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圈子决定你的未来
        ①泥土靠近玫瑰,吸收了它的芬芳,因而散发出芬芳的香气。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和他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臭味相投”也就是这个道理。
       ②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两句话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朋友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问其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③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一条狗、一只猫或一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在生活中,每个人应善于擦亮慧眼,对“第一眼”作出理性判断,避免成为人类的“小鹅”
        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与消沉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虚夸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辈。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假如你希望生活得更好,你的朋友一定要比你更优秀,因为只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经验。
        ⑤人是一种圈子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而其区别在于:圈子的大小,圈子能量的高低,是否善于经营圈子。无论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一般不会超过八九个人,甚至更少,通常只有三四个人。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坏,往往也只跟这几个人有关,你的圈子一般是被这几个人所限定的。
         ⑥因此,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个很值我们严肃、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甚至可能是你终生最大的一件事。
                                                                                                                                      (摘自《深圳青年》略有改动

(1)、“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以此为题有何用意?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3)、下列有关“印刻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物体对另一物体形成的可以逆转的跟随反应,称之为“印刻效应”。 B、“印刻效应”源于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 C、“印刻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擦亮慧眼,作出理性的判断。 D、以“印刻效应”为例进行论证,使所阐述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②因此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父亲决定向办公室请一天假,好在庆祝节日时帮帮忙,姐姐安娜和我从大学请假回家,妹妹玛丽和弟弟维尔也从中学请假回来了。

③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④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母亲是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坐车游逛几十英里,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⑤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

⑥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为了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和新年那样。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

⑦唉,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他愿意留在家里;他说我们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假期这回事;他要我们马上出发,快快活活地过个节,不要为他操心。

⑧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做午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做饭。

⑨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他说,当母亲本来可以好好地休息的时候,如果硬拉她到乡下去转悠,一下子得了重感冒,他是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他说,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让她尽可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一会儿。他还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⑩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o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在车后座的边上,他方说,他认为母亲再看不见我们了。

11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各式各样的大鱼,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12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

13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腿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便说,她完全不必这样忙来忙去,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站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14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15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看见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小题。

和父亲坐一条板凳

孙道荣

    ①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②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③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④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⑤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⑥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⑦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淘淘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⑧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

(说明以上内容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8期上,有增删)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花儿,已悄然绽放

    ①一年又一年,目送着孩子们一批批离去,总以为一切如流水般过去,能默默守望已足矣。那个傍晚,那一声“老师”,使我顿觉花香四溢。原来,不曾留意间,花儿已悄然绽放。

    ②那是给新生家长培训接近尾声的时刻,已经到最后的联欢环节了。被疲惫袭击得心力透支的我,一个人静静坐在最后面,欣慰地体味着家长们的真情感言和投入表演。一个高大阳光的小伙子走过来,蹲在我的面前,我知道他是一天活动里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位年轻爸爸。不由得称赞道:“你今天真棒!”小伙子蹲在我面前,凝视着我:“陈老师,您仔细看看,还认识我吗?我是您当年带过的‘小松树’呀!您家访还到过我家呢,我可记得您!”端详着眼前这高大健壮的年轻爸爸,记忆如潮。当年那个胖乎乎的小调皮、小聪明的模样浮上了心头。因为他名字里有个“松”字,大家都亲昵地叫他“小松树”。这小伙子,那眉眼、那举手投足,的确有当年“小松树”的样子。我不由得嗔怪:“你这孩子,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当年的小调皮如孩子般开心地笑了起来:“我想给您惊喜呀,让陈老师看看我当爸爸了。”

    ③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学生长大了,工作了,为人父母了。我的学生有孩子了!我的学生把他的孩子也送到我这儿来了!当年的我,还没有眼前的“小松树”的年龄大,正满怀着梦想和激情去编织着我的教育梦。和班里孩子一起遇到特殊情况时,每每是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许许多多的故事都铭记着。于是,我们在喧闹的演出后场遥忆起当年。小松树说,他们那时背后叫我“小老师”。有一次他到卫生间头磕破了,是我流着泪送他到医院;他伸腿绊小女生时,我狠狠地批评过他;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在他的记忆里……回忆、畅谈,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④那天家长培训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当年的学生“小松树”获得了最佳表现奖。上台领奖那一刻,他幽默地说要发表获奖感言。他抱着话筒激动地说:“感谢CCTV!感谢幼儿园TV!今天是我26年最开心的时刻。我回到了当年的母校,看到了我最亲爱的老师。我给孩子也选择了我的母校!我作为家长,我又在母校参加了一天的培训活动,还得了奖!太让我骄傲和自豪了!我和我的孩子,要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分享这最幸福的时刻。”我听到他在喊我,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指挥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宝宝蹦跳着上了台。那一刻,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⑤我轻轻拉过“小松树”的手,只是不再是小手;当年的小不点,如今是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了。我又轻轻抱起小宝宝,宝宝举起鲜红的奖状。那一瞬间,全场掌声雷动!被一代一代催老又何妨?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有过不完的青春!

    ⑥我的花儿,我的一批又一批的花儿,早已悄然遍地绽放。

(选自《教师博览》2017年第2期,作者陈玲,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