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乙】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甲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2)、乙段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    ) 。

A、追求人工美 B、追求对称美 C、追求自然美 D、追求人工美和对称美
(3)、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由高到低 B、由外到内 C、有具体到抽象 D、由总说到分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生如月》
       ①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亮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却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②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来平淡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能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大益。
③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白发搔短,或牢骚满腹、怨无天佑。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④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阅读《贫困不是理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贫困不是理由
      ①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②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
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
      ③当地媒体报导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她,在电话里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④ 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⑤半个月后,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那女孩又打电话来了:“高叔叔,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两天前,一位好心的伯伯已经资助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昨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答应过您,被录取后一定要通知您。”
      ⑥当时高晓松非常惊讶,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他仍然想帮助她,于是说:“我知道杭州的物价很高,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那我就负担你4年的生活费吧,每月500,你看怎么样?”“谢谢您!不过,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希望您——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女孩真诚地说。
      ⑦其实,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也没有人会去查证。这笔钱,可以还债,可以让父母家人过得宽裕一点,可以给弟弟买一个新书包,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滋润一点,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再次让高晓松感到震撼。
      ⑧这位内心富有的贫家女孩名叫李小萍,家在四川内江市的农村。
      ⑨此事传出之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由衷地敬佩;也有人说她傻,以她的境况,同时接受两笔捐助也不违背情理啊?面对褒扬与质疑,李小萍依然平静,解释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⑩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会令多少人感到汗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⑪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阅读《坐在童年的矮墙上》,完成下列题。

坐在童年的矮墙上

①那时候的墙真矮啊,矮得我三两下就能踩着墙上的坑洼处爬上去,矮得连母亲都不担心我跌下来,她只是说,你不怕跌得自己腚锤子疼就行。我才不怕呢,那时我身轻如燕,敏捷如猴,咋能掉得下来呢。

②墙是土墙,没有瓦,刚打起来时是有瓦的,但后来猫常在这里散步一是个胖嘟嘟的肥猫,瓦一片片地就被踩下去了。鸡有时也上来,扑闪起翅膀,一使劲就站在墙头上了,大公鸡飞上来的时候多,雄赳赳气昂昂地在上面踱步,有些傲视群雄的样子。墙下的鹅、鸭子唯有羡慕的份儿,只能无奈地沿着墙角溜达。

③但猫和鸡都没有我上来的时候多。那时候,看了电影《少林寺》,梦想着自己也能飞檐走壁,于是土墙就成了我最好的练习场所。

④母亲有时也让我上去,那是要我摘丝瓜或者南瓜,这些瓜们总是调皮,不听话,把瓜结得东一个西一个的,有的还任性地结在墙顶上,母亲够不着,于是我爬墙的本领就用上了。更多的时候,是我在墙上什么也不做,只是盘着腿坐在那里,抬头看云。和站在院子里看不一样,虽然只是高了那么一点,但看起来云朵真的近了很多。秋天时,我抬头的时候最多。云朵像棉花,在天空堆得一垛一垛的。往村南望去,天上的棉花和岭上的棉花拉起手来了,分不清哪一些是老天爷种的,哪一些是村人们种的。

有时也看村里的屋脊,那些鳞次栉比的屋脊,真的像一条条鱼啊,瓦就是它们的鳞,红瓦的像红鱼,青瓦的像青鱼。春夏时,茂盛的树木汇成绿色的海,这些鱼们便畅游其中。有时,我认为瓦是一张张翻开的书页,读者是那些在上面散步的鸟,它们边散步边读,至于上面写了什么,它们从不告诉我。下雨时,雨水打湿了书页,晴天时,阳光再一页一页地晒干。

⑥坐在墙上的时候,感觉日子过得很慢,慢得就像村西奎山大爷的烟袋,一袋烟吧嗒吧嗒抽起来,总也没有抽完的时候。不像现在,感觉每天的日子总是短斤少两,一睁眼一闭眼就过去了。

⑦有时候爬墙,是为了嘴。墙的那面是张婶家,她家挨着墙有棵枣树,秋天时,树上的红枣就像漫天的星星。站在墙上,正好能够得着最稠密、最甜的枣。张婶家的二丫这时候嘴最甜,总是“哥哥、哥哥”地叫着,央我上去帮她摘枣。于是,我拎着竹篮上墙,摘了最红最大的,先丢进自己嘴里,解了馋再说,这时急得二丫在下面摇着手,一个劲地“哥哥哥哥”。

⑧不吃枣的时候,我就垂着腿坐在墙上,二丫站在墙下,仰着脸望着我。有一次,二丫问我在墙上能看到什么,我说能看到远方城市的高楼。她咯咯地笑,笑完后说她不信,山挡着呢。

⑨山挡着,但没挡住我们走出大山的脚步。我和二丫读书、考学,后来分别在南北两个城市定居下来。很少再见到她了,有一次我回乡时恰好碰到了也回乡的她,寒暄几句后,再也无话。也许,我们之间的话,早已在童年说尽了。矮墙早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砖墙。我知道,我和二丫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这道砖墙。

⑩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像我们与童年之间的距离,很近,也很遥远。就像我的一位诗人朋友所说,童年其实并没走远,他在诗里写道:童年就在隔壁,推开门就能过去。可是,上哪儿才能找到这扇门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