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临放寒假的前一天,班里每人发一套课外读物。查老师在发书前告诉大家,有一套书是破损的,他不知该把那套书分给谁。
      ②一时间,班内沸沸扬扬,有的建议摸彩;有的建议每人补贴5分钱给受损失的人;那个善于运算的陈应达还计算什么概率;有的女生则大喊:上帝保佑。贾里听烦了,霍地一下站起来:“分给我吧。”
      ③其实,那套书只是书脊上擦破一点,属于轻伤,用个纸一包就解决了——这值得大惊小怪地出谋划策吗?
      ④贾里没想到区区小事却引起大轰动,先是学校广播站立刻广播了这则小故事,紧接着,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给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了不起的大事。
      ⑤“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贾里对爸爸说。
      ⑥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
      ⑦不过,父亲说贾里长大了。至于长大或是不长大贾里不在意,反正,他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甜酸苦辣全有。

(1)、解释文中词语:
①沸沸扬扬                                                                 ②出谋划策                                                                                    

③可歌可泣                                                                  ④ 鸡毛蒜皮                                                                  

(2)、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反映出这些同学_____________的心理,而与“贾里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_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出贾里_____________。

(3)、与选文第③段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对着大山喊:“你好——,我来看你来了——” B、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不说这倒罢,不然贾里不会气得那么凶——如果说需要设计师他心服口服,连个剪线头都不信堂堂的贾里? D、经理没复信,但那家服装厂的劳动工资科来了封信,约他去面试——那经理还是识人的,因为信中的贾里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只为了培养坚毅的头脑……
(4)、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话的意思可以对应语段中的哪句话?

(5)、“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给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了不起的大事”一句中“贾里弄不懂”,你能替他解释吗?

(6)、联系生活实际,请说说第⑦段写贾里“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究竟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 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 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竞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里的孩子来吃面

    去年我们学校从甘肃招来一百多个学生,大部分是甘谷地区的孩子,另外还有靖远的一些孩子。今年开学以后,我教他们的语文课,兼当班主任。靖远的孩子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比起甘谷的孩子他们似乎很羞涩。还没有放假,甘谷的孩子找到我嚷嚷着要吃我做的打卤面,靖远的孩子却默不作声。

    “五一”节快到的时候,我找到靖远的学生干部,告诉他们我想请他们来家里吃饭。说真的,孩子们的生活清苦、单调,真叫人心疼。听我说请他们吃饭,孩子们的眼睛立即放光,却还客气地推辞。最后,定下5月3日去我家吃饭。

    那天一早,老公因为学校有事自去公干,我找了一个朋友帮我采买。我俩买了大约8斤鸡腿、6斤黄瓜、6斤面条,另外还有蔬菜、饮料等,气喘吁吁地拉回家。

    刚刚到家,接到孩子们的电话说,已经到了小区却找不到我的家门。我急忙出去接人,看到小区尽头,孩子们排着队向我走来,一个个羞涩地笑着。邻居们吃惊地看着这队人马,还以为我家要盖房子。

    十几个孩子中大多是男生。进门分工明确,女孩子们立刻帮我下厨;男孩子们很自然地坐下喝水,看电视。我暗暗笑了,看来靖远地区还有点男尊女卑呀。菜式很简单:炖鸡腿,烩土豆,凉拌海菜,油炸花生米,以及一大碗油泼辣子。此外,我打了整整一高压锅的面卤。看着这么多的菜,我真有点眼晕。

    鸡腿和土豆用蒸锅和铝盆端上去,面卤则直接用高压锅端上桌子。吃饭前,女孩子们悄悄地盛起一碗肉,说是给弟弟(我儿子)留着。我忙把肉倒回锅里说:“那个小子怎还把这个放在眼里?他只吃我做的韩式炸鸡。”孩子们招呼我一起吃饭,又懂事地请我母亲一起上桌。母亲怕孩子们拘束,自己盛起一碗菜回房间去吃。

    当把面条端上去时,我吃惊地发现孩子们已经把面卤吃了,原来他们不知道那些香喷喷的卤子是浇在面条上吃的。孩子们每人端着一碗白面,泼上辣油。面条立刻变成红色,再倒上醋,加上一勺盐,呼噜呼噜地大吃。

    我的天哪。

    我忙教他们如何吃打卤面,孩子们客气地说:“有面条吃,干吗糟践这好东西?”呀,这算什么好东西!尝了一口他们拌好的面,哇,我几乎要蹦起来。那辣的滋味一下子呛进心肝肺,我咳得惊天动地,鼻涕眼泪一涌而出。

    孩子们终于全体大笑:原来老师这样不能吃辣。

    接下来,气氛热烈起来。有孩子学着我的样子把面卤浇在面条上,依然是挖一大勺辣油。还有孩子跟我开玩笑,作势把辣油泼进我的碗里,吓得我抱着饭碗跑掉。三个男孩吃得兴起,扒掉背心赤膊上阵,让从房间出来的母亲吃了一惊。肉吃没了,花生吃没了,还剩下半锅面卤和半盆面条,够我们全家吃三天。

    我发话叫他们吃不了“兜着”走,把面条给没有来的同学带去。女孩子们把面条倒在食品袋里,我看见她们每人拿一把小勺从吃剩下的鸡汤里往外撇着什么洒在面条上。我说:“那汤一会儿就全倒掉了,你们干什么呢?”女孩子们忙说:“老师,不要呀,那里面还有很多油呢。”一听这话,我的心好痛好痛:这些孩子都跟我的儿子一样大啊!

    孩子们离去的时候,一个个兴高采烈,全没有来时的羞涩。大家脸红红的,排着队向我高呼:“老师再见,老师开学见!”

    场面煞是壮观!我好久不能平静……

    想想自己只付出一点点心力却能让十几个孩子如此快乐,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值得呢!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忆里的乡戏

曾令兵

    很久以前,家在近郊,桑葚的红紫,阳桃的青绿,茉莉的皎白,菊花的金黄,都曾是为我美好重年打底的绚烂,但总是不及村里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曲留下的妖娆。

    每逢农历里的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的朦胧月色的迷醉时,我就马上明白村里请来的戏班子已开始吊嗓子练唱了。恍隐中,艺人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小庙前的空地上也早就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但从不高声说笑。农人们平日里的粗犷全不见了,脸上全无例外地带着幸福的神采,眼角眉梢上写满了认真与期待。此时,皎洁月光下的戏台正浸润在夏夜清冽而洁净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日间谷子残留堕微香,夹杂着泥土和夜雾的味道,轻轻一嗅就舒坦无比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的亲切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故乡的乡戏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那样珠圆玉润,却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只是年纪尚小,听不全那些时而迅疾时而凝重的台词,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艺人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竞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拊掌大笑。

    只是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欢花旦与小生。记忆里的小生是由女子反串的,那清丽如水的容颜在峨冠博带的映衬下倒也平添几分英气。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那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演花旦的也是极为标致的女子,掩嘴微笑时会忽然满脸绯红,让双颊上的胭脂生动起来,清甜的歌声在那一低头的温柔里慢慢荡漾开去,搅得台下人们的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唱到动情处,她眉尖一蹙,长长的水袖一摆,自是有说不出的妩媚。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曲折跌宕的情节也叫人分外着迷,心旌摇动之际就跌入了戏中的情境,为英雄早逝扼腕,替美人玉殒心伤。所以,每当爷爷倦了要走我都会固执地留下来,哪怕要独自一人走在归家的夜路上。

    多年来我还一直认为,戏台上眉分八彩气宇轩昂的俊朗与眉似远山朱唇妙目的俏丽,是生活里难以企及的美好,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拥有那复活瞬间的鲜活和感动。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乡戏,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

(有删改)

阅读《说和做》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芋叶下生长的女孩

傅译萱

白芋是外婆给孙女起的名,她打小便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白芋爹娘进城务工,将白芋托付给外婆。

白芋,人如其名,白白净净。外婆的脸上布满皱纹,如同田间老去的芋头皮一般黑皱干巴。白芋以为外婆生来如此。直到一天,白芋在抽屉里翻到了一张旧照片,照片上是一片翠绿的芋田,年轻时候的外婆如芋叶一般亭亭玉立。

盛夏,炙热的阳光下,白芋挽起裤脚,光溜着脚丫,跑去那翻腾摇曳的芋叶下玩耍。在芋叶下乘凉,吸吮芋叶的清香是白芋的一大乐趣。

初秋,芋叶发黄,根茎叶变暗褪去,这是芋头成熟的信号。白芋提着桶,跟着外婆下田,麻利地接过外婆拔起的一株株芋头。回到院子里,外婆用被泥土沾染的袖套擦着脸上的汗渍,对白芋说道,“今年芋头大丰收,回去给你做芋子包。”白芋点点头,每年采摘芋头后,外婆都会给她做芋子包。

芋子包是家乡的特色佳肴,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才做。厨房内,五花肉、青菜、香菇、胡萝卜、葱、姜、胡椒粉、盐等食材在外婆的巧手下化为香喷喷的内馅。白芋走进厨房,将刨好的芋子放进蒸锅里。良久,白芋将芋子从蒸锅中取出。“你爹娘今年过节回来,他们想见见你。”外婆笑着说道。白芋沉默着,自打她记事起,爹娘就没有回来看过她。

外婆看着白芋一言不发,走到白芋身边,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她的头。“傻孩子,你爹娘他们在外面不容易,见见他们吧。”白芋眼眶红红的,懵懂地点点头。白芋默默地包着芋子包。外婆在一旁将包好的芋子包放进锅里蒸熟。空气氤氲着水汽,混杂着芋头的香味。

中秋,四个人端坐在桌前。外婆端着饭菜从厨房走出,笑道:“白芋,快叫爹娘。”白芋怯生生地看向眼前陌生的中年男女,颤声道:“爹——娘——”白芋的爹娘眼里含着泪水,身体向前想抱住白芋,被白芋躲开了。外婆拍了拍白芋的肩膀,笑道,“许久未见,这丫头怕生呢。先吃饭。”月光冷冷地洒向大地。白芋早早吃完芋子包后回房间里。白芋爹娘一早还得工作,当晚便返城了。白芋依稀听到爹娘临走时和外婆商量着什么。

晚秋某天的早晨,外婆推着满车芋头到集市上去卖。往年,外婆会和白芋一起去的。傍晚时分,外婆擦着汗水,推着空空的推车回到院子里。白芋忙跑过来接外婆手中的推车。外婆不撒手,“傻孩子,俺还推得动,先去把芋子包热热吧。”白芋看着外婆佝偻的身躯,回过头走向厨房。

一只鸟儿向夕阳方向飞去,在橘黄色的天空中留下模糊的黑点儿。微风习习,祖孙二人在院子里吃着热腾腾的芋子包。

“孩子,外婆和你说个事。”

“啥事?”白芋抬起头,看向那张眉头紧锁的脸。

“明年你就要念中学了。村里没有中学,你得跟着爹娘到城里念书。”外婆用她那双长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白芋稚嫩的小手。

白芋猛地摇摇头,将另一只小手放在外婆布满皱纹的大手上,哽咽道:“我不去,我不念书了,我要和你一起。”

芋头不能一直长在芋叶下面,让阳光照着它才能成熟啊。”外婆的话既简单又深奥。她的眼睛望着白芋,这是一双浑浊的眼睛,也是照片中那双灵动的眼睛,它们重叠在一起。

夜里,白芋是流着泪睡着的。迷迷糊糊间,房间里窸窸窣窣,白芋隐约感觉外婆来过她房间。

第二天一早,白芋走进爹娘的车里,车子开动了,白芋不敢回头。她看向车窗外的芋田,泪光里,阳光照在翠绿的芋叶上,叶下泥土中的芋头,生长着。

(摘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4年08月20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