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
                                                                                                       曹文轩
    ①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
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
筋的书。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②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③ 现在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④ 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尖刻的、现时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⑤ 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⑥这种具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更大的愉悦。不同的是,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只满足于停留在简单轻松的层面上,没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不仅有来自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过程中,有来自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深阅读带来的两种愉悦,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⑦ 轻而易举地获得,是一种愉悦;艰难追问与挖掘之后忽有所悟,是一种愉悦。前一种愉悦不需要付出,后一种愉悦则需要付出。我们究竟应当更喜欢哪一种愉悦呢?难道我们不需要思考吗?不需要对孩子们去说吗?
      ⑧ “轻而易举地获得”其实这一说法未必准确。轻而易举倒是真的,但未必可以获得——轻而易举,常常是不能有所获得的。唾手可得的露天矿藏是有的,但,通常情况下,矿藏都在地表之下,甚至是被深深覆盖的,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开掘的。
      ⑨ 应当告诉孩子们:有效的、高质量的阅读是需要一定气力的。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这一高度不要达到令他们厌烦、失去耐心的程度。它们略高于孩子们,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踮起脚尖够一够,这样摘取的果实也许更加甜美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愉悦。
                                                                                                                     (选文有改动)

(1)、本文主要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第⑥小节怎样论述“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孩子)更大的愉悦”?请简述其论证思路。

(3)、第⑧小节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依据本文意思,下面对“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阅读意义而言,浅阅读可以满足一般人的消遣享乐,而深阅读可以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水准。 B、就文本选择而言,浅阅读读的是浅显的、不费脑筋的书,而深阅读读的是具有一定高度的、乃至于深奥到晦涩的书。 C、就阅读状态而言,浅阅读处在没有引导的放任自流的自在状态,而深阅读是有计划、有规约、有选择的自为状态。 D、就阅读收获而言,浅阅读能够使人轻易而举就能获得长久的愉悦,而深阅读需要花气力来获得探究的愉悦。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冬雨
     ①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②北国的冬天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不禁使我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③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淅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④ 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⑤ 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树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鼓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⑥ 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
      ⑦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变化无穷。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愤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着,温暖的春提前着,炎热的夏和灿烂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⑧一位诗人说过,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⑨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叶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阅读《美丽如初》,完成问候题目。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习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阅读《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飞在一家饭店打工,嫌工资低不干了。他跑去找老板讨要 20 天的工资。老板说他有两天没上班,只给 18 天的工资。他认为那两天是正常休假,不该扣自己的工资。张飞在下班时拦住了老板。老板不同意,张飞抓住摩托坐架就是不相让。老板开着摩托就走,把张飞拖了四十多米。结果张飞成了植物人,躺在医院里没了意识;而老板砸进了十几万还看不到尽头。

       ②看着《第一时间》,我被这则新闻惊呆了。两天工资最多两百元,有必要这样针尖对麦芒吗?如果有人先让一步,就不可能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生活中,忍让无处不在,无人不需。不能忍让的人往往害了别人又毁了自己。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为什么事到临头,就忘了“让”是一种大智慧呢?

       ③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人的挫败感往往是在自认为受伤或者吃亏时产生的,并由此腾起无明业火或者心生报复。这往往是我们忽略了反省造成的。遇到问题,如果我们想一想,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自己有没有过错?争会有什么结果?让又会有怎样结局……这时,再看它,你就会发现矛盾没那么尖锐了,怒气也会渐渐平息。

       ④面对得失荣辱,学会退一步,你不但会对自己释怀,还会善待他人。《弟子规》有言:“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把钱财看轻一点,就不容易怨恨;对别人的言语多些宽容,就会少很多愤怒。心胸宽广了,能容能让了,还有什么样的坎儿不能跨越。

       ⑤让是一股迂回的力量,“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

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这首诗对退让做了形象化的说明——退让表面看是在后退,其实它是在后退中向前。

       ⑥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封建时代,许多功臣难以善终,但郭子仪却是一个例外。他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呢?让。权臣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祖坟。他没有借机报复,而是对着皇帝哭诉道:“臣可能因为长期在外主持军务,部下众多,治军不严,下属摧毁别人坟墓的事是常有的。这是为臣的不忠不孝,招致老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他任命了一个州县长官,代宗却不批准。部将们都为郭子仪鸣不平,但是他却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呀。”这样的忍让,还有谁能寻找到击垮郭子仪的手段呢?

       ⑦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如果我们对芝麻点的小事睁一眼闭一眼,不去斤斤计较,我们就能远离狭隘、自私、顽固,获得坦然、淡泊、悠远;如果我们立足于全局,放眼于未来,我们就能过得太平轻松、安稳自在,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善于舍弃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合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央央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退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觳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柬终生的痛苦。阿西荚夫当时选择合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做出舍弃,那可能会造成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也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荚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阅读张金春的《思念一块月饼》,完成下列小题。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 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晃了一晃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