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熬冬(江岸)

    ①冬天,北风呼啸,人迹渐无,万物萧条。

    ②在冬季漫长的一天里,陈彩凤奶奶除了做两顿饭,吃两顿饭之外,就是把一窝鸡放出来,给它们喂食。她一共饲养了八只鸡。每天早晨,她在院子里撒一把稻谷,八只鸡瞬间将稻谷抢食一空,然后到野外觅食。天煞黑的光景,她在院子里撒一把稻谷,咕咕咕地唤鸡回来,看着鸡把稻谷吃光了,又撒一把稻谷。顶多撒三把稻谷。最后看着八只鸡走入鸡笼,她才觉得这一天日子过得圆满。

    ③大雪应该是在半夜时分开始下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彩凤奶奶打开大门,站在自家廊檐上,此时黄泥湾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从早到晚,她开门观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

    ④这样的天气,即便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会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陈彩凤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笼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笼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显然,它们已经饿坏了。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

    ⑤傍晚,陈彩凤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几只鸡应该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笼。陈彩凤奶奶堵了鸡笼的门,却发现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在白花花的积雪反衬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小了许多。

    ⑥这个小可怜,恐怕是大雪封山,无处觅食,饿极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陈彩凤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寻觅吃的。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容易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落的稻谷。她看了一会儿,急忙从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鸟儿吓得慌忙飞到了院子里。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快速地啄食起来。为了不惊动鸟儿,陈彩凤奶奶轻轻地关上了门。

    ⑦第二天晌午,大地白茫茫一片,雪停了,天气却变得分外寒冷。陈彩凤奶奶出来喂鸡,一阵寒气袭来,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她扬手撒了一把稻谷,鸡们一下子朝稻谷撒落的地方扑去。她突然发现鸡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鸟儿,有点像昨天的那只。再细看,这下她彻底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斑鸠。斑鸠的毛羽稀拉拉的,有些潮湿凌乱,一幅落魄模样。它挤在鸡群中间,依然怯生生的,躲在鸡的身旁,不时啄上一口,不时四下张望两眼。

    ⑧显然,这是一只苍老的斑鸠,一只在野外无法觅得足够食物的老斑鸠。这天晌午,陈彩凤奶奶比平时多撒了好几把稻谷。鸡们都吃饱了四散走开,只有老斑鸠还在啄食。这会儿,它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显加快。

    ⑨从此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这只老斑鸠总会适时出现在廊檐上,和鸡群一起进食,鸡啄食完,它也啄食完毕,和鸡们一样,四散开去。陈彩凤奶奶怀疑它没有飞远,可能就躲在她家旁边的山坡上,守望着她的小院。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准时地不请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来晚了,陈彩凤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等它出现的时候,鸡群已经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陈彩凤奶奶赶紧又撒了一把稻谷。这一次,它没有惊慌地逃走,而是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鸡一样镇定地站立着,开始进食。

    ⑩每天除了给自己做两顿饭,给鸡喂食之外,陈彩凤奶奶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只老斑鸠喂食。

    ⑪转眼,要过年了。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陈彩凤奶奶捡了一箩筐的鸡蛋,让儿子带给孙子孙女吃,她自己却不愿意离开村子。

    ⑫儿子:“娘,平时您说在镇上住不惯,一天到晚没事干,只坐着等开饭,要留在村子里,为那几只鸡忙活,我依您了。过年您再不去镇上和我们一起,自己一个人怎么过呢?”

    ⑬陈彩凤奶奶说:“我走了,没人给它喂食,这么冷的天,它需要我。”

    ⑭“还像去年一样,我把鸡也逮走,一起运到镇上去,您就放心吧。”

    ⑮“我说的不是鸡。它像我一样,七老八十了,老了,不中用了。我一走,怕它熬不过这个冬天。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着它把冬天熬过去。”陈彩凤奶奶说着,看着外边寒冽的天空,叹息了一声。

    ⑯这一声叹息,让儿子实在琢磨不透。儿子追问:“娘,您说吧,到底是啥?咱们带它一起走。这总该可以了吧?”

    ⑰“斑鸠,一只老斑鸠,你带不走它,我也撇不下它。别管我了,你走吧,你们自己好好过年吧。有它陪我过年,我觉得挺好的。”

    ⑱儿子看着娘坚定的神情,半天无语,不知该怎么劝慰娘。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

    ⑲儿子离开了,陈彩凤奶奶打开门,看到那只老斑鸠在廊檐踱着步,似在等她,霎时愣住了,一瞬间又笑了。

(选自《天池》2017年第9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写下面的表格内容。

地点

老奶奶做的事情

老奶奶的感受

在儿子家

坐着等吃饭

在村子里

喂八只鸡

(2)、回答下列问题。

①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时黄泥湾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有一次斑鸠来晚后,“陈彩凤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的原因。

(3)、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题目“熬冬”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题目的作用。
(5)、儿子认为“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远处,那一盏灯
         ①许多年前,我固执地以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同龄孩子的思想,我希望摆脱一切约束而自由地生活。但那个冬天难忘的经历让我有了改变。
         ②一个冬日的早晨,我又和母亲吵了架,心里充满了不满和委屈。我独自离开了家,漫无目的地到旷野中流浪,我感觉自己正走向一个自由快乐的天地。
         ③我不断向前走,饥饿和寒冷却不断地向我侵袭过来。整整一天的跋涉之后,天不知不觉暗了下来。寒冬腊月的风是那样的冰冷刺骨,“呜呜”地在山谷里作响,萧瑟的草木在冰天雪地里哀鸣。我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和孤寂。我开始哭,一种愧疚的情绪同时包围了我。事实上,并没有人给我什么大不了的伤害,我只是因为早上起床时,不肯穿母亲新做的那件看上去十分臃肿的蓝花袄,而母亲只是满怀委屈地责备我不理解家庭的境况和大人的心思。
        ④一顿大哭之后,我的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这时候,我倒是真的想到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她独自养活一家老小,每天在我进入梦乡之前,她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就不曾闲过。白天已经在农田里劳累一天了,有时干着活就开始打瞌睡,头缓缓地垂下去,垂下去,然后再极力地抬起来,用力摇动一下;可是过不久多久,又开始重复那个动作……每当这个时候,母亲的身边总是放一盆冷水和一条毛巾,就连天寒地冻的严冬也不例外,她总是说,擦把脸就精神了!
        ⑤我走着走着就想到母亲了。她的手到了冬天总是开裂子,那些裂子又因为白天的不停劳作而张开血口子,痛得钻心彻骨!每当这样的夜晚,懂事的大姐就会走上前去,用村里那个土医生配的冻疮膏给母亲涂抹。这时的大姐,每抹一下就关切地看一下母亲的脸,生怕会弄痛了母亲,而母亲回望大姐的眼神也是慈祥而柔和的。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以至我每次和母亲发生争执时总是冲她喊:“你是偏心眼了,你就是只知道疼大姐和小弟!”
        ⑥天很黑,周围也模糊。我一边想,一边自责,一边流泪。我显得疲惫不堪,同时我迷路了……突然之间,我望见了远处有点亮光。哦,那是一盏灯!我发疯似地冲向那盏灯……山野顿时平静,天空微微泛白,树木不再狰狞,小路也变得清晰起来。啊,我竟然听到了母亲带着哭声的沙哑的呼唤。虽然隔得远了,声音是那样的微弱,可听在我的耳中却格外的清晰,格外的亲切。
        ⑦微弱的灯光下,我看到母亲的脸上挂满了泪水。那一瞬间,我注意到母亲看上去十分狼狈,原来母亲一脚踩空,滚到山坡下去了。我猛然想起,母亲八岁那年害过一场病,她的视力很弱,即使是在白天,也只能看到那短距离的东西。我的泪水“哗哗”地往下淌。
        ⑧那个冬夜,母亲手里的那盏灯照亮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也照亮了一个十二岁孩子的心路,并且在以后困难的日子里,我还常常想起——那盏泛着橘黄色光芒的马蹄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2013.5.27《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祥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④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