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朝鲜族四校联考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泪里微笑

    ①父亲失业那一年,我七岁。

    ②住在一间简陋的浮脚木屋里,屋前有一条小河,整日整夜地发出呜咽般的流水声。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挤在无水无电、局促不堪的屋子里,生活贫瘠得近乎苍凉。在最艰苦时,连基本的餐食都成了问题。隔了许多年,有一件事,还是母亲常常提及的:“卖虾面的流动摊子,就在门前经过,嘹亮的叫卖声,清清楚楚地传来。虾面的香味,一缕缕地飘进屋子、我身上只剩下零零丁丁的几毛钱,可你们却哭着、吵着要吃面。我从窗口望出去,看到面食摊子冒起的一大团一大团白白的烟气,第一次领略到画饼充饥这句话里那种悲酸入骨的含义。”

    ③当年在贫穷里挣扎的苦状,我是记得的。然而,令我印象同样深刻的,是父母亲面对困难时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

    ④饱读诗书的双亲,婚前婚后确曾有过一长串璀璨(cuǐcàn)瑰丽的日子,然而,当生命落入了难以意料的低谷时,他们并没有坐困愁容,怨天尤人;反之,他们不甘认命,力图冲出困境。在黑暗得几乎看不到任何曙光的那个时期,尽管父亲处处碰壁,那颗心都被焦灼和失望腐蚀得伤痕累累,可是,当他回返家门时,脸上总淡淡地露出令家人宽心的笑意。母亲呢,心境苦若黄连,然而,她从不曾把脸化成黄色,迎接父亲的那张脸,总以笑容来装点。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终于,父亲凭着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重新为自己挣得了满天华彩。

    ⑥在这样的家庭里,我慢慢地长大成人了。

    ⑦在别人眼中,我是个无忧的人;而我,也的的确确活得很快乐。

    ⑧无忧,并不意味着我走过的道路是全然无沙、无石的。

    ⑨快乐,也不意味着我的人生是缀满了亮丽芬芳的玫瑰花的。

    ⑩我曾绊倒、曾受伤;曾流血、曾流泪;然而,自小从双亲那儿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了解:再多的眼泪,也无法减轻我的伤势,化除我的痛楚。我也清楚地知道:帮助自己康复的不二法则是:在伤口还流着血的当儿,勇敢地、坚毅地站起来,站起来;然后,在泪里微笑。

    ⑪漫漫长夜不会滞留屋内,萧瑟冬天也不会永留人间。船到桥头自然直啊!

    ⑫这样的信念,帮助我度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难关。

(1)、给划线的字注音。

)焦)萧)腐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①比喻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②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③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强调客观因素。(

(3)、填空完成下列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

(4)、在正确说法后面的括号内画“√”,在错误说法后面的括号内画“ⅹ”

①这篇文章是说从小的贫困生活造就了作者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②从父母对生活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中作者学会了在泪中微笑。(

③“父亲凭着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重新为自己挣得了满天华彩。”中“满天华彩”可以理解为富足的生活或让人羡慕的财富。(

④文中第②段插入了母亲提及的一件往事,其作用是更加突出了生活的贫瘠。(

(5)、对第⑪自然段画线句“漫漫长夜不会滞留屋内,萧瑟冬天也不会永留人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B、痛苦会过去,阴暗会过去,再大的困难也能慢慢地解决。 C、长夜会从屋里跑出去,冬天再也不会寒冷了。 D、人生有低谷,也有高峰,当你陷入不幸时,别绝望,总有一天你会走出低谷,迎来幸福。
(6)、第②段画线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文中第③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8)、简要写出《在泪里微笑》一文的主要内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跟自己比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气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慷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沉甸甸的忧伤。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