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二学程测试试卷

李贽说,宇宙间有阴阳二气,男女二命,无法统一于“理”或者“太极”。他进一步反问,一统宇宙的“理”或者“太极”存在于哪里呢?指向的事物真实存在吗?由此可知李贽(    )
A、极力反对道家学派太极之说 B、主张高度强化儒家纲常伦理 C、从哲学的高度否定宋明理学 D、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蒙师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官学蒙师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在尊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摘编自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新民本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途径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材料三: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的思想十分称道,并用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

返回首页

试题篮