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我的母亲》一课中,从哪些方面看出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①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

    ②放弃,对心理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

    ③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怪人”:远离政治,从不抛头露面,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国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崔琦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划完成。而一旦要发电子邮件,也都请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

    ④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弃一些对你而言并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⑤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死死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⑥放弃是一种睿智。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⑦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分明起来,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变得坚定起来,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伯

       ①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②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③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④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⑤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⑥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

       ⑦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香伯”。

       ⑧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⑨长大结婚以后,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变成了常年事务。

       ⑩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订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⑪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⑫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⑬“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⑭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⑮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⑯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徒弟们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⑰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地,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⑱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他的神情,是那样地专注,是那样地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⑲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活力大爆发的时代……这里我们选取了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编者

    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亚马逊,这家曾经给实体书店沉重打击的网络书店宣布要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而首家书店已经开业。亚马逊的中国同行当当网也应声宣布未来要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书店怎么又成了香饽饽?

    因为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了,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更有利于网络书店巨头吸引客户、培育读者的忠诚度;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实体书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2015年,天津市已经宣布未来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推动建设书香社会。因此,2016年,实体书店还将继续回暖,更多时尚温馨的书店将出现在读者身边。

    电视剧,会更年轻吗?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理解还停留在仅在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那肯定是落伍了。随着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电视剧中“小鲜肉”的魅力逐渐盖过了“大叔”,娱乐性盖过了严肃思考和说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5年的热剧《瑯玡榜》、《花千骨》和《伪装者》。

    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仙侠玄幻题材受到更多追捧、叙事节奏更加紧凑、画面细节更加精致、演员“颜值”更加考究……

    显然,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2016年,除了“小鲜肉”,一定还有更多新鲜给你好看。

    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近些年竟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不断在讨论,但就在一些人不敢扶、一些人远远观望、一些因此而产生的纠纷闹上法庭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向老人援之以手。在“中国好人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好人。2016年,眼见倒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而且,是扶的增多,还是观望的增多?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选自2016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神圣的遗物

(土耳其)阿齐兹·内辛

    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苏丹却有一个宝库。宝库里珍藏着全国独一无二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举国上下,人人都用吹嘘祖先留给自己的这份遗产聊以自慰:“尽管我们一贫如洗,起码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就这样,他们用自我安慰来填补贫困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

    ②为了保护好这个属于整个国家的圣物,它一直被密藏在苏丹的宝库里。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

    ③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有一天,苏丹突然想弄清楚,大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这个圣物,究竟是什么?他通过了40个房门,然后走进第41个房间,揭开了第41个盒盖,一看:啊!原来是一颗光辉灿烂、光芒四射的稀世珠宝!这么珍贵的宝物,苏丹以前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没见过!苏丹越看越高兴,边看边思索:“如果我把祖先留给大家的这件圣物拿走,归我所有,别人会不会知道呢?”

    ④于是,苏丹把那神圣的遗物从宝盒里拿出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他把圣物装好以后,突然心里害怕得发抖:“要是有人知道我偷走了圣物,那怎么办呢?”他又想:“如果我把这圣物拿走,在宝盒里放上一块白金,再用红宝石、珍珠母、绿宝石、珍珠、金刚石什么的装饰起来,即使以后别人打开宝盒,也不会知道圣物被人偷走,因为以前谁也没见过真正的圣物嘛!”他就按他的想法做了。然后把41个宝盒按原样一个套一个地放好,把41个房门一个一个地锁了,最后才离开了宝库。然而,他唯恐自己的诡计被人识破,便把一年一次保卫遗物的宣誓仪式,改为每半年举行一次,以为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他更忠实,从而不会怀疑他偷盗了祖先留下的神圣遗物。从此,每年人们在广场上聚集两次,苏丹带领着臣民举行宣誓仪式,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先留下的圣物。

    ⑤……

    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最后从公众之中站出一个人来,他说:“让我们见见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吧,这样我们每个人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地珍惜它了!”这些话,像爆炸了一枚重型炸弹。苏丹和他的大臣们愤怒地指责这个人是可耻的叛徒、卖国贼。然后,经过一个特殊法庭的审判,他们处死了这个多嘴而又可怜的人!

    ⑦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死者的话已经从一个人的嘴里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他的想法像雪崩似的扩散开来。一天,一个老百姓潜入宝库,拿了宝物,走出来时,被哨兵抓住了。那人手里拿着一个生了锈的罐头盒,那是最后一个盗窃犯留下的国宝代替物。当警卫官看见那个人手里的罐头盒时,大声地喊道:

    ⑧“这不是我们的圣物!”

    ⑨“这不是真的!”宫廷侍从异口同声地说。

    ⑩“这不是我……大臣们也说。

    ⑪“不是!不是!”苏丹看见以后简直发了疯,“不是它!”

    ⑫那个人高高举起生了锈的罐头盒,一字一顿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如果这个不是,那真正的圣物到哪儿去了呢?

    ⑬这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自己偷走遗物、换上赝品以后,又有别的人进行了偷换。他们把那个人逮捕起来,当场绞死以后,又把生锈的烂罐头盒放进宝盒里,盖好41个宝盒,锁好41间房门。但是他们还放心不下,又通过了另一个保卫神圣遗物的法律。根据这个法律的规定,一日三餐,全国公民每顿饭以前,都要举行保卫神圣遗物的宣誓仪式。那些虔诚地宣誓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发誓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的圣物被人反复偷盗,最后已经变成了分文不值的烂罐头盒子!

阅读

妈妈的“朋友圈”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天你在路上遇到爸爸妈妈的朋友,他们居然知道你做过的很多事情,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到既惊讶又窘迫。惊讶的是,他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细节的;窘迫的是,这么难堪的细节被人知晓,多么不好意思啊!

直到我上了初中,才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原来这一切都是妈妈的“朋友圈”惹的祸!我妈是个晒娃控,春天踏青——晒,冬天玩雪——晒,高兴的事情——晒,尴尬的事情——她也晒!而且晒得事无巨细!所以,对于妈妈晒朋友圈,我只有两个字——讨厌!四个字——超级讨厌!

有一天吧,我头脑发热写了一篇关于班级的史传体小说,把班主任唐元军老师写成了唐元帝,把班上的同学们写成了起义大军,大概意思就是,唐元帝带领着起义大军,勇斗暑期叛军,成立C1801王朝的故事。我把这篇得意之作跟我亲爱的妈妈分享了,妈妈的眼神里写满了夸赞:“哎哟我的乖儿子啊,你也太牛了!”嗯,接下来的事情,你们应该也能猜到。

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同学知道了这件事情,围着我嘻嘻哈哈地说笑,我文章里出现的各种搞怪名词,也被他们如数家珍。我想,这下完了,要是让“唐元帝”知道了,那我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罪魁祸首就是妈妈的“朋友圈”,它泄露了我的“大作”,同学妈妈看到了,竟纷纷让自己孩子学习我不走寻常路的写作方式。天!

青春期的孩子可不是好惹的。回到家,我将这一整天的尴尬都化作躁动,对着老妈劈头盖脸地怒怼了一顿。刚开始,妈妈笑着跟我解释,说她也是觉得我写得好,有创意,才分享到朋友圈的。可不管如何解释,我都听不进去,只是一味地埋怨,指责与大吼!长这么大,第一次向妈妈发这么大脾气,妈妈好像很伤心,她保证以后再也不发关于我的事情了。

唉,这中年少女的记性啊,也真是令人佩服。没过几天,刚刚回归平静的我,又遭遇了当头一棒。那天我正在写作业,一个同学跑过来说:“王子尧,没想到你的歌唱得那么棒!”然后几个同学都围上来说,“是呀!”

    是吗?自从我进入中学以来没有在同学面前好好唱过歌呀,他们怎么知道的?哦!肯定又是老妈在朋友圈里得瑟了!不过,这次我倒没那么反感,在同学们的夸奖声里,我绷紧的神经舒缓了许多,但回到家我还是佯装生气地质问了妈妈:“你为什么老是要在朋友圈折腾我,我受够啦!”

后来的日子里,我的世界回归了平静,妈妈已经很少在她的“朋友圈”晒娃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总觉着少了点什么。那一刻,好奇心敦促我打开了妈妈的“朋友圈”,一直往前翻,一行行醒目的文字跃入眼帘:

“越来越喜欢和这个有思想的年轻人聊天啦!”

“背上小书包,这背影多帅!”

“家里的小牛生病了,牛妈忙成了小狗!”

十岁、一岁、出生……

我走进妈妈的朋友圈,仿佛走进了神奇的时光隧道,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一点一滴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曾经不谙世事又有点滑稽搞笑的萌娃;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那个贪玩好动、不思进取让妈妈焦虑不已的毛头小子;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如今这样大方自信地站在舞台上演讲的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勇敢;在妈妈的朋友圈里,我永远是那个有点调皮又越来越懂事的男一号。忽然,我读到了些许特别的感觉,一阵酸楚涌上鼻尖。我的手指在屏幕上不停地滑动,那一张张照片,一句句短语,欣慰也好,焦虑也罢,无不深藏着一位母亲最质朴的牵挂、期望和满足。

我终于理解了这“晒娃控”妈妈最原始的母爱,也理解了那天妈妈对我说的一番话:“你是妈妈一生最大的事业,从你刚出生起,妈妈就喜欢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你的成长。一些有趣的或有意义的,我总忍不住向朋友们分享,已经习惯了。你不喜欢,妈妈就努力控制,但是后来发现,妈妈没办法控制爱你!”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否和我一样,内心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是否也想起了自己妈妈的朋友圈?

是啊,每个妈妈的手机里,都有一个温暖的朋友圈,记录着宝贝的点点滴滴,展示着她们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事业。妈妈,请您继续着您的“朋友圈”吧,让您的朋友圈里,永远有我最清晰、最灿烂的笑靥!

妈,我爱你——三千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