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走进社会】阅读下面的消息,完成后面的题目。
      3月17日,“东坡文化进校园”活动在遗爱湖公园启动。城区学校近千名学生参加了启动仪式,参观了苏东坡纪念馆。
      市教育局组织“东坡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通过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对东坡诗词产生浓厚兴趣,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东坡文化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悉,市教育局、市东坡纪念馆管理处将进一步建立“校馆共建、资源共享、共创品牌”的合作机制,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实地参观,激发中小学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校园文化内涵。
                                                                                                       ---------(选自《黄冈教育网》20011年3月21日)

(1)、请你为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                                                          

(2)、请你为“东坡文化进校园”活动拟一条标语                                                     

举一反三
记叙文阅读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的存款有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被搬回家时的场景我还记得。当时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的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具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被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漆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在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恩!”我怯弱的回答。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可是,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被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的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个小时中途只能上一次厕所,喝一次水……

       ⑦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钢琴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在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弹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程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她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12点到位于银川南门的老汽车站,下车后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4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时早已天黑。在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学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指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从寒风里来的母女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是到头来也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悦”。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了,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似乎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心酸和痛苦滋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的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上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你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把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的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让所有的技巧成为我的肢体和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收获的,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尺子

刘建超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郑祺喜欢搜集各式各样的尺子。

    郑祺的父亲是裁缝,在老街开着一家裁缝铺。手工缝制,工艺讲究,在老街有着很好的口碑。郑祺“抓周”时,绕过父母故意放在他眼前的 “元宝”“官印”,抓住了郑裁缝天天离不开的量衣软尺。郑裁缝不甘心,把软尺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让郑祺重新抓,结果郑祺竟然摇摇晃晃站起来,踉跄着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稳稳地抓住了郑裁缝脖子上挂着的尺子。这孩子,莫非要子承父业,长大了也做裁缝?

    郑祺喜欢尺子。上学后,他书包里总放个软尺,课间没事就拿出来量墙量树,量校园后墙根的小草。班里男女生同桌,中间画一道线,谁也不能超过“三八”线;班里的王大头,仗着身高体壮,在课桌上画的线明显是偏的,同桌只要过线,他就用胳膊肘顶人家。女同桌哭了,找到班长告状,班长也惧王大头,就推给郑祺,说郑祺有尺子,给量量谁侵略谁!郑祺马上拿出尺子,认真地量了两次,说王大头侵略了十五点四厘米。同学们起哄,郑祺潇洒地收回尺子,看也不看身后叉着腰,瞪着眼的王大头。

    放学路上,王大头把郑祺堵在了河边的木桥旁,手里拿着根枝条。王大头说:“你不是会量吗?我手里的枝条有一米二,你量量。”

    郑祺拿出尺子量过,说:“一米一”。

    “一米二!”

    “一米一!”

    王大头的枝条抽在郑祺的身上。

    “一米二!”

    “一米一!”

    枝条又落在郑祺身上。

    “一米二,你再给我量。”

    郑祺拿尺子量过:“一米,你刚才把枝条打折了。”

    王大头气得哇哇叫,夺过郑祺手中的尺子扔进了河里。

    回家后,郑裁缝抚摸着郑祺的头说:“你做得对,孩子。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心正,尺子就正。”

    郑祺大学学的专业是工程建筑,学业虽紧张了,收集尺子的喜好仍没有变。各式各样的尺子装了好几纸箱。

    郑祺在宿舍里经常给大家表演测量,屋子里凡能看到拿到的物件,郑祺就用手来丈量,结果也和尺子量的不差分毫。更绝的是,他还能目测出你两眼之间的距离、手臂的长短、步幅的长度。

    郑祺毕业分配到了建设局,要和大大小小的开发商打交道。经过六年的历练 ,郑祺升任局长,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郑祺喜欢尺子,还将搜集到的老木尺子包装成精美的礼品,送给同事朋友。尤其是朋友家只要添丁,他是必定要选个好尺子送给人家的,寓意孩子长大后会成为赤子,爱国爱家,孝敬父母。朋友都说他抠门儿,他呵呵一笑,礼轻寓意重。

    郑祺再次见到老同学王大头是个午后。王大头已经是财大气粗的开发商,手眼通天的人物。

    郑祺知道王大头约他喝茶的目的。王大头开发的几个小区竣工验收,有人举报单元实际面积与施工图纸有差异,却被王大头打通关节过了 关。郑祺带着调查组去了现场,查看了情况。郑祺认为至少有百分之二的误差,果真工作人员再次测量的结果是百分之二点一,每个单元面积少了二点七三平方米。大家都惊奇地咋舌。

    茶过三泡,王大头沉不住气了:“老同学,你就大度些,我不会亏待你。”

    郑祺呷了一口茶:“老同学,你这两个小区,八百套住房就要昧下老百姓一千多万啊,这钱你就挣得安心?”

    王大头说:“老同学,我这人喜欢直来直去。我也不为难你,误差总会有的。差一平方米,行了吧?给个面子。”

    郑祺摇摇头。

    王大头拿出一个纸袋放在郑祺眼前:“美金,五万,一平方米!”

    “二点七三平方米!”

    王大头的脸有些扭曲了:“老同学,别把事情做绝,处世小心为妙。”

    郑祺站起身,说:“老同学,我又不是没有挨过你的枝条,呵呵。谢谢你的茶,真是好茶啊。送你一把我收藏多年的木尺。告辞!”

    郑祺走出茶社,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不一般的文化自信,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等,由七类花组成的冬奥会颁奖花束成功“出圈”中国风满满。与传统鲜花花束不同的是,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纵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不止是颁奖花束,此次冬奥会的会徽、火炬、奖牌等,每一次的精彩呈现,都因融入东方文化而出彩。换言之。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通过冬奥的窗口,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文化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经千年越过无数艰难困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冬奥是媒介,文化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故事的不断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冬奥,闪耀不一般的中国自信》)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冰雪健儿在冬奥村里为饺子、豆包等中华美食着迷,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茶文化,中国功夫文化;花样滑冰表演滑赛场上,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的运动员卸下比赛的紧张,自由驰骋在冰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与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合影互动……一幕幕各美其美,和合共生的场景暖人心田,奥林

匹克精神因团结和友谊而绽放。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深刻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再到今年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机会和平台。

(摘编自《北京奥运会,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

【材料三】

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顶流”和“出圈”的流量密码。一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2021 年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成功炸图"。又如B站和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历东汉、大唐、大宋等盛世融历史背景,以奇

舞著书《十二风舞志》,讲述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还有火爆全网的着盛唐妆发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

(摘编自)《从冬奥会谈文化自信》

【材料四】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就凭借短短8分钟用传统民乐“茉莉花”、中国功夫、国粹京剧,演绎出“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的历史性传递。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刻有祥云图案的奥运火炬,带有“中国印”的国徽,以及夸父逐日,敦煌飞天、太极拳、四大发明的传统元素,形象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登

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北京冬奥彰显文化自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袄

李海燕

①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

②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

③你们见着那姑娘了?

④见着了。

⑤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

⑥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

⑦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她打开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小远妈用手掩住嘴,眼泪就下来了。小远爸忙上前一步挡在小远妈的前面。

⑧妈,红袄你不是做完了吗,又拿出来做啥?

⑨奶奶说,我把扣重新襻一下,这个没襻好。原来奶奶襻的是喜字扣。

⑩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告诉奶奶,他有女朋友了。奶奶刨根问底,是你们边防站里的女兵吗?小远告诉奶奶,是他军校的同学。你俩相爱吗?小远被奶奶逗笑了,奶奶你也知道相爱呀?咋不知道,奶奶天天看电视,在电视里我还看过你们边防站呢。那你看到我了吗?那倒没有,等你成了英雄,奶奶就能看到你了。

⑪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

⑫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小远妈曾制止过,现在啥样的衣服都有卖的,妈您就别费心了。奶奶固执地说,我做的是我的心意,再说,我的孙子媳妇,那天必须穿我做的大红袄拜堂。

⑬大红袄是绸缎面料,缀着本色的小朵玫瑰花,亮闪闪的。

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A】

⑮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见奶奶的针线缝合声。过了好一会儿,小远爸说,妈,不急着做,小远今年结不上婚,他女友小蕊明年才毕业呢。

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B】偶尔有一两片树叶刮过来,打在窗玻璃上,又被风旋走了。

⑰儿子说,妈您歇会儿,睡个午觉,走一个星期了,我去地里看看庄稼啥时候能收。说完上前拉了拉小远妈。小远妈忙说,我也去。

⑱奶奶抬头隔着玻璃窗,看着儿子儿媳的背影,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我的小远,我的宝贝孙子,你成了英雄,奶在电视里看到你了……老天爷呀,我都七十七岁了,咋不让我替我的小远死呢……你爸妈怕奶奶受不了,瞒着奶奶……他们就你这一个孩子,他们比我还难受啊……

⑲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这次襻的是蝴蝶扣,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从此,奶奶再也没打开过那口柜子,直到小蕊来。

⑳小蕊来的那天,下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清清瘦瘦的小蕊说她去北京,顺路来看看奶奶。小蕊还说,小远本来也想跟她一起回来的,但因为临时有任务,没回来。

㉑小蕊说得真切,奶只好问小远的伤。小蕊说,跟过去一样活蹦乱跳了,就是想奶奶,让我替他抱抱奶奶。小蕊说完,抱住了奶奶。奶奶的眼泪在前面流,小蕊的眼泪在奶的身后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两张笑脸。

㉒三天的时间,奶奶要小蕊跟她睡,一老一少两个爱着小远的女人,一唠就是大半宿,唠的都是小远。小蕊给奶奶讲她跟小远的相遇,从相知到相爱,说她这辈子就认准小远了。奶奶给小蕊讲小远小时候的事,从孩提时开始讲起,一件件一桩桩,几列火车都装不尽。

㉓三天后,小蕊要走了,奶打开那口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给你做的,试试合身不?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

㉔奶奶上前抻抻前襟儿,拽拽后身儿,蛮好看的,喜庆,只可惜有点儿肥了。脱下来吧,以后奶给你做件合身的。

㉕小蕊说,奶奶,我喜欢,给我吧。

㉖小蕊抱着那件大红袄在前面走,小远爸妈和奶奶在后边送。出了村口,奶说她要单独送送小蕊。小蕊挽着奶奶,俩人慢慢地向前走着。走到村前那条小河边,小蕊说,奶奶回去吧。

㉗奶奶说,我送你过河,再来就不容易了。

㉘小蕊说,以后我会跟小远常来看奶奶的。

㉙奶奶攥着小蕊的手,俩人过了河。奶奶说,走吧,孩子,过了前面那道坡,就是大道了。

㉚小蕊上前抱住了奶奶,奶奶,我走了,您多保重。小蕊的眼眶再也关不住汹涌而至的泪水。她转身快步走去,不再回头看奶奶。

㉛小蕊——小蕊——

㉜奶奶追了过来,小蕊站定。奶奶说,红袄还给奶奶吧,袄太肥,你太瘦,穿着累。

㉝小蕊说,奶奶,我回去好好吃饭,袄就不肥了。

㉞不给了,不给了。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

㉟春风带着一股春天才有的湿润,从南边吹过来,吹湿了奶奶的眼睛。奶突然说,奶奶知道小远已经不在了,这么好的姑娘,怪就怪我家小远没福气啊。奶奶哽咽了。

㊱小蕊憋着眼泪,一个劲儿地摇头。三天来,小蕊终于在奶的面前哭出了声音。

(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4期  有改动)

注释:①襻:pàn,用来扣住纽扣的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窗 外

李 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在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王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老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完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现代文阅读。

最忆姥姥家的泥火盆

王红悦

    ①“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季节更迭,转眼又是冬天。每到冬日,最忆的还是姥姥家那温暖的泥火盆。

    ②火盆最初应是用泥制成的,后来才出现了铁、铜制成的。冬天,东北的农户人家做完饭,趁灶膛里的炭还没有化成灰烬,把它们扒出来,放到火盆里,用灰耙装满、压实,就可放在室内取暖。

    ③我出生在东北的农村。那里的冬天特别冷,大地都能被冻出缝,北风“”地吹,像刀子般割人的脸……四十多年前,我们姐弟三人每到放学被冻得瑟瑟发抖时,总是先跑到住在前街的姥姥家取暖。姥姥常年在家,火炕总是烧得热乎乎的,炕上还放着一个泥火盆。她会立刻招呼我们:“快上炕,语脚!”我们几个人迅速脱鞋上炕,围着火盆坐下,在离炭灰一指高的地方烤手,小脚丫则贴近火盆外侧。姥姥拿出铁质的扒火铲,把烬化的灰拔开,露出红红的火炭来。她的嘴里还会叨咕着:“小心,别烫着!上学娃,最不易,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不用多大工夫,我们手热了,脚暖了,心也暖了。

    ④火盆,也是姥姥给我们做零食的“烤箱”。姥姥会拿来小土豆、玉米粒、黄豆,放在火盆里烤给我们吃。土豆是最不好烤的,姥姥却很有经验,用铲子把土豆埋在火盆的炭火中,然后要我们耐心地等着。不一会儿,几股灰粒从火盆里升起,接着会听到“嘭嘭”的声音。姥姥熟练地把炭火中的土豆翻个身,再埋好。等到再听到一声响时,姥姥就把土豆拨拉出来,放在盆沿儿凉一会,再两只手题来倒去地剥去带灰的外皮,递给我们。接过土豆,一股烤味迎面扑来,咬一口,热腾腾的,绵甜不绝。我们姐弟边吹边吃,姥姥则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我们:“慢一点,别烫着了!”这声音、这场景,如今只在梦中。

    ⑤每到冬天,姥姥家里就有很多婶子大娘们来串门。大家围坐在火盆旁,让姥姥帮地们剪鞋样、裁衣裤。远远听到姥姥家传出来的说笑声,已让人觉得那小屋里格外温暖。

    ⑥姥姥的手很巧。我们围着火盆坐时,姥姥还会教我们剪窗花。一张纸片,在姥姥的手里没多久就会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在我们的手里似乎就失去了灵性,剪出来的图案,总是少了些什么。姥姥便笑着说:“不急不急,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的,熟能生巧,多剪几次就会更好的………”终于,我们也会剪出红红的窗花贴在那印满霜花的窗户上,简陋的屋子顿时多了几分喜庆与祥和。

    ⑦“风寒忽再起,手冷重相亲。却就红炉坐,心如逢故人。”而今,姥姥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那泥火盆早就被恒温、干净的暖气取代了。但儿时的记忆,却如那泥火盆中红红的炭火,不曾熄灭,带给我永远的慈爱和温暖,会我勤勉、善良和感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