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1)、文章要告诉我们“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是什么

(2)、第④段中“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划线词“噎”用得极为传神,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3)、第④段写“我”一直不放弃每月一次的上网聊天,为什么?

(4)、第⑤段写的“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是什么日子?

(5)、第⑨段,下课后,老师说非常感谢我,为什么?

(6)、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 (只写内容要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①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
      ②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③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了。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消失了。相反的,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而一些靠色相大搞“狐媚”勾当,卑污龌龊,扰乱国事,残民以逞的妖冶男女,我们一想起他们时却感到十分恶心。我想道理应该就在这儿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生意气正当时

君然

    ①“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近日,这副对联在微博和微信上热传,不少网友为其中的书生情怀所感动。

    ②这副对联的作者是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时间久远、他只能依稀记得对联创作时间是2003年左右。在陈正宏看来,这副对联是“急就章”,严格来说,从平仄、对仗的角度来看都不工整,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首“打油联”。而如今,这副“打油联”因何在网上不胫而红?

    ③陈正宏认为这副对联之所以走红,是因为人们对其中“书生意气”有所共鸣。“书生”这个词,或者说“书生意气”,有些人觉得已经过时了。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一个社会需要发展,个人需要发展,书生本色还是需要的。现在社会上有些情况会发生,可能还是跟“书生意气”缺乏有关。

    ④曾几何时,“读书无用论”是不少人选择在世俗生活中抛弃精神追求的强大理由。“百无一用是书生”,仿佛做学问就意味着穷酸,执着就意味着迂腐。于是,学术圈乱象丛生,抄袭论文、伪造研究成果、重权位代替重学术……种种学术腐败令人痛心。

    ⑤学术界的种种失范尚且只是管中窥豹,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不仅读书治学如此,人生周遭大小琐事的权重也被置于功利的有色眼镜之下。在不少人那里,考量任何事物的标准都是能带来多大利益,能不能成就功名,能不能制造人生的捷径……殊不知,在这样的人生逻辑下,只要能获取功名,只要能巧取利益,便使尽各种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社会道德底线一再受到冲击。

    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副“打油联”的走红,恰恰折射出当下人们的生活对“书生意气”所代表的单纯和底线的透支。于是有人怅惋:“曾经怀抱理想的人,那些真正经历了艰难而仍然存着一点痴念的人,才会真正被触动吧。”

    ⑦但我们的社会真的已至如此悲凉吗?

    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打油联”的走红,也意味着人们对“书生意气”的渴望。“书生”这个词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有着超越字面的意蕴,它代表着正直、理想主义,代表着在世俗生活中不忘仰望星空的胸襟与诗意,也代表着在倒退的道德底线面前拒绝流俗的勇气。这种理想主义、诗意与勇气不仅适用于学术界,更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现世人生,它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⑨有所共鸣,就当有所渴求:有所渴求,就当有所坚守。“家总是要成,钱总是要挣”,但红尘之中的那一点不可抛却的道德高度和精神追求正是这个社会内在的气蕴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选自2016年1月6日《人民日报》)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⑪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⑫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⑬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划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节选自《芦花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十三岁男孩的忧伤

    儿子桑岩和同学去爬山,出了点小事故,左腿小腿骨折了,在骨科医院治疗。

    这是桑岩长这么大,第一次因受伤住院,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带着各种营养品和水果。我和老公也轮流值班陪着他,每天想办法给他做可口的饭菜。

    家境富足,这个时候更想让孩子享受到好的照顾。

    那天中午,我开了车带着从家里煲的冬瓜排骨汤赶到医院时,病房里静悄悄的,桑岩旁边的病床空空荡荡的 , 只有桑岩在,老公在我快到时赶回去处理公事了。

    我把冒着热气的排骨盛出来,这是桑岩从小最爱吃的,每天都吃不厌。但这次,他却并没有表现出我熟悉的热情来,只是看了一眼,然后说:“妈,以后你别给我送饭了,我想吃医院的饭菜。”“怎么了?”我有些诧异,“医院的饭菜做得那么粗糙,哪有家里的可口?”

    桑岩却并不回答我,又说:“你也别让那么多叔叔阿姨带着东西来看我了,好吗?”

    我有些愣怔,看着他——我在这个十三岁男孩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柔软的忧伤。

    我轻轻问他:“告诉妈妈,为什么呀?”

    桑岩犹豫了一下,转过身指指旁边的床位:“因为我不想让那个哥哥心里难受。”

    桑岩旁边的床位,有个比他大两三岁的男孩,小腿粉碎性骨折,已经住院半个多月了。我不知道桑岩为什么会这么说。于是我问:“哥哥为什么会难过?”

    “因为……”桑岩说,“你知道吗?他没有妈妈,他爸爸在工地上班,都没有时间照顾他,工地上的人有空就轮流来陪他,但是没有人给他带好吃的,他只能吃医院的饭。妈妈你看,他的柜子里面都是空的,连一盒牛奶都没有,可是你们什么都给我买,他看了,心里一定会难受的。以后我和他一起吃医院的饭,我陪着他,他就不难过了……”

    我的心也不由得柔软起来,因这个十三岁男孩的善良——这些天,我只顾着他,心疼他的伤,担心着他的恢复,全力以赴地照顾他,却忽视了他旁边那个跟着父亲在工地上受伤的少年和他的处境、他的感受。我忽视了我们对桑岩如此丰富的宠爱,会让同样在病痛中孤单的男孩更加孤单,或者会自卑、伤感……桑岩一定是捕捉到了他的目光,那目光中一定流露出了这样的感受。

    可是,我还是不愿意为此委屈儿子。于是我说:“那以后我多做一些,你和那个哥哥一起吃好吗?你的那些东西,也可以分一些给哥哥……”

    “不好。”桑岩打断我,“妈妈,这样他会觉得我们是可怜他,我不想那样做,如果是我,我也不会要别人可怜。妈,你就让我吃医院的饭吧,挺好的。”

    我的视线忽然就模糊了,然后,我伸出手轻轻拥抱了儿子。我很惭愧,我在这一刻看到了我的爱是多么自私和狭隘,已经是成年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对于善良的感知,还不如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桑岩还不懂得太多大道理,甚至不谙世事,但是他本能地知道:善良就是不在病痛面前炫耀健康,不在贫穷面前显示富有,哪怕只是在一顿简陋的饭菜面前。

    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成全他的善良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