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ō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è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郑公魏征(  )②并为石(  ) ③可衣冠(   )④朕一鉴矣(   )

    【答案】
    (2)选出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郑公魏征    ③并为石     ②士多为用     ④得鱼腹中

    A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答案】
    (3)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4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冀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醒心亭记(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 , 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①韩子退之:指韩愈,字退之。②夷狄:边远地区。

    文言文阅读

    【 甲】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直驰入 ,将以下骑送迎 。 已而之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 , 锐兵刃 ,彀弓弩 ,持满 。天子先驱至 ,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 曰 ‘ 军中闻将军令 ,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 ,上至 , 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 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 , 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 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 ,请以军礼见。”

    (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 乙】吴玠① ,字晋卿 ,未冠从军 。夏人② 犯边 ,玠以百余骑追击 , 大破之 。玠与敌对垒且 十年    常苦远饷③ 劳民 ,屡汰冗员④ ,益治屯田⑤ ,调戍兵 , 治废堰⑥ 。 民知灌溉可恃 , 愿归业者 数万家 。玠善读史 ,凡往事可师者 ,录置座右 ,积久 ,墙牖⑦ 皆格言也 。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故士乐为之死 。选用将佐 ,视劳能为高下先后 ,不以亲故、权贵挠之。

     ( 选自《宋史 ·吴玠传》,有删减)

    【 注】①吴玠 : 南宋将领 。②夏人 :西夏 。③远饷 :远道转运粮饷 。饷 ,指军队的钱粮、俸给 。④冗员 : 闲 散、多余无用的人 。⑤屯田 :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地区种地 , 或招募农民种地 。⑥废堰 : 长久不用的废塘。 ⑦牖 yǒu:这里指墙壁。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