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细品寂寞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又要耐得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务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才能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住。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1)、请你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内容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2)、第②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爱鸟。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儿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

胡子宏

      ①儿子,今天爸爸给你谈的是,我与别人的爸爸有何不同。

      ②先提三个事例:一是李开复对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二是郑渊洁在儿子18岁后,送给他两个礼物,一辆车和一盒避孕套;三是广西有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

      ③几年来,我非常关心你的学习成绩。你肯定有点不耐烦了。瞧,李开复说了,成绩只不过是无聊的数字而已。我要告诉你,李开复曾经是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给两个女儿提供的教育环境和物质保障是我终生难以企及的。李开复的女儿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开复讲“成绩是无聊数字”的同时,还说了句:最重要的是你在学习,你需要的唯一衡量是你的努力程度。

      ④李开复劝女儿不要在乎成绩,但给女儿写信时,又很自豪地提及女儿的“高中微积分第一名”。因此,你千万不要把成绩当作无聊的数字,依然要坚持刻苦学习。李开复的女儿其实留学不留学无所谓,他的家产和影响力,足可以使女儿有个很舒适的工作。而你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打拼,因为爸爸没有李开复那么大的能耐。

      ⑤你是读着郑渊洁的故事长大的。童话故事为郑渊洁赚得盆满钵满。在这种家境中,郑渊洁的儿子拒绝了校园里按部就班的课程,在玩耍中发展自己的人生。他去非洲旅游,回来后竟然瞒着父亲出版了摄影集。而像我这样的爸爸,顶多给你一些远游的路费。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里,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

      ⑥广西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这里,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快乐成长。我对你的学业要求很严格,有人曾经斥责我:“你给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压力啊,孩子能快乐成长吗?”儿子,你要记住,快乐成长与刻苦学习并不排斥。刻苦学习不意味着你放弃郊外踏青、暑假旅游、网络聊天和课外阅读,它只是要求你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学习,不要分神,不要懈怠。而优秀的学习成绩,是你快乐成长的精神财富。爸爸对你的要求是,学习时,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浅尝辄止。闲暇时,那就由着你的性子去玩吧,只要健康,只要安全即可。

      ⑦儿子,让我们一起踏踏实实过好我们的平民生活吧!我们不会有“李开复”和“郑渊洁”式的奇迹。爸爸与别人的爸爸不同,爸爸其实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那就是渴望下一代有个令父辈欣慰的前程。20多年后,你也会像当今的我一样,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对你的孩子讲述这些枯燥而丰实的人生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谢谢您,我的老师

    ①那一年,教委组织各学校参加物理竞赛。其实我的物理成绩并不是很拔尖,但这个机会我不想错过,因为,如果能取得名次,学校将给予重奖,而且将成为入选学生会的一个重要条件。于是我报了名。

    ②物理课代表刘宁,虽然要转学了,但也报了名。两天后,学校开始了初选考试,由新来的李老师负责。

    ③竞赛题型的难度可想而知。我答着答着就泄气了。时间一分一秒过得很快,还有几分钟就要交卷了。我看了一眼刘宁,他已经答完了。他看了下表,然后笑着和我挥了挥手,离开了教室,把试卷留在了桌上。

    ④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当我的目光扫到刘宁的姓名栏时,心开始扑扑地跳。刘宁的卷子没写名字,一个念头在我的心里翻涌起来,见没人注意,我便装着替刘宁交卷子,然后迅速在他的卷子上写了我的名字,在我的卷子上写了他的名字。

    ⑤出了考场,我无数次想着这次作弊会不会出鱿漏,虽然我和刘宁的字迹不同,可是李老师刚来,应该看不出来,况且我平时的成绩也不差,同学们应该不会太怀疑

    ⑥我忐忑地等了几天,相安无事,心也就平静下来。当然,入选最终的竞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⑦一天,李老师急匆匆地来找我,说初选的卷子要备案,她不小心把我的卷子弄湿了,所以又拿出一份空白卷子,让我重新答一下。我觉得有些纳闷,但也只好照办。刘宁答了满分。我已经把那个卷子反复看了几遍,现在答个满分也没有问题,很快我就答完了,依然是满分。

    ⑧可我深知,我的水平不足以在真正的竞赛中取得好名次,所以我用两个月的时间专攻物理。为此,我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没有休息的周末,欣慰的是,成绩提高很快。李老师看到了我的努力,经常给我辅导。

    ⑨竞赛的日子终于到了,我自信满满地走进了考场。这一次,我无比自信,虽然我没有物理天赋,但经过后天的努力和大题量的练习,我取得名次应该没有问题。结果,我考了第三名,仅比第二名少了0.5分。校长和教导主任表扬了我,并发了一份重奖给我,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感到格外骄傲和自豪。

    ⑩李老师带着我从校长办公室里出来,同学何大军迎面走过来,伸出手,对我说:“程刚,祝贺你,同时向你道歉,我曾怀疑过你的成绩,偷偷地要求李老师查看你的卷子,真没想到你能考得这样好……”

    ⑪我没有因为何大军的称赞而骄傲,反而吓出一身冷汗。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李老师为什么让我重新填写一份卷子…

    ⑫我看向李老师,她也正微笑地看着我,眼神里满是鼓励。我想向她坦白认错,可话还没出口,她拍了拍我肩膀,对我说:“在你们青春的路上,老师的任务就是将你们从迷途中拉回来,然后扶持走上正轨,带着你们体会奋斗的价值,你的奋斗让我觉得很值。”

    ⑬那一刻,我泪涌如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玉米

曹洪蔚

①围着村子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

②父亲正忙着给玉米施肥除草。麦前套种的玉米,眼下已长到了齐腰深。看到家栋,父亲有些意外: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在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于人后。这么多年,他节假日都没怎么休息过。父亲问他:“这不逢年不过节的,咋就回来啦?”

③“回来看您啊。”

④回到家,父亲去村头的小酒店买了几样菜,开了一瓶酒,对家栋说:“来,陪爹喝点儿。”家栋平时不怎么喝酒,总担心喝酒会误事。完美、一流,是他给自己定的工作标准。

⑤几杯酒下肚,父亲说:“孩儿,你有心事,瞒不过爹的眼。”家栋猛地饮下一杯酒,脸上立马就泛起了红晕。

⑥他想告诉父亲,这次单位要补缺一名副局长,按学历、资历、能力,或是按工作政绩、岗位需要、群众基础,他都有竞争优势。他很想努力去竞争一把,甚至有了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不太好的念头,这让一向光明磊落的他矛盾而痛苦。于是,他想到了回乡下,听听父亲的意见。父亲已经80岁了,早已不再为“一箪食,一瓢饮”忧心,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

⑦看着家栋欲言又止,父亲没再继续追问下去,对他说:“吃罢饭回屋歇一会儿,然后咱爷儿俩一块儿去玉米地薅草追肥。”

⑧这一觉睡得好沉好香。等到日头已经偏西,家栋才醒来,脑瓜子好像也清醒了许多。父亲说:“洗把脸,咱俩下地去,这会儿没了毒日头,趁着凉快,能干俩钟头的活儿。”

⑨玉米地,远看绿油油一片。走近,却又看到下面长着各样杂草。

⑩锄完一趟,父亲和家栋并肩坐在锄把子上小憩。父亲说:“这原本是一块撂荒地,杂草和野棵子有一人多深,看着叫人心疼。那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开了这片荒地。当年,你爷爷对我说过,怎样才能不让地里长草呀?种上庄稼。只要地里有了庄稼,就不会容许杂草生长了,杂草一露头,就会被锄薅掉。等庄稼铺满了田间,就没了杂草的生存之地。”

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 , 对他说:“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刚刚搞明白。你爷爷,你那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功臣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你爷爷立过一个特等功,两个一等功。战争结束后,你爷爷转业到市里的化肥厂工作。后来上级动员职工离城返乡,你爷爷就回到了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要不是前不久上面开展军人普查登记,谁都不知道他这辈子还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

⑫木匣子里,军功章泛着深沉的微光,整齐折叠着的退伍证和立功证书也已发黄。家栋看着,鬓角处不知不觉凝出了汗,顺着脸颊慢慢向下流。

⑬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杂草和庄稼的道理。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⑭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儿赶回单位上班,手头还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

⑮路过父亲的玉米地,家栋停下了脚步。他听父亲说过,这个时节,正是玉米的快速主长期,若是没有杂草,地肥水足,蹲到地头,就能听见玉米吱吱的拔节声。

⑯家栋轻轻地蹲下来,侧耳细听,隐隐地,他似乎真的听到了。

(《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屋子

廉世广

朋友邀我去他建在山里的雪屋子,我的心里竟有一份激动和向往。朋友在家乡搞冬季冰雪旅游的项目,雪屋子的创意是我提供的。

这个创意来源于我小时候爷爷讲的一个故事。

我爷爷年轻时喜欢打猎。爷爷说,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雪也比现在大,动物也比现在多。打猎的最好时机是雪后初晴,一场大雪过后,大山就像被重新粉刷过了,洁白的雪把原有的一切痕迹都清除了,这时,只要有动物出没, 雪地上就会留下清晰的印迹。兔子的脚印像梅花,梅花鹿的脚印像两片分开的树叶,    狐狸的脚印像三叶草,狍子的脚印像蝴蝶,黑熊的脚印很像人的脚印,野猪走过的地方像推土机,那种枫叶形状的脚印,就应该是山鸡了。爷爷说,猎人们把这些动物的印迹叫“遛子”,他们打猎的时候,大多是码着这些动物的遛子,一直跟踪到它们休息的地方。有时,因为码一个大动物的遛子,要翻过几道山,越过几重岭。走到天黑了,怎么办?就在山谷里挖一个雪屋子,在里面住一宿。

我对爷爷所讲的雪屋子非常感兴趣,问他,雪屋子大吗?不会塌吗?暖和吗?爷爷说,他们上山打猎的时候,背篼里都装着小铁锹、绷带等物品。在山谷中,选一块积雪又厚又实的地方,用小铁锹先挖出一个立面。然后清除立面前边的雪,再从立面往里挖。不一会儿,一个洁白的雪屋子就挖成了。屋子不是很大, 住一个人却是绰绰有余。因为地处山谷,没有风,把背兜铺在地上,钻进睡袋, 还是很暖和的。

爷爷说,一个雪屋子,一个冬天往往会用上许多次,自己用,别的猎人也可以用。他说,有一次,他在山上走累了,正好看到了山谷里的雪屋子,心想: 这会儿我该好好歇一歇了。他走近雪屋子,刚想钻进去,忽然发现里面有个动物, 毛茸茸的,正躺在那里睡觉。他警觉地把猎枪支上,如果是凶猛的动物,他会立即开枪。可是,他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躺在那里的是一只狍子。狍子性情温和, 是食草动物,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叶和各种青草,还有小浆果、蘑菇等,从不会伤害人,被老百姓称为“傻狍子”。

真会享受啊!爷爷把枪收起来,自言自语。他掏出烟袋,抽了一袋烟, 然后从背笼里掏出帆布绷带,说,这回要逮个活的回去。

狍子肉很香,狍子皮隔潮隔凉,很珍贵。

爷爷正要动手的时候,发现狍子的肚皮下一拱一拱的,拱出个小脑袋, 那是个小狍崽儿。小狍崽儿见了爷爷,并不害怕,只是用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惊奇地看着他。

爷爷说,他打了那么多年的猎,什么样的动物都打过,从没有心软过, 可小狍崽儿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却让他的心颤了一下,他拿着绷带的手再也动不了了。很显然,这是一对母子,小狍崽儿的母亲,那个傻狍子还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仍在那里傻睡。爷爷想起不久前,曾在这一带打过一只狍子,是雄性。那只狍子被打伤后,在雪地里爬行了二里多地才死去,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迹。也许, 它就是这个小狍崽儿的父亲吧。

爷爷背起枪,向山外走去,走了一会儿,他回过头,看见那对狍子母子正站在雪屋子前向这边遥望,他转过身,雪屋子离他越来越远了。

爷爷从此不再打猎了。爷爷说,他总觉得小狍崽儿那双眼睛在问他,我爸爸呢?那个雪屋子和雪屋子里发生的故事牢牢地扎根在我童年记忆里。

就在几天前,我如愿到了朋友建在山里的雪屋子。也是山谷里,也是厚实的白雪。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雪屋子前那座雪雕:一个狍子母亲安详地卧在那里,小狍崽儿依偎在它的怀中,脸上洋溢着幸福。我驻足在这座雪雕前,久久凝视。我说,这对狍子雕得真好!

朋友说,你啥眼神儿啊,这是一对梅花鹿!

我说,如果你把它雕成狍子,这就不仅仅是一座雕塑了,而是一个故事, 一个美丽的故事。   

 (选自《北极光》2021 年第 6 期,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少年时期对友情最温暖最天真的一次感受 肖复兴

我初中的第一个朋友比我高两个年级,读初三。

是初一第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天下午放学之后,我们走在永定门外沙子口靠近西口的路上。我已经弄不清,为什么那一天我们会走到这里,应该他的家住在附近吧。落日的光芒烧红了西边的天空,火烧云一道一道流泻着,好像是特地为我们而烧得那么红,那么好看。

他叫小秋。那天,一路上,主要是他对我说着话。印象最深的是,他读的课外书真多。对我讲起的很多书名,我都没有记住,只记住一本《千家诗》。

他告诉我他家有《千家诗》,可以借给我看。

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前,小秋到我们班的教室门前,招呼我出来,把这本《千家诗》借给了我。

这是一本年头很老的线装书,纸页很旧,已经发黄,很薄,很脆,竖排的字体,每一页,下面半页是一首诗,上面半页是一幅画,画的都是古时候的人物和风景,和这首诗相配。我很怕把书弄坏,回家后,立刻包上了书皮。我又买了两个横格本,开始抄上面的古诗。每天抄几首,一直把这一本《千家诗》抄完。抄录的第一首诗,是宋代志南和尚写的七言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学校周六下午,一般没有课。我一般会去文化宫的图书馆,那里离我家不远。

那个周六,是初一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刚刚开春,上午最后一节课下后,我立刻跑进食堂,匆匆吃过午饭,就往外跑,想抓紧时间赶去文化宫。在食堂门口,遇见了小秋。

他问我下午准备去哪儿? 我告诉他去文化宫图书馆。他说我和你一起去! 我们两人来到文化宫图书馆,各抱着一本书,像老猫一样蜷缩在软椅上,待了整整一下午。

黄昏时分,我们走出文化宫,穿过天安门广场,走到前门楼子,再往东拐,就拐进我家住的老街。

我指着旁边的有轨电车,挺感谢地对他说:你快回家吧!

我们在电车站等车,他忽然对我说:明天星期天,你有空吗?

我这才明显感到他明天有事,他陪了我一下午,其实就为要说这句话和这件事的,便忙对他说:有空! 有空! 你有什么事情吗?

我想让你陪我去一趟东北旺。

东北旺?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这个陌生的地名,让我觉得不在城里,一定挺远。

我对他说了句:行啊,没问题! 心里还是有些好奇,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问他:有什么事情吗?

他说:说来话长,明天在路上告诉你!

行! 我立刻答道。听他的语气,看他的神情,我明白,他中午就来找我,又陪我看了一下午的书,鼓足了勇气让我明天陪他去东北旺,是对我友情的表示,还有什么比朋友之间的友情更重要呢?

第二天早晨,天有些阴,风有些料峭。我早早赶到电车站,想自己离车站近,早点儿来,别让小秋等。谁想到,远远看见小秋站在电车站前了。

确实倒了好几回车。城里的高楼和商店都见不到了,见到的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矮矮的平房,乌云低垂,只能隐隐看见西山起伏的淡淡轮廓。在车上,小秋对我讲了去东北旺的原因。他的父亲犯了什么经济案,在劳教农场劳教六年。这个劳教农场,就在东北旺。这是他刚上小学六年级发生的事情,那时,他小,不明白家里突然少了爸爸是怎么一回事。上中学之后,才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妈妈觉得这事情太让她感到羞耻,所以从来没有到东北旺看过一次爸爸。小秋有一个姐姐,比他大好多,已经工作了,有时候会去看看爸爸。姐姐前两年结婚有了小孩,没有时间了,他就来东北旺看望爸爸。

每一次来,坐在长途汽车上,心情都特别难受,特别想有个伴儿能陪陪自己,自己也好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但是,这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找谁说呢? 所以,犹豫了好久,想到了你! 我想,你不会嘲笑我,看不起我……

小秋这样对我说,让我好感动,我知道这是友情带来最真诚的信任,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友情,这样的信任。那一年,我十三岁,小秋十五岁,一对这样年龄的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我真的没有想到,平常那么好学向上又那么开朗的人,竟然有着这样的难言之隐。父亲带给他的压力,深深地藏在他的心里。听完小秋的话,我忽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望望小秋,他并没有望我,而是扭过头望着车窗外。窗外的云彩压得很低,像要下雨。

那天见到小秋爸爸的具体情景,记不太清了。

我们从东北旺回到城里,天已黄昏。乘车到前门,我送他坐上有轨电车的那一瞬间,趁着车门没关,一步紧跟着也迈上了电车。小秋吃惊地问我:你这是干嘛呀!

我对他说:我送送你!

这个念头,是他上车那一瞬间突然冒出来的。我不想在这一天他一个人回家。

他望望我,没再说话。在拥挤的车厢里,我们两人常会碰撞一起。从来没有挨得那样近过,能闻得见他身上的汗味,甚至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我想,他肯定一样,也闻得见我身上的汗味,听得见我的心跳。那时,我想这应该就是友情的味道,友情的心跳吧,尽管有些酸文假醋,却是我少年时期对友情最温暖最天真的一次感受。

有轨电车,永定门是终点站。下了车,要走到沙子口。小秋没有再说什么,任我陪着他走到沙子口,一路上,我们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我们在沙子口的路口分手告别,他突然伸出双臂,拥抱住了我。那一刻,稀疏的街灯亮了起来,在越发晦暗而阴云笼罩的夜色中,浑黄的灯光洒在我们的肩头。

返程的途中,憋了一天的雨,终于下了起来,不大,如丝似缕,沾衣欲湿。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