是写春风,【甲】文与【乙】文的作者对春风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试说说两文的作者对春风的感受有何不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传统会市如何重现“民俗风”    (陈若)                    
                                                                                                                      【记者视线】
农历二月初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瞿溪会市开锣,共举办五天。
“士林夜市”当主角 本土美食仅一两家
今年瞿溪会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引入台湾的“士林夜市”。 
本土美食本来是瞿溪会市最聚人气的一部分。但记者在会市现场转了一圈,除了温州大馄饨和瑞安捣年糕稍稍让人与本地风味美食有所联想,剩下的就是走“台式”路线的“士林夜市”,和新疆烤肉串、湖南酸辣粉、长沙臭豆腐等各地小吃一条街的“熟客”。
一市民戏称,“士林夜市”当主角,烤串、臭豆腐是配角,而本地美食是只有一两个镜头的“群众演员”。
传统项目摊位仅占1/20  低档商品销路很一般
记者在瞿溪会龙路上走20米,每走一步都听见从不同摊位传来的拼杀价格的促销口号。但发现,断码、清仓、厂家直销等“金字招牌”虽然价格低廉,销路却很一般。一些市民坦言,逛会市和逛路边摊没多大区别。
事实上,各种平常难以买到的锄头柄、竹梯、磨刀棍、谷筛、竹椅、木耙等农具,以及耕牛买卖和后来出现的果苗、树苗等交易,才是百年会市的传统项目,然而这些摊位现在只剩下不到300个,只占总摊位数的二十分之一。
多地会市陷入同质化尴尬  民俗文化特色该如何重现
瞿溪会市,是我市唯一一个以“会市”为内容列入省非遗名录的民俗项目。
在采访中,问起百年瞿溪会市和永嘉上塘、乐清白石、瑞安海安等地方会市的区别,当地工作人员坦言“现在其实没有区别”。我市一位民俗专家认为,地方会市必须要以地方民俗为主,离开本地的民俗,就不是会市。但随着时代发展,民俗也应该纳入一些时新的东西。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每年会市期间,瞿溪都有社戏迎神举办“对台戏”活动,即同一时间在瞿溪河的两岸上演两台戏,看谁家的戏有看头,比哪方的观众更多,热闹非凡。上世纪90年代,还有戏班、鼓词、杂技等娱乐活动演绎当地的民俗风情。近年来由于河道改造,社戏多数移到室内,当年那种台上龙腾虎跃,台下叫好声不断的场景也逐渐淡去。
                                                                                                                      【观察员观点】
方某某(市政协委员) 讲——
瞿溪会市,我认为应该更多保留它的本土性、传统性。
近些年,我们瓯剧艺术研究院都没收到瞿溪会市的演出邀请,希望明年能有机会合作。
欧阳某某 (市政协委员)讲——    
参与瞿溪会市的第一印象就是车辆拥堵,交通不畅。这次又碰上雨天,去的时候堵车2小时,回来的时候公交排队候车2小时。
瞿溪会市,需要创新以适应新需求。这种创新要在继承民间节日特点的基础上,从瞿溪当地特色出发,结合本地特色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等,突出会市的特色,形成会市本身的竞争力。                  
                                                                                                                                                                                   (摘自2014年3月3日《温州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小巷深处砂锅饭香
    在上沙的一条小巷深处,开着一家小小的饭店。饭店很小,饭店没有名字,卷闸门拉开是厨房,推开帘子就是餐厅,小饭店只卖砂锅饭。

    店主是一对夫妻,每次经过那里,都能看到女主人非常麻利的动作——煮青菜、盛例汤、下米到锅里;又或者接电话、记地址、打包……在那之前,我真的没有看过这么麻利的女子。男子总是穿一件工字型背心,肌肉很好。他在摆成三排的砂锅和放调料等杂物的桌子中间转来转去,下米、浇油、调火、出锅……偶尔慢条斯理地说几句话。男的偶尔大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女的总是浅笑,高高扬起的马尾,随着她的肢体不停地抖动。

    这对30多岁的男女,第一次让我发现并肩战斗的幸福。

    这天下班,又经过这家砂锅饭店,终于被里面飘出的香味给吸引了进去。餐厅很小,不超过6平方米。整齐地摆着四张桌子,每张桌子最多能容两个人同时吃饭,这真是我见到的世上最小的餐厅了。可能正因为房间小,冷气很足。刚落座,女子就端了一碗大骨花生红豆糖水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我面前,然后一转身掀了帘子闪了出去。

    等了有10分钟的样子,香气扑鼻的砂锅饭端到了我的面前,最上面是沾着剁椒的四川香肠,用勺子拨开香肠,那肉香、米香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弥漫开了……

    后来,有个文友从南山过来找我,经过这家小店的时候,被这砂锅饭的香气给吸引了进去。吃完后就给我打电话,“你这附近有家锅仔饭,超好吃的!特别是锅巴……不知道南山有没有……”后来,这个文友每周专来这里吃两次,他说如果不是坐车太远,他天天都想来吃……可见,味道是有多正。

    让我喜欢上这家夫妻小店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饭香,还有这对男女之间配合的默契,还有他们的“浪漫”假期——每周日周一,他们会在卷闸门贴一纸通知:休息两天,多谢惠顾。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算不上浪漫。但我想,做生意的,都明白钱是赚不完的,可又有多少人舍得关门休息,给自己两天假期?

    有天下午,那个南山的朋友过来吃饭顺便到我家取我在香港帮他带的东西。而我又急着要出门去龙华,正愁着不知道如何处理时,朋友说,“你是不是可以把钥匙交给那家砂锅饭店?我取完东西之后,再把钥匙放在砂锅饭店?”我迟疑了一下,“他们那么忙,没有时间来帮我们这做些杂事的吧?”“不一定吧,我们都在那吃过那么多次了,客户不是上帝嘛!”“那我试试吧!”无奈之下,我只好揣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那家小饭店。

    正在往砂锅里下米的男子,听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放下砂锅,对我说,“没问题,你让你朋友来取钥匙就好了,对了,你朋友姓啥?”“姓张!”“好的,到时候我问他姓啥,姓张我就把钥匙给他!”男子灿烂地笑着,伸手接过了钥匙。夕阳的余晖穿过玻璃映在他的黝黑的肌肉上,闪烁着健康的光泽。

    砂锅店——卷闸门拉开是厨房,推开帘子就是餐厅,小饭店只卖砂锅饭,不超过6平方米,整齐的摆着四张桌子,每张桌子最多能容两个人同时吃饭。这样的小店,并不只是上沙才有,其它区域也有。这种店是很容易被人家复制、粘贴的。但我知道有一种号称真情的招牌,谁也复制不了。小巷深处不仅飘出砂锅饭香,还飘出人情味的芳香——成为客户寄存钥匙的中转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共享快递盒”靠谱吗?

    去年,“双11”来临之际,有电商平台推出“共享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瓦楞纸箱。这种快递盒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

    据官方数据,一个共享快递盒成本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

    用寿命可达1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有人估算,如果电商行业都用共享快递盒,

    那一年可省下近46.3个小兴安岭的(树木)。

    中国的快递业近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快递的投递效率提升有目共睹,但快递的包装水平依然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许多快递都是粗劣的瓦楞纸包装,层层胶带五花大绑,这样的包装,既浪费了大量资源,也带来回收难题。现在,有企业在包装重复利用上创新,这当然是人们所乐见的。

    不过,有些人在肯定相关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质疑,比如快递业的暴力分拣的问题,有人担心,这样的塑料盒子耐摔吗?

    说到暴力分拣,前些年确实惹人注意。但近几年,快递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许多企业都改变了单纯靠人工进行分拣的做法。这样的背景下,暴力分拣只会越来越少。

    塑料盒子耐不耐摔,大家更不必操心,因为新材料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塑料制品都能取代钢、铝等金属了,比如汽车上好多部件就如此。所以,造一个结实的塑料快递盒,实在是小菜一碟。

    另外,有人还担心,快递小哥在送件的同时,另外要求其回收包装,小哥们会不会嫌麻烦?而且现在许多快递都直接送到快递柜,客户不在场,快递员怎么回收包装?

    快递小哥会不会负责任回收包装,这也不用担心,毕竟一个这样的快递盒二十多块呢。无论这快递盒属于快递企业还是电商,相信他们都会要求快递小哥严格履行回收义务的。在遇到快递送到快递柜的情况时,完全可以要求客户在拿到商品后,再把快递盒放回快递柜,由快递员下次集中回收。

    类似这种疑问当然还有不少。作为新事物,未来“共享快递盒”回收的试水必然遇到种种问题。但“共享快递盒”值得大力去推动,这不仅因为,快递盒重复利用关乎环保生态,关乎企业的社会责任,它同时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

    电商和快递业野蛮、粗放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绿色、环保、智慧,才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更多企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抢占先机,打造绿色可循环的现代物流体系。

(新京报快评,于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起雪湖藕

徐迅

    ①想起家乡的雪湖藕。炎炎夏日里,想起雪湖,就有丝丝的清凉袭上心来;就感觉荷叶田田,莲花过人头,有人摇着小船,“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想起那藕,就有无数白胖胖、粉嘟嘟的小手晃在眼前,有一种“儿童拍手争相问,一枝莲蓬值几钱”的诗意。当然这不是诗,也不是引用——有朋友写美食,写到藕,有藕记、偶记之语……我这是偶然想起。

    ②家乡的雪湖藕产自县城之南。城南除了雪湖,还有南湖、学湖。三湖连在一起,都产藕,藕名都叫雪湖藕。雪湖藕九孔十三丝(一般的藕是七孔),说是珍品。据传,当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路过此地还留下了佳话,说他品尝雪湖藕时,当一位少女捧上藕,他见少女宛如出水芙蓉,楚楚可人,又见雪湖藕洁白如玉,细嫩光润,似美女手臂,风情万种,不禁脱口而出:“一弯西子臂。”但求下联,岂知身边文武无一人能对。不料,那少女不慌不忙答道:“七窍比干心。”对联以“一弯”“西子”喻雪湖藕之表,用“七窍”“比干”喻雪湖藕之里,又巧嵌了两位古人名。朱元璋细细品味,心里暗暗称绝。登基定都南京后,他念念不忘雪湖藕,要求雪湖每年农历八月开湖,采摘的第一批藕送到南京,于是雪湖藕就有了“贡藕”之誉。

    ③记得在家乡县城生活时,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城南。夏天,那里雪湖与南湖、学湖三湖相连,水天一色。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太阳照着,几天过去,小荷宛若少女般情初开。待荷叶慢慢撑开,伞样大的荷叶就仿佛什么也遮挡不住了。荷莲从荷叶旁突兀而出,一枝枝地化成一朵朵莲花,或胭红、或粉红、或梨白……都亭亭玉立。莲花的瓣儿在强烈的阳光下渐次打开,一瓣、两瓣、六瓣,最后露出的便是散发着沁人肺腑芳香的黄色花蕊。很快,就见人摘那碧玉似的莲;更有人光着身子,下湖采藕了。他们从湖里举起那藕,有水洗,藕洁白如玉,真的是出污泥而不染。

    ④家乡的雪湖藕略呈方圆形、七棱,生食最方便,人们选用嫩脆之藕,洗净切片,加上白糖,就成了一道有名的凉菜。尤其是夏天醉酒后,吃起来异常生脆、爽润、甘甜,很是解酒。熟吃可切丝炒辣椒、炒肉或是制成炸藕盒、包藕卷等,用藕片炖排骨、煲汤什么的也简单。有人选用老而粗壮之藕,在藕孔内填满糯米蒸煮切片,说是好吃,但一进嘴里,我感觉就如同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说“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袁枚还说,“藕粉非自磨者,信之不真”。袁枚是位美食家。由此,看他生活的年代就有藕粉造假者。藕“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神农本草经》),生吃可消淤凉血,活热病烦渴、吐血和热淋等症;熟食可以养胃滋阴,补益五脏……其实还不止这些,我的一位朋友曾住在雪湖边,夏天里,她用荷叶煮荷叶稀饭,说是清香祛暑。莲籽去壳留下莲仁,她就自制八宝粥。莲仁当中绿色的莲心,味苦,她又用那莲心泡水喝,说是强心、降血压……这让我真的大开眼界。

    ⑤转眼就又到藕上市的季节。这时想起家乡的雪湖藕,我仿佛就看到城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仿佛看到家乡县城的街头,有人挑着一副藕担匆匆地走过,担子里那粗得像手臂的雪湖藕又白又壮。有人干脆用那浑圆的荷叶举过头顶,当作遮阳的伞,吆喝着“又脆又嫩的雪湖藕,好七(吃)咧!”我在心里回味着乡音,就由不得不像叶圣陶在《藕与莼菜》里所写的那样,生出“故乡可爱极了”的感叹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那碗诱人的肠粉 

(桑洛)

①我爱吃肠粉,这是以前在广东工作多年留下的“病根”。

②出差去两广的时候,常会去当地的肠粉店,大快朵颐就是医治病根的最好药方之一。

③去广州的早茶店,肠粉是必点的。即使去另一些城市的时候,看到肠粉,也总有忍不住点一份的欲望。

④印象最深的一个小肠粉店,是有一次去梧州的时候遇到的。

⑤太公肠粉,在一个菜场旁边的小巷里。很寻常的小店,藏在很寻常的巷子里。

⑥如果你对当地不熟,你肯定不会留意到这样的小店;如果你的脚步匆匆,你也肯定不会停留在这样的小店;如果你天天锦衣玉食,你也肯定不会注意这样的小店。

⑦它实在太普通。

⑧一个老爷爷,满头银发,系着雪白的围裙;一个老奶奶,同样系着雪白的围裙,头上的黑发尚乌青,这就是店里的老板和伙计了。

⑨店里的陈设也很简单。几张桌子,纤尘不染。一边是开放性的灶台,主要做的就是肠粉,灶台上也擦得锃亮,上面摆了做肠粉的一些佐料。

⑩一面墙上写着太公教诲:用老母鸡、猪脊骨加入甘草、老姜,慢火熬一晚,制成高汤,再添冬菇、虾米、火腿、瘦肉末,并选用李锦记上等生抽精制而成,口感醇厚,饱满不腻。各种食材鲜美融合,做到滋补而不燥,芳香而不浊。

⑪A这个教诲,居然明明白白地直接把整个做肠粉的流程与秘方都公示在墙上,既是对自己的监督,也是对客户的尊重。

⑫另一面墙上,写了一段太公肠粉的来历。说是民国初期,太公为避战乱,从广西梧州来到广东佛山,在佛山的游江路制立传统的小吃店。他积毕生的经验,采用当年的晚稻米,经多次石磨的米浆为原料,悉心研磨,配以靓料,这样做出的肠粉,爽滑、味鲜、口感独特。

⑬你随意点一份肠粉,在半开放式的厨房中,你可以看到上浆、蒸熟、上碟、配料的全过程。肠粉上到你的桌前,你加些酸豆角、酸木瓜或是萝卜丝,当你持筷去品尝的时候,你发现当年众街坊对肠粉的称赞“白如玉,晶如玻,滑而韧,味道一流”,真是所言不虚。

⑭这样的太公肠粉店,听说在广东的佛山,广西的梧州和贺州等地都有很多加盟连锁店,基本上店面都不是很大,都秉承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风俗,如果有时晚上晚点去店里,那对不起,可能吃不上这美味可口正宗的太公肠粉了。

⑮在两广等地,做肠粉的多之又多,如同做美食的店也是多之又多。这样的美食店,让我想到一些百年老店,它们“小而美”,规模不是很大,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食材,独特的秘方,不偷工减料,不欺骗消费者。生意做得再大,也不贪婪,不扩张,只走自己的路。

⑯这么多年,很多传统小吃都在进化。渐渐变了模样,但也有人在默默坚守传统。

⑰太公训言:一定要选正料,落足料,熬够时辰,见好味。这句训言,也让我想起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前的“戒欺”二字。世界上的生意可以有很多的管理攻略,有很多的成功秘方,但是我想,最基本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偷工减料,把握好产品的质量,尊重消费者,坚持自己的路。

⑱吃完肠粉后,我听到屋角传来一阵鸟叫的声音,“吱吱吱……”“叽叽叽……”两只笼子里传来鹦鹉的叫声,老爷爷和老奶奶一边打烊,一边用粤语交流着不久后春节的一些事宜。

⑲街边的路灯刚亮不久,这是一个祥和的晚上。

⑳我在这样的小城市,小店里,吃到了一生难忘的味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