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冀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醒心亭记(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 , 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①韩子退之:指韩愈,字退之。②夷狄:边远地区。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    如鸣珮环,心之(《小石潭记》) B、之者谁                不能其一处也(《口技》) C、往来而不              沿溯阻(《三峡》) D、而名之以见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3)、【乙】文第②段提到公与州之宾客“久而忘归”,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其中的原因。
(4)、【甲】文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乙】文中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你觉得两篇文章中欧阳修所寄之“意”相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⑤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⑪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⑫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⑬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⑭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菱溪石记

(宋)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 , 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杨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悴卒,而乃能知赏奇异,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①伪吴: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

菱溪大石(节选)

(宋)欧阳修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请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 

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 , 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二十日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山北诸山,伏如聚蚁。匡湖洋洋山麓,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歧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 

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徐霞客游记》节选 

【注释】①屼(wù)立,高耸秃立。②飞舄(xì),指神仙来去。舄,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③贝叶:即贝多树叶。形如棕榈,产于印度,云南西双版纳也有。其叶可当纸,佛教徒常用以写经,故亦称佛经为“贝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