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经典阅读观念的树立
  ①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②当然,要真正走进经典,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因所具有的无与仑比的精深与博大,经典可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甚至成己成物,获得包括职场上的成功。但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人记取。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常能听从心的指令,譬如在儒道先哲的训教中,体认到道德的庄肃与自由的快乐,然后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为人”者只会想着用它做工具,邀名射利,求田问舍。上个世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仍未被人了解。
      ③在阅读过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经典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它坚持要我们放弃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公元397年,圣奥古斯丁写了《忏悔录》,在书中他详细描绘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剧变,如果不静下心来,细细咀嚼,你根本无法体会其中切肤的渴求。至于《罪与罚》这样的经典,大段的心理描写,与通俗小说有一明确主题和显豁线索全然不同的“复调”写法,更需人细细寻绎才有所悟。所以,现在人们开始提倡“慢阅读”,主张不仅在时间上,更在心态上保持清静与闲适,然后走进经典。   悠闲自得同时越然功利之上的人,  能真正读取这个世界最杳渺的真谛,       保持阅读最高上的品质。故经典必须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读。
  ④在此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读尤其如此。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如美国人费迪曼所开列的,从18岁到80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人是可以大致读完经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经由经典阅读,你学会了举一反三,见迩知远,实际上就获得了费氏所说的“超越时空”的能力。还有,不要怕读不懂,相较于人很容易毁于自己喜欢的浅近的东西,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不忘。只有困难,才够挑战,才能精进。
  ⑤所以,各位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就能体会到“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悠长的光阴,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

(1)、第②段划线部分的错别字是      , 它的正确写法      

(2)、第③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是

A、只要就才 B、只有才并 C、虽然但并 D、即使也才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用是               

(4)、本文第②—④段依次从
             
               
③                 三个方如何阅读经典展开论述。

(5)、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第⑤段“你读什么书,将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成功之门虚掩着
        ①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指示灯立刻打出9.95的字样,全场轰动,海因斯也摊开双手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转播,可是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
        ②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个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回放墨西哥奥运会的资料片时,再次看到海因斯的镜头。他想这是人类第一次在百米赛道上突破10秒大关,海因斯在看到记录的那一瞬,一定说了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这一新闻点,竟被上千名记者给漏掉了,实在是一大遗憾。于是他决定去采访海因斯,问他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
        ③当记者提到16年前的事时,海因斯想了想,笑着说:“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谜底揭开后,海因斯又继续说:“自欧文斯1936年创下10.03秒的百米记录后,医学界的权威们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大家都相信这一说法,但我想即使无法突破10秒,我也应该跑到10.01的成绩。于是,我每天都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公里。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秒的记录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的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横着的那根绳子。”
        ④海因斯说出了一个非常简单又十分重要的道理:百米赛10秒的门是虚掩着的,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门都是虚掩着的,尤其是成功之门。
        ⑤但要推开虚掩的成功之门,首先要有勇气,要敢想敢干,敢冒风险,打破常规,像马克思说的那样,这里拒绝一切犹豫和胆怯。许多成功之门之所以对我们紧闭着,其实并不是推不开,而是我们可能连想都没想过要推,更别说试一试。譬如,“落体的速度与落体的重量成正比” ──多少年来,人们都对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这条定律深信不疑;可伽利略就敢于提出怀疑,并进行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于是,勇气和胆识帮助他轻轻地推开了成功之门。反之,被困难吓倒的人,不敢冲击禁区的人,墨守成规的人,畏首畏尾的人,是永远无法推开成功之门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理解,是心灵的花朵

       ①谁都渴望被人理解。被人理解,就像在无助时别人伸给你的有力臂膀;被人理解,犹如在你心灵饥渴时为你注入的一缕清泉,当你渴望别人理解时,你可曾想过首先去理解别人?

       ②伫立山谷,你只有主动呼唤才能得到空旷而悠远的回声;身处闹市,你只有心装他人才能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避免磕碰。别人理解你,就像缕缕清风佛面,带给你的是一种惬意与清爽;你理解别人,好比花朵次第开放,给别人的是一派美丽和妖娆。

       ③有一位花匠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葡萄,夏末秋初,葡萄个个晶莹饱满令人垂涎欲滴,他便摘了一些给邻居品尝。当他送给一位商人时,商人一边尝一边说:“的确不错!多少钱一斤?我多买些。”花匠觉得自己的好意被亵渎了,便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觉得自己的良好心愿被侮辱了,便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诚惶诚恐,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警惕……

       ④花匠回到家很纳闷:我只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误解?

       ⑤一番好心因为不被理解而使花匠失望、痛苦,他这种善意的行为在别人的眼里成了世俗的交换或别有企图,怎能不让人心有不爽?如果你是这个好心的花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因此,在与人交往中,我们一定要以推己及人的心胸,多给他人一些理解,多做一些换位思考,辩证地去分析问题。这样,就会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伤害,多一些美好。

       ⑥被别人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别人是一种高尚,能够折射出你的道德素养,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一个善于理解学生的老师,总是能够受到学生的爱戴;一个善于理解老师的学生,也总能够得到老师的器重。在这里,理解就是改善师生关系的一种良方。在班级里,你对同学在某些情境下的言行多一些理解,同学就会对你多一份信任和感激。在这里,理解就是一把钥匙,在你向同学打开心门的同时,你也能够看到同学掩藏于心的风景。在家里,你理解父母的生活、经济乃至心理压力,父母就会感觉到一种温情盈溢在胸,从而更加关爱你,对你的学习、交友和心理多了一些理解。在这里,理解是让亲情更浓、使亲子关系更和谐的黏合剂。

       ⑦理解是慈悲者盛开在心灵的花朵,美丽了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了怡心之美。

       ⑧理解是睿智者紧握在手中的钥匙,打开了心门,也为自己减轻了碰壁之痛。

       ⑨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非常频繁,而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心与心之间横亘着看不见的墙,有许多人成了心灵世界里的孤独猎手,有一些人在拥挤的人群中感觉到了窒息和挤压感,有许多人觉得心灵是一片沙漠,看不到生活的亮色……只有理解,才能消除隔阂与歧见;只有理解,才能让心灵的压抑感得到释放。只有理解,才能走向沟通和团结。

       ⑩不要光渴望别人理解你,你也要主动理解别人。主动给别人以理解,就像为心灵盛开美丽、纯净、热烈而馨香四益的花朵。这种馨香,不仅会感染别人,也能够陶醉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阅读理解

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节选)

吴宝军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孔老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她兴业,她耐看,她能群,她解怨。用之则事业兴隆,观之则身心愉悦,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籁之音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不知诗,无以言。”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曾有人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词客的各领风骚是自然的,不过,李杜文章在,依旧光焰万丈长。而且,从屈原到李杜,到苏轼,到陆游,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得人心。对诗词的热爱,从侧面证明了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群体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涸。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坐窗前,诗在左,词在右,相濡以沫,感觉欢乐而又充实。读几页诗书,啜几口清茶,时而摇头叹息,时而颔首赞许,仿佛是有人在与你喁喁对话。读到妙句或者偶得佳句时,拍一下桌子,叫一声好,那种快乐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得诗歌为伴,今生足矣。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