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①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②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③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④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抚摸着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注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着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路的尽头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请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  )    一时(   )    波光粼(  )  (   )下

(2)、请给文中①——④处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   )

A、取决   高大  强壮  决定 B、决定  强壮  高大  取决 C、取决  强壮  高大  决定 D、决定  高大  强壮  取决
(3)、第二段,对“我”主要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  动作 B、心理  语言 C、环境  动作 D、景物      心理
(4)、一家人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是什么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5)、“我”与“妻子”的动作都是“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但含义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6)、你怎样理解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所包含的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4期,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栽花与插柳

李正庆

    钟兵和洪华都很年轻都很有理想。

    钟兵的志向是当个著名的作家,洪华的抱负则是成为翻译家。他们约定,一旦钟兵的作品获得大奖,就由洪华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钟兵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发奋写作,非常刻苦。

    洪华听、读、写、背,交替进行,十分专心。

    几年过去了,钟兵的稿子寄出一篇又一篇,退稿一次接一次。但他知道所有作家无一例外的有一大叠退稿信,有的甚至有一抽屉一麻袋,因而毫不气馁,依然干劲十足。

    洪华的学习也进展甚慢,他没想到掌握一门外语竟这样难。别说翻译,就连简单的文章都是学了后头忘了前头。照这样看,恐怕猴年马月也学不出个名堂。他对钟兵说:“我想改学气功,你呢?”

    钟兵说:“像你这样三心二意,怎能成功呢?”

    钟兵反复揣摩那些世界名作,仍练笔不止。洪华却找来几种气功书籍,开始研究。

    又是几年过去了,钟兵已在市报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他很不满足,更加勤奋。洪华苦练了又苦练,结果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神奇有效。他对钟兵说:“我想学写电影剧本,你呢?”

    钟兵说:“只要功夫深,我就不相信铁棒磨不成针!”

    钟兵苦苦思索,觉得光埋头苦干方法不妥,于是找来一些理论著作,一头钻了进去。洪华看了大量电影,又读了若干电影剧本,也开始爬格子。这一来俩人有了共同语言,常在一起讨论题材、结构、人物、情节……

    又过去几年,钟兵吃力地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洪华这期间写出了一批剧本,但投寄出去又全退了回来。有一封退稿信写道: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这句话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他反复思考了些日子,又问钟兵:“你真要铁心在一棵树上吊死呀?”

    钟兵信誓旦旦:“我一定要奋斗到底,决不放弃!”

    洪华很委婉地劝解说:“你从没想到应该分析自己的情况,看看适不适合这一行?”

    钟兵认为他是为自个儿的无恒心无毅力找借口,也不愿说破,遂一笑了之。他依然那么勤奋那么刻苦地读书写作。

    洪华说变就变,很快改练书法。

    几年之后,钟兵虽无进展但仍在那里苦干,只是越干越觉得文学太难,越干越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他的心,实在有些灰了;意,也不如早些年热了。

    洪华却如鱼得水,越练越顺手越练越起劲儿,作品频频赴省进京参展,而且频频得奖,居然成了闻名省内外的青年书法家。

    他始终没忘那位退稿编辑,曾心怀感激之情给他寄去一幅获奖作品,上书四个龙飞风舞的大字:慧眼独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孝乃德之本

谭用发

    《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